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8|回复: 61

赋的用韵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10-30 1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0 16:51 编辑

       此话题曾在中辞网引起轩然大波,今天旧话重提不是与某教授过不去,而是因为以前只从实例上论证。今天我已可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重新提出这个赋的用韵问题。
      文章分三部分,一是旧文,用实例说明赋的平仄混押问题,二是从理论上说明平仄混押的存在,三是无韵之赋的问题。
                        第一篇   赋能不能平仄混压
      这位作者(注  指古道教授)说,李某某“犯有最低级的两个错误”,其中一个是“押韵不区分声调”,按现在常说的就是平仄混押。平仄混押已不是作者所说的“最低级”错误,现在演变成能不能混押的问题,因为初期的赋界已经出现过一次平仄混押的论战,我那时是赞成平仄混押的。
       “绝无平仄声调可混押之说。如李某某先生不相信,可去自隋唐至清代的辞赋作品中查找看看,如能找出平仄混韵的至10篇,便可算你高明。”“绝无”,那是最权威的说法,就是说一个例子都没有的。假如作者说“一般没有”或者“原则上应该”怎样,这种说法便是无缝的鸡蛋。假若冒充权威喊“绝无”,就必然会自打耳光。就是因为“绝无”二字,引起我的深思,让我去搜罗根据,说句实在话,是在为这个权威找根据呢,希望他真的是个权威,并不存在什么恶意,问题是寻出的结果太出人意料。
       “汉文字的声韵调部分乃小学知识,传承千年。非是你说如此便如此的。”现在我要借用他的话反驳了,平仄不能混押“非是你说如此便如此的” 。甚至也不是某本教科书“非是你说如此便如此的”了。因为一切都得以事实为根据,而不是以权威的话为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要“找出平仄混韵的至10篇”,这个“例不十,法不立”的原则,本是专家学者的事,这位教授是可以这样去做的。业余研究者用的是“例不三不立”的原则。用10篇来衡量“高明”,此“高明”对李某某而言是可能拿不到的,教授这一手有些毒呢,可谓万无一失。可惜,挂一漏万,一个“绝无”引得全盘皆输。正如破阵,你只要破了,就不必去考虑歼敌多少了。因此我的第一步就是先破阵——破“绝无”的恐吓。
       诗词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虽不懂赋,但说出来还是头头是道,会有人赞同的,那就是因为它们有共性,从这点说,我对赋就不算外行了,我只是说不参与门派之争,并没说不参与赋的研究,何况杂体赋研究,赋中的专家也没比我更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若按某人“规劝”:“守中”不论赋,说不定下次又不知哪里冒出一个人说:“刚刚,我要和你论赋,你写两篇给我看。”
还是仍从我最擅长的诗词说起吧。因为评论文章的教授提醒了我们:“赋随诗”(其实只说出了一半,完整的应该是赋从诗,诗也从赋,它们是互相影响的。我曾有专文论述过),因此先从诗中找根据。分四点来谈,一是转韵,二是特殊的韵,三是词,四是新诗。后两点大家都清楚,因此主要谈前面两点。
                                   一、转韵
       较长的古风和词中常用转韵,可以都用平声韵,也可以都用仄声韵。但也有平转仄或仄转平的,只要韵母不相同,大家不认为是平仄混压。 韵母相同平仄不同的转韵才被称为平仄混压。
       有人议论诗中平仄转韵:
       音乐里所谓同主音转调,是指前后调式的主音仍然相同。诗歌旋律中韵代替了主音的作用,韵部相同,平仄互换,也有转韵效果;所以“同韵部平仄转韵”也大致与之相当。
       在平仄通押的古风中,实际上是同韵部平仄韵脚在不断互转,如果无规律且互转频繁,便会让人感觉不出转韵的效果;倘若在段落之间有明显的平仄对比,这种转韵效果就凸现出来,如:
                换巢鸾凤·春情   史达祖
人若梅娇●,
正愁横断坞 ,梦绕溪桥●。
倚风融汉粉,坐月怨秦箫●。
相思因什到纤腰●。
定知我今、无魂可销●。
佳期晚,谩几度、泪痕相照▲。

人悄▲,
天渺渺▲!
花外语香,时透郎怀抱▲。
暗握荑苗,乍尝樱颗,犹恨侵阶芳草▲。
天念王昌忒多情,换巢鸾凤教偕老▲。
温柔乡,醉芙蓉、一帐春晓▲。
       按:这首属于双韵。第一段末句提前出现了同韵部仄韵作为过渡,第二段接着全部转仄韵。这种方式是音乐转调常用的手法:“在调式交替过程中,先出现过渡的音调。接着确立新的的音调,再走向结束。”同韵部平仄转韵既有转韵的效果,又可以保持全诗统一的基本格调。
      这种平仄混压的情况多不多?答,多,尤其是词。
      双韵诗中常有平仄混压的。


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因作双韵声    唐•温庭筠
栖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
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
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冈。
潭庐同淡荡,仿佛复芬芳。
       韵为   阳凉冈芳/象荡。


