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风秋月 于 2017-12-28 14:32 编辑
漫话诗词的开头 李盛仙 “万事开头难,起笔很重要”。诗的开头,古人称之为“发端”、“起句”、“起笔”和“破题”等,它是一首诗的切入点,掀开序幕,统领全篇。好的起句,往往能体现全篇的思想感情,乃至全诗的主旨;豁然吸引眼球,拨动心弦,非读而不休。所以,起句很关键,很重要。 历代诗论,多有涉及。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他认为,诗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中间要向猪的肚子一样充实,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一样有力。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他认为,诗的开头应该像放爆竹一样,使人为之震动。 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说:“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他认为,不论用哪种方式开头,都要像狂风卷浪一般,有波澜,有气势。 此外,清人施补华云:“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朱庭珍曰:“凡起处……贵用陡峭之笔,洒然而来,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上述绪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强调诗词的开篇若要引人入胜,宜乎突兀、陡峭。 起句有力,则势如破竹,迎刃而下;破空而来,别开生面;奇峰突起,雄姿屹立;惊涛裂岸,气势凌厉,它振聋发聩,紧扣心弦,令人读之难忘。 李白《将进酒》的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一种横空出世、气势雄放的起句,它蕴蓄饱满,不可遏抑,猛然喷发,方知有次奇句。前人曾说:“起句当如爆竹。”然而爆竹无此宏伟的气象,浩大的声势。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开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风力的强劲,雪势的迅猛,气候的特殊,甚为奇崛,诗人用的如椽健笔,绘出边地浩瀚苍茫的景象,独特超常的氛围,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新奇的世界。诗人豪放的感情,开阔的胸襟,在这奇突壮美的景象与境界中得到了充分的抒写。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横放杰出,气势奔腾,滔滔滚滚,一泻千里。作者笔下的大江,不仅摧枯拉朽,冲尘涤垢,连千古风流人物也淘洗净尽。既绘出了大自然的壮观,又融入了诗人对历史长河的卓识。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深广的思索,如果不能高瞻远瞩,对历史现象作高度的概括,则难于产生这种千古不朽的起句。 岳飞《满江红》词,一开头就是“怒发冲冠”,国仇家恨,倾怀泻出,作者誓欲捣碎敌巢、光复河山的强烈感情,如火山爆发,似怒潮喷涌。这首词落笔就不平常,它斗志昂扬,壮怀激烈,势不可阻,足以激动人心。 诗无定格。好诗的开头,总是独具神态,独显风姿,独标韵调,独树一帜。 诗的开头有多种多样,但必须以诗人完美地表达诗的旨趣为依据。杨载:“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刘坡公也指出:“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这都是要求诗人在不同的境况下,采用不同的起头法,强调其独创性。 总而言之,诗词的开头重在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因此,开头必须千方百计吸引读者,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进而从中获得某种特有的审美情趣:感诗人之所感,味诗人之所味,悟诗人之所悟。甚至还能悟出超乎诗人原作的创意来呢!为此,诗人既要善于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更要善于推陈出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异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的开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