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10-30 11:01 编辑
总结:
一,如诗友光明先生于6楼所云,此诗依 “中华新韵" 是归 “东钟" 韵部,押的是 “东、功、中" 三阴平声韵,缺乏高低抑扬而咏及豪雄之事,其乃缺点。
二,是诗中 "承、兄、陵、赢" 四字归 "东青" 韵,与三韵脚相抵,形成了诗病"挤韵";而四个小毛病合起来,夺了原先三韵脚的节拍,成了大病。
三,是本题其它人没有提及的,乃诗中地名、人名、国名太多,占用太大篇幅,先后有 "江东、赤壁、夷陵","曹、刘、孙","魏、蜀、吴",廿八字中占用了十二个字位,近半了,使人感受到觉是 "堆砌过甚"。
四,是唐某时常标榜的 “起承转合”,现行在起了、承了、但第三句 "转" 不了身,只是 "承"了第二句 --- "继续用武"…
五,结句太弱,说了等于不说。 "王者" 能 "不言"嗎? 彆死了還是否蔫死了? 不!王者言則鏗鏘有聲,行則步步尺八。再者,为吻合近代押韻做法,前面用 "東、功" 兩陰平聲,結句改用一陽平聲押韻如 "雄、同" 二字… 如何擬句? 不表了。
观乎唐某多首作品,其水平亦如12-13岁的童子学诗,若言之于一个七十岁的老者实低水平之至!缺点是太过直白,开门见山,缺乏为诗的字汇,从任何角度观之都难有诗意。须知道 "诗宜雅、曲从俗,词在雅俗之间",位置编排错了,成了"三不像"。
综合光明诗友的评论,以及俺的意见,此 “童子诗” 只评于30-35分之间的劣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