长安古意    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双韵的如  第一组:下平一先/去声十七霰,第二组:入声四质/上平八齐/上声四纸。

故人张諲工诗善卜易兼能丹青    王维
不逐城东游侠儿。隐囊纱帽坐弹棋。
蜀中夫子时开卦。洛下书生解咏诗。
药阑花径衡门里。时复据梧聊隐几。
屏风误点惑孙郎。团扇草书轻内史。
故园高枕度三春。永日垂帷绝四邻。
自想蔡邕今已老。更将书籍与何人。
上平四支/上声四纸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下平五歌/入声十药
                                  2.特殊的韵
                                           1) 间韵
      句句都押韵中有一种间韵诗,又称平仄两韵诗、平仄通韵诗。属于双韵诗。一首诗间隔着押平仄两个韵,奇句押仄韵,偶句押平韵,韵母相同。因此它读出来的就是一句仄声韵,一句平声韵。我们常批评当代赋出现的平仄混押情况,可见古已有之。

                变体诗    唐·章碣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奇句  去声十五翰  /  偶句  下平一先


             姜伯约墓    清·李调元
平襄怒气凛生祠,犹见灵风日满旗。
百战自能撑巨敌,三分谁使堕巫师。
沓中种麦余残陇,关上披榛觅断碑。
斫石投戈定何处,荒山绝涧水凘凘。
       12468上平四支,3入声十二锡  


          纱窗恨    唐·毛文锡
双双蝶翅涂铅粉,    (A)
咂花心。            (B)
绮窗绣户飞来稳,    (A)
画堂阴。            (B)


                 2)交锁韵
       与间韵诗近似,也是平仄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abab式。但间韵诗是平仄通韵,交锁韵则平仄异韵。又叫“交韵体”、“双交韵”,也属于“双韵体”(交锁韵与间韵都叫“双韵”)。这种押韵方式虽然运用不广,但可造成诗歌回环美的格式,读起来很爽口。
       这种平仄混压,历史可早呢,早在诗经中就运用了这种交锁韵方法。
       诗经中《静女》中的一章
自牡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句尾交韵式:一三句一个韵:荑(平)、美(仄);二四句另一个韵:异(仄)、贻(平)。
      教授不是精通上古音韵吗?那么这个平仄混押怎么解释?由这种方法后来还发展为一种体呢。这是最典型的平仄混押,而且是多个韵转换。


             3.词的平仄混压
       西江月有抱韵一格,不需同部切换的,且后段首句作七字句,或名壶天晓。
              西江月  壶天晓    五代·欧阳炯
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
浅沙河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
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频香暗起●。
水上鸳鸯比翼●,巧将绣作罗衣△。
镜中重画远山眉△,春睡起来无力●。
细雀稳簪云髻●,含羞时想佳期△。
脸边红艳对花枝△,犹占凤楼春色●。
      由四组抱韵组成。在词中入声十三职的翼、力;上声四纸的起;八霁的髻相通。平声五微的衣;四支的枝眉期相通。这样出现平仄混押。

菩萨蛮·双韵赋摘阮    宋·辛弃疾
       阮琴斜挂香罗绶。玉纤初试琵琶手。桐叶雨声干。真珠落玉盘。   朱弦调未惯。笑倩春风伴。莫作别离声。且听双凤鸣。
上片为两个韵,下片也是两个韵。四个韵中第二个韵为十四寒的干盘。第三个韵为十六谏的惯;十五翰的伴,它们相通。第二第三两韵平仄混压。


                           4.新诗

               薅秧歌  杨汝
中国的稻田向往着大机器的嗡鸣●,
眼前却只听到姑娘们薅秧的歌声●
“不是我们安于原始落后的水平●,
明天的繁花要在繁忙的今天扎根●。”
中国的稻田终会满足自己的渴望,
简陋的薅秧终会被扔得无踪无影▲。 〔转仄韵〕
但是我确信姑娘们的声音会留下,
象留下一个明丽诱人的春光的足印▲。
       鸣声平/影;根/印。
       有些平仄通押的新诗里,内容有色彩对比的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平韵为主,另一部分以仄韵为主,也有同韵部平仄转韵的效果。如:


