精华0
注册时间2014-5-31
威望318
金钱947
贡献534
高级会员

威望- 318 点
贡献- 534 次
金钱- 94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3 14: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白吟稿》后记
《月白吟稿》即将付梓了。这次所选作品,多是近年所作。风格变化小,内容单一。自觉可读之处,唯有真情而已。
“于我人生无大事,关心雪后有梅花”。诗词的创作过程是美好的。生活中细微平常的一景一物,无一不可入诗词。诗人能以物参景,以景拟情,以情寄诗,来寄托情致,抒发感慨。诗词,多关乎自我,无分大我和小我。只是诗词又是极弱小的,除抒发个人情感之外,背不起太重的负担。不能纯粹的爲称赞而写,爲批评而写,爲纪实而写。诗词虽源于真实,却须赋予比兴,方见立体和生动,婉转和回环。若能将个人感受,融入社会洪流之中,抒写的或许是社会荣辱兴衰;耽于自我,亦是个人的悲欢离合。然自我之情感,亦是大环境下的影射,是诗词创作基本。柳风虽弱,发于原木,贵在自然吧。
古典诗词是我的最爱。因爲它的凝练、沉郁,恰能体现我内敛的心境,表现传统的性格,用以抒情写意,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中国人有古典情怀,有些诗句虽吟咏了千年之久,模拟心绪之得体,仍然是现代诗句无法比拟。“蒹霞苍苍,白露爲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吟在嘴边,映在心上,余迷离之况味,啓千古之遐思。
古典,不只是穿著古服,拿著古书。古典是一种气质,或在眉间,或在眼角,或在言行之中,透露著含蓄,矜持,博爱,忧虑。它温而不滑,凉而不腻,飘逸而不浮夸,悠远而不沉寂。适人之心,宜人之性,如罄,亦如玉。使人如临幽明之境,听鸣佩之音,蕴清新之气,分享其美好。
我虽爱读书,但不聪慧。十六年应试教育,不能自我甄选,书籍关注也甚有倾向。一部《诗经》竟读了三年之久。读得熟时,意味兴然,乃至吟咏。始知诗歌,乃爲缱绻之词,意在回环之美,留人以余味,啓人以畅想;读《古诗》知离别:读魏晋,识风骨;读盛唐,识气象;读宋元,识婉转,方知慷慨之词可读,高昂之文可颂,悲悯之词可哀,生动之句可怜。
诗词,多爲性情所寄。解诗,亦如解人,外行只看其表形,不得内理。每读一人诗集,必先翻其阅曆,识此人之品行、性情、经曆。不入其境,难得其旨。诗词中,格律之病可挑;爲人情性,却不可左右。人是不同个体,诗词风格之所以多样,只源于人的个性差异。人有刚烈之情,有温婉之心,有儒雅之态,有纤弱之时。写诗能和一气者最好,酬和亦多,慰藉亦多,知己亦多;若不能,且给予尊重,旁侧观看,或不予理睬。不必点破,不必挑剔和嘲笑,断不可有攀比之心,步文人相轻之途。写诗皆属不易之事,真诗人,且不爲功名所囿,只爲一‘心’而已。心心皆相同,只闻道有先后,境遇有顺逆,才华有疏博,皆爲个性之舒展,又何必论高下呢。
写诗填词,一人之境,有一时之境,一心之境。此身一转,此时一过,此心一冷,此种情结亦不複再有。或飞散如屑,或积淀如埃。等再提及之时,恍如隔世,飘渺不可追忆。且抓住瞬间灵感,尽抒心志,于人生,却也是莫大的欣慰。写诗,贵在一‘真’字。思、哀、愁、歎,亦发于真心,沉于思虑,往于辗转。诗人是感性的,能感应,也能倾吐。而不能主宰和改变。亦如,知疼痛,却不知上药治疗。只将疼痛作爲吟咏的材料,可怜!而诗人又是理性的,于现实中,多有束缚,多有不可爲;因不能,才有不乐,才生情绪,才来吟咏。
诗词,多是情绪所结。快乐的诗,甚少;感慨的诗,甚多,自古如此。人在快乐时,心多浮夸、好大,不能沉郁。多是顺耳之言,顺心之境,何来拟词之心?心有不平,寻找所寄,托付诗词,遣诸多感慨,以释心怀,方成佳作。
上述,爲近年来习诗的感受。庆幸能遇有识之士相与论诗,方超越物我之外,才得如此。作品也只是纪念。翻转年华,细来品味,多是一些人,一些事,时时萦绕脑旁,邀约不来,又忘记不得。如此,且多些珍惜和留恋和真心祝福吧。
写到此处,心中有诸多感谢。感谢初入诗坛时,不经意的赞美;感谢迷茫时,真挚的鼓励;也感谢深夜里的一杯茶,帖子后的一句话;感谢纤红的批注,殷勤的点拨;更感谢善意的劝慰和引导,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