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公众号平台兴起,论坛式创作交流逐渐减少 国务院:《2016中华诗词发展报告》 在早期互联网时代,网络诗词创作以论坛为平台。至今有诗人认为,论坛是最有利于诗人进行深度交流的场所。一个诗人把一首作品发在论坛,会有很多人指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诗人可以借此反思自己作品的优劣,并做出修订,也可以与他人做反复、深入的探讨。这对于诗人创作水平的提高,对于不同风格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到了移动网络时代,诗词创作、发表与讨论的平台变成了微信公众号,诗词论坛日渐衰落。以诗词门户网站“百花潭”为例,目前“百花潭”首页有近百个诗词论坛的链接,有些已经打不开了,一些虽然还能打开,但发帖和回复寥寥,甚至版主已不再管理。 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是电子刊物,优点是加快了信息的流动,缺点是交互性远低于论坛。目前,各纸刊、诗社及许多个人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促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与诗词作品的流通。原来的网络诗坛,是一个开放包容、深度交流的巨大的诗词培训基地,它不仅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利,而且对于高手借鉴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其他人的创作走向,也是非常有利的。论坛创作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之间的深度交流。 移动网络的普及,极大促进了诗词的群体写作 在早期互联网时代,同主题的群体写作可以在聊天室或论坛进行,大大降低了参与成本,并且出现了“马甲写作”“角色扮演”等新形式。进入移动网络时代,诗人上网更方便,传播与交流更快捷,群体写作的规模和频度都超过了以往。 借由移动网络,小范围的诗词唱和有时迅速发展为全网群体创作 诗词唱和本为雅集等活动或在传统报刊引导下的小范围内发生的诗词创作活动。在移动网络时代,这种唱和的发生更为直接、迅速,并且参与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一些诗词圈或文化圈内部的创作活动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群体性写作。如老诗人刘征的作品《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在网上和各刊物、各诗词学会都有大量唱和,形成多平台联动,八方诗人响应的壮观场面。新浪微博一位叫“杜子建”的网友发起“我有一瓢酒”(韦应物《简卢陟》)续诗活动,获得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迅速掀起续诗狂潮,三天时间续诗6万多首,浏览量达1800 万人次,这是传统诗词活动望尘莫及的。中新社社务委员、诗人宗金柱(李梦唐)逝世,此不幸消息在网上迅速传开,诗人纷纷写诗悼念。一款叫“风云诗词”的游戏日常玩家在1000 人以上,大家通过角色扮演,比赛作诗。 在移动网络时代,群体写作方式发展更为迅猛,它强化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写作兴趣,有利于相互借鉴和学习,或许还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观摩我们这个时代的窗口。如新旧体诗并重的中国诗歌网微信公众号,本年度设《每日好诗》等固定栏目,每周从该网站发表的四五千首旧体诗中推出代表性作品一首,并配发评论,其《诗词人物》栏目,连续推出近百名网络旧体诗优秀作者。移动网络时代,无论群体创作还是自媒体式创作,往往受到一些非诗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多会造成作品数量巨大、质量却无法保障的现象。诗词佳作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优秀诗人的个体写作,过多的群体创作以及流通更为便利的移动网络往往会挤压个体潜心写作的时间,使诗作流于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