枪口    熊光
为了记载那些疯狂的多事之秋●,
历史忍痛拍摄了这样一个镜头●:
一枝“无产阶级专政”牌号的枪,
对准了一个女*员的胸口▲。
……忠诚。被绑赴刑场,
耿直,被尼龙绳卡住了咽喉●,
纯洁,套上了肮脏的囚服,
真、善、美啊,已折磨得肉绽血流●
人的灵魂决不能当商品出售▲,
思想也不是供权贵们玩耍的皮球●。
哥白尼的“日心说”不怕宗教的审判,
为真理,决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以上以平韵为主〕
啊!死神在狞笑-- 〔以下以仄韵为主〕
是谁?是谁?伸出了罪恶的黑手▲?
惨绝人寰地,割断了她正直的喉管,
割断了对光明、对真理的呼吼▲!
一颗黑色的冷酷的子弹,
穿透了我们姐妹的血肉▲,
千度烈焰啊,万顷冤仇,
刹那间,统统压抑在中国的胸口▲
大地啊,在淌血,在颤抖▲,
人民啊,在沉默,在诅咒▲。
中国的良心啊,岂能忍受这种奇耻大辱▲。
清明雨,洗不净清明的时候▲
野火取代了良心●, 〔暂转〕
兽性代替了人性▲。
权力枪毙了法律,
暴政绞杀了自由●。 〔转回本韵〕
……啊,当祖国从苦难中渐渐醒来,
追思失去的儿女啊,怎不痛心疾首▲,
抚摸身上的伤口▲,太深太大,
弥合它,需要很久▲、很久▲……
       这首诗的前三段为沉痛的叙述,主要用的是平韵。从“啊!死神在狞笑”起,进而变成悲愤的呐喊和控诉,韵脚也随之变成了仄韵为主的韵式了。这样,全诗有首尾一致的基调,又达到了韵随情转的效果。
      以上例子是平仄“绝无”混押的吗?其实一个例子就破了你了,12个例子符合你教授“例不十,法不立”的标准吧。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0 17:03 编辑

                             二、赋的平仄混压
      既然“赋随诗”,诗词可平仄混押,那么从理论上赋也应该可平仄混押;“赋随诗”,新诗可平仄混押,那么跟随时代的步伐,当代赋赋也可以平仄混押。
      再看事实,赋也学诗,用转韵,转韵中韵母不一样,这种平仄混押的情况太多了,大家都已经不认为是平仄混押,用换韵名称代替。
       赋中的平仄混押指的是韵母相同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么?用评论人自己的话回答:“绝无平仄声调可混押之说。如李某某先生不相信,可去自隋唐至清代的辞赋作品中查找看看,如能找出平仄混韵的至10篇,便可算你高明。”既然是绝无,那就是一篇都无,却又说要人找出10篇,那岂不是说有吗,只不过不多。这不是自打嘴巴吗?看来应该是有了。有,却要人找出10篇,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因为民间规矩也不过是“例不三不立”,例不十不立,哪是专家学者的事,这“高明”也太难做到啦。做学生的若碰到这样的老师,非一个头变得两个大不可。
      古代有,这是一定的,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就是典型的一篇。这篇押韵中还含重韵,有两个“明”字呢。
                            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白居易
      居易常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於动,有失於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敬遵,命曰《动静交相养赋》云:
       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静。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病。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命。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正”。吾观天文,其中有程。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明晦交养,昼夜乃成。吾观岁功,其中有信。
      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进退交养,寒暑乃顺。且躁者本於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君。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存。
      且有者生於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子。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矣。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飞。在舟为楫,在弩为机。不有动也,静将畴依?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止。在门为键,在轮为柅。不有静也,动奚资始?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有以见人之生於世,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长系;人之善其身,枉直相循,必有时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长伸。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亦为凶;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交养之间,不容毫厘。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
         第一组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  性 病命正; 上声二十三梗  静
平声   下平:八庚   正程明成
         第二组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的韵字“信”进行过渡
仄声   去声:十二震  信进顺
平声   上平:十二文  君十三元  存
         第三组
       这组的韵比较复杂,里面还包含了几组别的韵。别的韵我们不管,只看平仄混压的:
       子矣飞机依止尼(柅)始倚济系之时厘几归
           仄声    上声:四纸  子矣止始倚;   去声:八霁  济系
           平声    上平:四支  之时厘柅;     上平:五微  飞机依几归
       这一组的平仄混压转换很频繁,与有的当代赋的平仄混压几乎差不多。
       勉为其难,找十篇吧。找的结果出乎意料,平仄混压现象很普遍。

                 2. 悲士不遇賦    司馬遷        
       重韵有两个闻,两个然两个死。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十一真; 上平:十二文。
              仄声 上声:十三阮; 上声:十六铣。
              去声:十五翰; 去声:十七霰


                   3. 羽獵賦   張衡
       重韵有两个驱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七虞
             仄声  去声:六御; 去声:七遇; 上声:七雨; 上声:六语。

                  4. 元父赋  三国魏•阮籍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下平:六麻
            仄声  去声:二十二驾

                5. 鵩鸟赋(并序)   贾谊
           重韵有三个息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四支
           仄声  入声:十三职

                  6. 雅琴賦    东汉•傅毅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四支
          仄声  去声:八霁

                  7. 冀州賦   後汉‧班彪
           重韵有两个虞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四支   上平:六鱼   上平:七虞
           仄声  去声:七遇  去声:八霁

                  8. 閑邪賦     王粲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五微
          仄声  入声:四质

                9. 思玄赋    张衡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六鱼     上声:六语
         仄声  上声:七雨    去声:六御


