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6|回复: 4

郑樵(宋)《诗辨妄》关于“诗之本在声”的论述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1-18 12: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樵《诗辨妄》关于“诗之本在声”的论述
   夫乐之本在诗。诗之本在声。古之诗,今之乐曲也。古者三百篇之诗皆可歌,歌则各从本国之声。若不能歌之但能颂其文而说其义可乎?不幸腐儒之说起,齐鲁韩毛四家各为序,以义理相传授,遂使声歌之音湮没无闻。


   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汉儒之言诗者既不论声,又不知兴,故鸟兽草木之学废矣!

   臣之序诗,专为声歌,欲以明仲尼之正乐。臣之释诗,深究草木鸟兽之名,欲以明仲尼教小子之意。

   孔子教人学诗者,欲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耳!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郑子曰:汉之言诗者三家耳(注:齐诗鲁诗韩诗三家,皆亡),毛公赵人最后出,不为当时所取信,乃诡诞其说,称其书传之子夏,人不敢拟议。今作诗辨六卷,可以见其得失(文献通考卷179引)。

   凡制文字,必依形依像而立。“风”“雅”“颂”皆声,无形与像,故无其文,皆取他文而借用。如“风”,本风雨之风,“雅”,本乌鸦之鸦,“颂”,本颂容之颂,奈何序诗者于借字之中求义也!

   汉人尚三家而不取毛氏者,但以妄想荒诞之故。故为时人所鄙视。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中对风雅颂的两种定义:
一,乐调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指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指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二,诗大序说:《诗大序》认为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败得失的作品;颂是赞美君主、祭祀神灵的作品。这一说法在古代具有很大影响。现在一般认为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雅是西周王畿(今陕西中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其中部分是舞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4: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诗序:
汉代人为《诗经》所作的序,著名的诗歌理论,分为大序和小序。
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
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诗序》是指大序。
而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一直未能圆满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4: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诗序》(大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点评

正如郑樵,朱熹,欧阳修,康有为,等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自诗经整理成书后,御用文人们就把他变为为统治阶级所用的工具,完全改变了诗歌的娱乐功能。诗三百成了“教化”人民,“美刺”统治阶层的政治论文。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1-18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8 14: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11-18 14:10
《毛诗序》(大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

       正如郑樵,朱熹,欧阳修,康有为,等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自诗经整理成书后,御用文人们就把他变为为统治阶级所用的工具,完全改变了诗歌的娱乐功能。诗三百成了“教化”人民,“美刺”统治阶层的政治论文。正如他们对“风”的解释,所有风雅颂皆是“讽”,不是讽上就是讽下。这些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与孔夫子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北宋以来已经改变了对诗经的这些迂腐的看法。诗经开始回归音乐的本义。但近几年来随着西方民主派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颜色革命的需要,想方设法取消中国历史与文化,诗大序的错误观点又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强调了出来,主要就是诗歌的社会作用就是“讽刺”----下以风刺上,反颂圣,------响应西方民主派的“自由”“民主”,而且说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闭眼不看历史和现实!
    诗歌的本来作用就是劳动人民的娱乐,同时鼓舞干劲用的(例如吭育歌),同时表达各种感情,包括歌颂大自然,歌颂劳动的成就,歌颂英雄或神灵,发泄怨情也是有的,但诗歌主要作用还是团结人心,与自然和敌人奋斗。哪里有鼓励人们自身矛盾或者挑拨与领导人离心离德的?多年来网上梅花山人一些人鼓动“反颂圣”“下以风刺上”的观点和口号,与历史是违背史实,与现代政治经济形势是不合时宜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用诗词歌曲来谩骂讽刺人民自己,挑拨离间鼓动内斗的。这些别有用心的口号和荒谬理论是没有市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9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