              10. 东征赋   班昭
         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十三元   上平:十五删
         仄声  上声:十六铣    去声:十五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6: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0 17:15 编辑

                                第二篇  赋的平仄混押分期
      古代的赋存在平仄混押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提出赋不能平仄混押的人也不是没道理的,此文通过赋的押韵分期,还他们一个公道。
      赋为什么会平仄混押呢?我孤陋寡闻,没看到有关答案。但我通过声韵分期的研究,却无意中解答了这个问题。
      大家一般认为四声是南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那么齐梁以前人们是怎样用韵的?
      我把声韵分为三个阶段:长言短言期,四声期,平仄期。
      先秦、汉朝到永明(483年以后)为长言短言期。汉语其实早已有四声,只是分得不清,那时对声韵的叫法多种多样,它们可归纳为两类:长言与短言。专家们分析,长言包括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短言指入声字。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诗中、赋中所谓的平仄混押原来是长言,当时人家正统得很,一家亲,没有混押呢,但到四声分家平仄出现,它们就成平仄混押啦。
      永明(483年以后)体出现,具体为永明七年489年开始,到唐朝沈宋确立格律诗时,具体为686-708之间,为四声期。东汉汉明帝(58-75年)永平八年(65年)以后佛教开始流行于中国,在佛经翻译的启发下,东汉末发明了反切拼音法,永明七年489年后四声登台。接着八病说出现,诗赋声律加强,但因为四声各自独立,比如赋中如果一段用ou仄声韵,后面转韵我仍然用ou,只是用平声韵,它只要做到声调不混就可以了。这本来是两组声调分明的韵,到今天用平仄一测量,便犯平仄混押的错了,尤其是平仄不同的抱韵,更分不清是不是混押了。这种情况非常多,换到现在来写,我们就会避免转韵中用平仄同韵母了。
      唐朝沈宋确立格律诗(具体为686-708)以后为平仄期。梁朝的刘韬在666-681年之间,把四声分为平声和上去入两组,虽没有定出平仄的名称,但已有平仄之实了。从此平仄登台,唐初618-686之间,格律诗已逐步成形。到686-708年之间,沈佺期、宋之问利用考官的身份,确定了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于是以平仄为格律的格律诗正式挂牌。受他们的影响,考试中的赋也一步步向格律韵看齐,于是律赋登台,规定律赋中平仄韵不许混押啦。
      唐朝虽然古风仍然独立,但自然而然的向格律献媚,古风中格律句式很多,甚至古风格律如连体婴儿难于分割了,于是后人称之为入律古风、古风式律诗、变式律诗。此风自然要刮到赋中,因此非律赋也以不平仄混押为荣了,今人承其习,以为赋韵不能平仄混押啦。但唐人写非律赋,尔行尔素的仍大有人在,于是就有白居易的《动静交相养赋(并序)》例。
      那么现在的赋平仄可不可混压?答案是肯定的。一是新诗有样。二是前几年赋界已讨论过一次,但没有统一。我的预测是平仄混押的情况,十年内将超过不混押的。
      现在,新诗泛滥,平仄混押已经司空见惯了,这种风气也必然逆袭赋体写作。既然诗韵影响着赋韵,赋体何必硬撑着,不如保持律赋不变,余者自由的态度,以求与诗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0 17:16 编辑

                            第三篇  谈无韵之赋(刚刚《杂体赋》第三节增补)
      由演连珠的归类,想到一个常挂在赋家嘴上的一个话题,那就是赋的押韵。许多有名的赋家或说赋也有不押韵的,或说不必去考虑押韵,只要把文章写好就行。
      记得我和美国的王大沐讨论过对联,我指出任何文体都有它的要素,不管你如何改革创新,要素不能变,不合要素就是别的文体,这叫规矩。对联的三要素是平仄、对偶和关联。没有关联的叫对子,不叫对联;没有平仄的叫对偶,也不是对联。赋没有押韵那是骈文或散文,对偶、四六用得好的归入骈文;几乎都是散句,只是排比句或比喻用得多的属于散文。散文也可用“赋”字的,铺叙描写的意思,比如《茶花赋》就是优秀的散文。
       赋属于韵文这个大文体,与诗词曲是一块的。不用韵的赋则从韵文中逃学了。但赋的用韵也得注意不要太密。句式太整齐,韵用的太密则成诗或词了,在诗体赋中,就有诗体赋与诗几乎一样难分的,有的只能凭题目中有无“赋”字来决定。所谓过犹不及也。
有没有无韵之赋?有。但是是失败之赋,是散文招摇撞骗。
      (清)涨潮《序赋创格》:又有赋而全不用韵,别创一格,如南邨先生《病赋》,皆极文心之奇变,不斤斤摹古求工者也。赋曰:“人之生也,如天之风,如水之漪,如耳之鸣,如驷之骤,如巫之祝,如〈虫帝〉蝀之隮,如灯之葩,如蜃,如沸,如冰,如烟,如铁之出于火、入于水,如露,如花,如富家儿,如仕,如观史,如乐,如御宫女,如月之魄,如夜之旦,如旦之昼,如昼之夜,如交,如问途,如咒,如邹鲁哄,如财,如战,如聚,如笑,如男女合,如魇,如儿言,如婚,如君臣,如茧,如白云,如黄云,如黑云,如青云,如电,如爆,如仙,如佛,如霰,如醉,如老生之讲学,如弟子之从师,如佞,如蒂,如盗,如云之出于山、归于山,如水之泄于山、蓄于山,如优,如博。而其死也,幽幽尔,荒荒尔,蘧蘧尔,沈沈尔,冲冲尔,墨墨尔,而水然,而夜然,而石然,而槁然,而客之归然,而草之秋然,而冰之澌然,而偶然,而块然,而角然,而铜锡金璧种种然,而瓦砾罂缶种种然,而楹税柱牖种种然,而矛殳钲戟种种然,而胫然,而背然,而愚然,而瘖然。而其生未极、死未及也,而鬼为之祟,而人为之祟,而寒为之祟,而暑为之祟,而风为之祟,而日为之祟,而饮食为之祟,而仁为之祟,而义为之祟,而医为之祟,而巫为之祟。而其耳也与天通,不然胡雷?而其目也与林通,不然胡花?而其鼻也与鱼鳖通,不然胡腥?而其舌也与遒人通,不然胡铎?而其发也与狐通,不然胡毡?而其髯也与秋通,不然胡凋?而其腹也与军通,不然胡战?而其胆也与大将通,不然胡怖?而其心也与缫通,不然胡繁?而其背也与山通,不然胡石?而其尻也与朝士之口通,不然胡结?而其溺也与斧通,不然胡割?而其膝也与弩通,不然胡劲?而其股与足也与金通,不然胡沉坚而不能举?而生也,而死也;而非生也,而非死也;而或生也,而或死也;而未生也,而未死也;而生忘其为生也,死忘其为死也;而病也。”
      虽然是别创一格,但这一篇其实就是纯粹的啰嗦的散文,是让赋走出了韵文之列,成为散文之“赋”,因此这个别创一格,是创造了散文用“赋”之格,并没有创造出韵文中之赋的新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30 18: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赋体文起源于汉赋,其用韵不可能象近体诗哪么严格,古风尚可嫌韵、通韵、转韵、通转之平仄混押,赋的用韵不太可能比诗韵还严吧

沙发的赋例最好复制并把韵标示出来以方便鉴别

点评

嫌韵用于近体,不是用于古风吧?转韵、通韵用于古风,通转之平仄混押,专用于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7 18: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0-30 19: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押韵,务必声调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31 13: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白居易
      居易常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於动,有失於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与理也。因述其所以然,用自敬遵,命曰《动静交相养赋》云:
       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吾观天文,其中有。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晦交养,昼夜乃。吾观岁功,其中有
      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退交养,寒暑乃。且躁者本於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
      且有者生於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在舟为楫,在弩为。不有动也,静将畴?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在门为键,在轮为。不有静也,动奚资?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有以见人之生於,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长;人之善其身,枉直相,必有时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长。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不知非其时,动亦为;知静之可以立,不知非其理,静亦为。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交养之间,不容毫。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噫!非二君子,吾谁与
         第一组
仄声   去声:二十四敬  性 病命正; 上声二十三梗  静
平声   下平:八庚   正程明成
         第二组   第一段的最后一句的韵字“信”进行过渡
仄声   去声:十二震  信进顺
平声   上平:十二文  君十三元  存
         第三组
       这组的韵比较复杂,里面还包含了几组别的韵。别的韵我们不管,只看平仄混压的:
       子矣飞机依止尼(柅)始倚济系之时厘几归
           仄声    上声:四纸  子矣止始倚;   去声:八霁  济系
           平声    上平:四支  之时厘柅;     上平:五微  飞机依几归
       这一组的平仄混压转换很频繁,与有的当代赋的平仄混压几乎差不多。
       勉为其难,找十篇吧。找的结果出乎意料,平仄混压现象很普遍。

不知这样的标示许先生有没其它意见,再榷

点评

声韵方面你比我行多了。谢谢你标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1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0-31 13:01
动静交相养赋(并序)   白居易
      居易常见今之立身从事者,有失於动,有失於静,斯由动静俱不得其时 ...

声韵方面你比我行多了。谢谢你标示,这样一看就清晰了

点评

如这样的标示没意见,我提两点,1,文意上,断段断句上可榷,2,在1的基础上用韵方式可榷,是平仄相协还是转韵再商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1 1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的第一篇曾引起很大的争论,最后我被他们沉帖,那些赋家都骂我是外行不懂赋。甚至出现怪事,有个支持者发了40多个帖还有人加了30分,结果积分只有十分,后来又发了很多帖,结果积分只剩几分。于是我气得离开了这个创办曾有我一份功劳的网站,至今也不愿回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31 13: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31 13:10
声韵方面你比我行多了。谢谢你标示,这样一看就清晰了

如这样的标示没意见,我提两点,1,文意上,断段断句上可榷,2,在1的基础上用韵方式可榷,是平仄相协还是转韵再商量

点评

分段不是我分的  发表于 2017-10-31 14: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31 13: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0-31 13:38 编辑

    天地有常道,万物有常。道不可以终静,济之以动;性不可以终动,济之以。养之则两全而交利,不养则两伤而交。故圣人取诸《震》以发身,受诸《复》而知。所以《庄子》曰“智养恬”,《易》曰“蒙养”。吾观天文,其中有。日明则月晦,日晦则月。明晦交养,昼夜乃。吾观岁功,其中有。阳进则阴退,阳退则阴。进退交养,寒暑乃。且躁者本於静也,斯则躁为民,静为。以民养君,教化之根,则动养静之道斯
     
    且有者生於无也,斯则无为母,有为。以母养子,生成之理,则静养动之理明。所以动之为用,在气为春,在鸟为。在舟为楫,在弩为。不有动也,静将畴?所以静之为用,在虫为蛰,在水为。在门为键,在轮为。不有静也,动奚资?则知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吾何以知交养之然哉?以此有以见人之生於,出处相济必有时,而行非匏瓜不可以长;人之善其身,枉直相,必有时而屈,故尺蠖不可以长。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不知非其时,动亦为;知静之可以立,不知非其理,静亦为。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交养之间,不容毫。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噫!非二君子,吾谁与


重作断读,1,见转韵,2,见通韵,3,似不可作平仄相押之必然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4: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0-31 15:34 编辑

静成因韵母同而平仄不同此种转韵便成了混押。“信”的分析,人家说下转韵,一般在上段末句先出一句提示(似乎有不少人在不同的赋中用这种方法分段)。若按此说,更说明静成混押。
子矣飞机依始倚世系      之时厘   

这部分最明显

仄声    上声:四纸  子矣止始倚;   去声:八霁  济系
           平声    上平:四支  之时厘柅;     上平:五微  飞机依几归

点评

这部分不应该理解为混押 性静病命正--用仄韵 程明成--转平韵 信进顺--又转仄韵 君存--又转平韵 子矣飞机--用平韵,首韵字子可理解同诗之孤雁格 止柅始倚--转仄韵,世系--通韵 循伸--转韵 功凶--转韵 德贼---转韵 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0-31 22: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5: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见转韵,------韵母不同当然没问题。假如韵母同,无论aabb与abba都为转韵,后者为抱韵,那就不存在混韵一说了。非得abab才是吗?那abab也可说是转韵呀
2,见通韵,-------韵同格律,则只有邻韵通押。网上许多人不同意词林正韵,因此这种有争议的通韵行不通。何况通韵与平仄混押是两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0-31 1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不存在不同声调的押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0-31 22: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0-31 22:33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10-31 14:36
静成因韵母同而平仄不同此种转韵便成了混押。“信”的分析,人家说下转韵,一般在上段末句先出一句提示(似 ...

这部分不应该理解为混押
性静病命正--用仄韵
程明成--转平韵
信进顺--又转仄韵
君存--又转平韵

子矣飞机--用平韵,首韵字子可理解同诗之孤雁格
止柅始倚--转仄韵,世系--通韵
循伸--转韵
功凶--转韵
德贼---转韵
之时厘几归--通韵,唯厘出韵,或者说是叶韵,子矣飞机之子也一样

点评

这些没有问题,我也是这样分的。我说的问题是他们说的平仄混押是押韵中平仄不同,韵母相同的韵。按你这样分析,赋中是不存在平仄混押的,那怕是aaabaaab,也可说是转韵。古风中有这种韵,名称一下想不起来。但现代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07: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1-1 02: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1 02:10 编辑

《文镜秘府论》摘抄:

  《文笔式》云: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等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笔。文以两句而会,笔以四句而成。文系于韵,两句相会,取于谐合也;笔不取韵,四句而成,在于变通。故笔之四句,比文之二句,验之文笔,率皆如此也。体既不同,病时有异。其文之犯避,皆准于前。假令文有四言、六言、七言等,亦随其句字,准前勘其声病,足悟之矣。

    又名之曰文,皆附之于韵。韵之字类,事甚区分。缉句成章,不可违越。若令义虽可取,韵弗相依,则犹举足而失路,弄掌而乖节矣。故作者先在定声,务谐于韵,文之病累,庶可免矣。

先在定声】,是【有韵之文】押韵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0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1 09:00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0-31 22:07
这部分不应该理解为混押
性静病命正--用仄韵
程明成--转平韵

这些没有问题,我也是这样分的,我们没有分歧。我说的问题是他们说的平仄混押是押韵中平仄不同,韵母相同的韵。按你这样分析,赋中是不存在平仄混押的,那怕是aaabaaab,也可说是转韵。古风中有这种韵,名称一下想不起来。但现代的赋家不是你这种想法,aaabaaab就是混押。我的第二篇文章就是按转韵出现的情况写的,指出平仄没出现前,赋家转韵时只管声调,于是出现今人所谓的混押,其实当时正确得很。第二篇中“比如赋中如果一段用ou仄声韵,后面转韵我仍然用ou,只是用平声韵,它只要做到声调不混就可以了。这本来是两组声调分明的韵,到今天用平仄一测量,便犯平仄混押的错了,尤其是平仄不同的抱韵,更分不清是不是混押了。这种情况非常多,换到现在来写,我们就会避免转韵中用平仄同韵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1 11: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混押”这个词本身就是错误的。平仄是四声的产物,四声在六朝时代才出现。用六朝以后的眼光去评论之前的诗,可以称之为四声互押。到了初唐律诗出现之后,律诗讲四声二元化,以平声为一元,上去入为相对的一元,这时才可称为平仄互押。“混押”一词只是近几年改革老干们发明新韵平仄的产物!因为东北人过去穷,全家老少一个炕,睡觉不能“混帐”,他们把这骂人的话用于押韵,发明了“混押”一词。

点评

我的文章就是反对混押说的。于是当年陷于围剿之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1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 1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11-1 11:14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1-1 11:01
“平仄混押”这个词本身就是错误的。平仄是四声的产物,四声在六朝时代才出现。用六朝以后的眼光去评论之前 ...

我的文章就是反对混押说的。于是当年陷于围剿之中。《歧义对中的多音词、同音词、多义词、兼类词与反训词》中有金筑子的对联例子,那个金筑子不知是不是你,看看分析,请评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1-1 17: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的押韵,必须是平声韵押平声韵、上声韵押上声韵、去声韵押去声韵、入声韵押入声韵!

点评

只有近体诗才要求只押平声韵。其余沿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1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86

帖子

9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75
贡献
246
金钱
364
发表于 2017-11-1 18: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1-1 17:17
唐朝的押韵,必须是平声韵押平声韵、上声韵押上声韵、去声韵押去声韵、入声韵押入声韵! ...

只有近体诗才要求只押平声韵。其余沿古!

点评

【只有近体诗才要求只押平声韵】 请问,你如何解释科举试律诗中的仄韵诗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 2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1-1 2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江黎庶 发表于 2017-11-1 18:20
只有近体诗才要求只押平声韵。其余沿古!

【只有近体诗才要求只押平声韵】
请问,你如何解释科举试律诗中的仄韵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0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发到中辞网,引起了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0 23: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言之,赋的用韵可以参照诗歌的古风用韵而与特殊诗体用韵、词的用韵、自由诗用韵无必然联系

古风用韵,大致而言,平声一类,上声一类,去声一类,偶可上去通韵,入声一类,入声断无与上去相押之理

有嫌韵、有通韵、有转韵、有通转。。。

点评

简言之,赋的用韵可以参照诗歌的古风用韵而与特殊诗体用韵、词的用韵、自由诗用韵无必然联系 古风用韵,大致而言,平声一类,上声一类,去声一类,偶可上去通韵,入声一类,入声断无与上去相押之理 有嫌韵、有通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1 08: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1-11 08: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11-11 08:04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0 23:42
简言之,赋的用韵可以参照诗歌的古风用韵而与特殊诗体用韵、词的用韵、自由诗用韵无必然联系
古风用韵,大致而言,平声一类,上声一类,去声一类,偶可上去通韵,入声一类,入声断无与上去相押之理
有嫌韵、有通韵、有转韵、有通转。。。

【古风用韵,……,偶可上去通韵】?可以依据?

点评

去读一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1 08: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1-11 08: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11-11 08:01
【古风用韵,……,偶可上去通韵】?可以依据?

去读一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

点评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69510-1-1.html 三羊的帖子,《王力关于【上声字和去声字通押】的说法》,说明王力的说法并不成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1 1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11 08: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重韵的说法也不正确。杜牧不连续用“也”?

点评

对,我的赋题四论就有这个专题驳斥那个教授,但也缺了理论的论据,等修改了发上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3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7
发表于 2017-11-11 1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1-11 08:33
去读一读王力的汉语诗律学

http://www.hksc888.com/thread-769510-1-1.html

三羊的帖子,《王力关于【上声字和去声字通押】的说法》,说明王力的说法并不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1-11 08:41
不能重韵的说法也不正确。杜牧不连续用“也”?

对,我的赋题四论就有这个专题驳斥那个教授,但也缺了理论的论据,等修改了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6 10: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人写了一篇反驳文章,转载过来,请梅版看看,最好能写篇文章点评一下,我好从二人看法中做个比照

作者   也来学习
      楼主这篇论述很有问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概念混淆很严重,现具体阐明如下:
1,       混押与转韵的概念相混淆。
    平仄混押是中古音系中押韵的一个术语。是有平仄声调区分之后关于押韵的一个术语。要明白它,首先需要知道在中古音时期,“韵”的概念是什么?“韵”是指首先韵摄必须相同,然后韵腹相同,声调相同。如果韵母与韵摄相同的,但声调不同的,那叫一个“韵部”而不是同一“韵”。
    比如“东”韵与“懂”韵,他们的韵尾(韵摄)都是“通”摄,都是“东”韵母。但他们一个是上声调,一个是平声。这样的两个韵。如果在一个韵文段落中需要押韵的地方参差出现,比如用了两个“东韵”下的韵字,再夹杂几个“懂韵”下的韵字,然后回过头来再用“东韵”下的韵字,即算是平仄韵字混押。
    而转韵的概念是什么呢?是不同的韵在一诗中或韵文中不同的段落使用,也就是“换韵”的概念。换韵是很正常的一种手法,他的基本特征是每一韵的使用,显得整齐而不杂乱。一韵完结之后,再使用另外一个韵,可数次转韵。转韵时,如果是同一韵部(韵摄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若,声调不同)相转的,也叫转韵。只要没有两韵参差出现的,就不叫平仄混押。比如用几个“东”韵下的韵字,再用几个“懂”韵下的韵字,两者并没有参差使用,这样的情况属于同韵部之中转韵。并非平仄混韵。关键的理解是一个“混”字。
    最怕就是用现在的拼音去理解中古音系的“韵”。比如楼主的举例,很多是按现在的拼音来理解中古的“韵”,所以偏差很大。如:
古从军行”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楼主认为此诗——“下平五歌/入声十药”是同韵部转韵。这就是用现在的拼音去读,然后认为“歌”韵与“药”属于同一韵部。其实不然,“歌”韵的韵摄是“果”摄;“药”韵的韵摄是“江”摄。两者连韵摄都不同,并且韵腹也不同。这样的两个字,在中古音系中的读音是天差地远的,怎么能用现代拼音的读法感觉相似就下定论是一个韵部的呢??
纵观楼主所举的诗词例子,基本上都属于转韵范畴,最多不过是同韵部转韵而已,与平仄混押没有关系。
2、上古音系与中古音系的认识上,楼主存在严重偏误。
       上古音系涵盖先秦两汉,中古音起于六朝。上古音系的声调系统至今没有定论,王力教授的说法是上古声调分“舒”与“促”两大类。但具体细分与调值,至今在学界也无统一认识。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上古音系时期的韵文作品,押韵时是不区分声调的,也就是说,同一韵部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这一点,是经过几百年来,音韵学家们从大量的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中,用系联法得出的统一结果。
      而声调的平仄两分法,是六朝四声系统被发现与完善之后才有的。如果用先秦两汉本就不区分声调押韵的诗歌或韵文来推翻隋唐才定义的平仄押韵法,是不是匪夷所思呢?譬如,我们的先祖是茹毛饮血的,肉是生吃的;而我们现在有了煎炸炖煮。当我们找到祖先生吃肉的例子之后,难道我们就应该抛弃现代的烹饪方法,改为茹毛饮血了吗?
     楼主关于赋中平仄混押的例子,除一篇之外来自唐代,其余10篇:悲士不遇賦   司馬遷   羽獵賦   張衡。元父赋三国阮籍。鵩鸟赋(并序)  贾谊。雅琴賦    东汉 傅毅。冀州賦   後汉班彪。 閑邪賦  王粲 . 思玄赋   张衡。 10. 东征赋   班昭
      请看看,这些都是两汉与三国时期的作品。在那个年代,本无区分声调押韵之说,用这样的例子,来推翻后代的声律观点,楼主认为合适吗?如果真要找例子,为什么不去唐以后的作品中找呢?
    另外,楼主居然用中古音去分析上古音的详细韵部划分,比如这段话:“东征赋   班昭。平仄混韵有   平声   上平:十三元   上平:十五删。仄声上声:十六铣    去声:十五翰”——这就太不专业了啊,太不专业了。
    要分析两汉作品之用韵,必须要用上古音系的分部啊!
    三.关于区分声调押韵的重要性,楼主认识不足。
    辞赋诗词的吟诵,是一个要求极高的事儿。如果声调区分不到位,极易造成押韵段落的声调与气氛不能和谐。因为押韵字必是落音的重点之重点。对一个不懂吟诵只是“读”诗词韵文的人而言,这或许不算严重问题。但对一个能将每一个声调节奏都能够表现出来的人而言,落音之押韵字的声调,就很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声律规范之后的,唐或以后的诗词、辞赋作品,都无平仄韵混押之道理。因为古人将“读”与“诵”是分开的,这也是 对吟诵的一种尊重。
    当然,平仄混韵,甚至是仅仅按拼音来押,对辞赋创作确实要简单很多。但是简单的、方便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古人的严谨与认真,我们还能忘记多少?
    好的作品,必然是心血凝结。心血不能简单,凝结更无捷路。
    所以,楼主的以上观点,本人很不认同,一是立论有误,不应提倡方便为文之理。二是论据不专业,许多理论需要重新梳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9 2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