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5|回复: 4

反训 授受同辞

[复制链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5 13: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授受同辞(授受同解)送、收;授、受;给予、接受。    刚刚
给送授这些动作必须对方协助完成,你给、你送,对方就得收、接受。如果同一个词含有给出和接收两个意义,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解释为给出或接受两种意义的就是反训。
(1)   【上爪下又】(这个字电脑打不出)
平表切,音摽。 手爪又三个字都是手,手是张开五指的形状;爪是覆手,即掌心向下的抓形;又,仰手也,是手上托的侧形,横撇是中指与拇指,捺是食指与手臂,无名指与小指被中指遮盖了。字义是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段注:“以覆物与之,以手受之,像上下相付。凡物陊落,皆如是观。”上下相付就是主客相付了,假如上一爪为主,则爪把物付给又(下面的手),那么主客倒置就是下面的又把物交付给上面的爪了,因此它有授受二义。从【上爪下又】的字都有授受义,或双方都有份,或两方都进行的,像“爭爰事受”等,只是这些字在两手之间之间增加了不同的物而已。爭,引也;爰,引也。

 (2)受
从爪从又从舟省,像两手传递一舟,上手表接受,下手表授予,是一手“授”,一手“受”的意思,就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意思,本有施授两方面的意义(“授”是后起字)。

   a、是酉切,上声。接受、接过来。《玉篇》:容纳也,承也,盛也,得也。
   《诗•大雅•下武》於斯万年,~天之佑。
    《鸿门宴》项王则~璧,置之坐上。
b、承呪切,去声。《说文》:相付也。加于人,今作授,为区别而造。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宋书•垣护之传》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任之旨。
“受”字既当“给予”讲,也当“接受”讲,怎样区别呢?主要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而定。例如,《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中的“受”解释为给予;《乐羊子妻》:“廉者不嗟来之食。”此句中的“受”又解释为接受。

(3) 受任
a、接受任务
   《晋书 石苞传》自耻~~无效。
b、授予任务
   《宋书 恒护之传》岂是朝廷~~之旨。
  (4)受服
a、受人之降服
《左传 昭公七年》公孙皙曰:~~而退,俟衅而动,可也。
b、降服
《吴语》今日降衷于吴,齐师~~,孤岂敢自多。

   (5)受符
a、受符信
   《白虎通 日月》晦至朔旦,~~复行。
b、授与符命,即为天子之意。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五德更运,膺籙~~。

(6)承
a、奉也。承顺、承继、承受,皆奉之训。如  ~欢(迎合他人,以博取欢心。)~颜(顺承他人的颜色)~情、~教、~乏(蒙受、接受,一般作谦辞)~运(承受天命)
《诗·大雅·抑》万民无不~。(奉,顺承)
《后汉书·章德皇后纪》后性敏给,倾心~接,称誉日闻。(~接,承上接下,承前接后,多指应酬、交际)
《易·归妹》女~筐无实。  虞翻注:自下受上称~。
b、受也。相付与。 如  ~之羞、~之以剑
《诗·小雅·鹿鸣》~筐是将。(此有两解,一为捧出盛币帛的竹筐。这是b。一为受,这是a。)
《诗·颂·宫》戎狄是膺,荆楚是惩,则莫我敢~。(制止,抵御)

(7)取
本义是记功时以割取敌方的左耳个数计算,所以耳字放在左边,用又(手的另一种写法)拿着。引申为获、索、受。
a、七与切(七雨切)。制师从己曰~(此含获、索、受义。)
《孟子·梁惠王》齐人伐燕~之。
礼曰:礼不闻~人。
b、七句切。屈己事师曰~。(此为给、授义。)
《汉书·贾谊传》莫如先审~舍。
礼曰:礼不闻~于人。
《老子》第六十一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大国;故或下以~,或下而~。(1、3~为主事之词,2、4~为受事之词。)

(8)纳
a、接纳、接受。收入。
《书·舜典》命汝作~言,夙夜出~朕命。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b、支付、致送、交纳。如  ~税、~粮
《书·禹典》二百里~銍。
《促织》成妻钱案上。
(9)支
a、本义持也。如 ~持
《左传·定公元年》天之所坏,不可~也。
领取(持义的引申)。如  ~取
b、支付、付出。如  ~出
《宋史·食货志》曰收~。
《宋史·兵志》边兵每岁寒食、端午、冬至,有特~。(给予也。)
(10)赇
a、以财物枉法相谢也。枉法,违法。法当有罪,而以财求免。
b、受之者亦曰~。
(11)贻
a、致送,赠送。(送出去)
《书·金》于后,公(周公)乃为诗~王。
《诗·邶风·静女》~我彤管。
b、遗留,留下。
《晋书·郭璞葛洪传论》前修~训,鄙乎兹道。
(12)赍
a、以物送人。
《战国策·西周策》何不以地~周?
《后汉书·左慈传》曹操出近郊,士大夫从者百余人,慈乃为~酒一升,脯一斤。
b、带着,抱着。
江淹《恨赋》~志没地,长怀无已。

(13)赋
a、《说文》:敛也。收聚财贿、收取。
《捕蛇者说》岁~取二。
《吕氏春秋·乐成》我有田畴,而子产~之。(收田地税)
b、班也。授,予,给予。经传中凡言以物班布与人曰~。
《国语·晋语四》公属百官,~职任功。
《吕氏春秋·分职》出高库之兵以~民。
(14)赀
a、汉代对未成年人所征的赋税。
《说文·贝部》:汉律,民不徭,~钱二十三。
b、通“资”。资助。
《太平广记·宣室志·俞叟》今不罪汝,宜厚~之,无使为留滞之容。
(15)赘
a、《说文》“以物质钱。”抵押。
b、《玉篇》得也。
(16)致
a、送给、给与,送至、送诸,送东西。归还、辞去。
《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仕。(辞去。汉何休注:~仕,还禄位于君。)
《国语·鲁语》字冶归,~禄而不出。
《周礼·秋官·司仪》~赠郊送,皆如将币之仪。
金玉货贝於君”,“福”,“禽”,“饔饩”等语中是给与,送给义。
b、取得、招致、获得,领东西。此义是由使动变来。
诸葛亮传》不可屈~。
《周礼·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万民而询焉。
方贡”,“民”,“众庶”等都含有“使方贡(或民或众庶)至”之义。

(17)效
a、贡献,呈献,献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愿~愚忠。(效力也。)
《汉书·元后传》天下辐辏自~。(注:~,献也,献其款诚。)
b、致也。授也。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而~诸刘子。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宣王有志而后~官。(授也。)

(18)丞
a、辅佐。
《吕氏春秋·介立》有龙于飞,周天下,五蛇从之,为之~辅。
b、秉承。通“承”。
《史记·张汤传》于是~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
(19)资
《说文》:“货也。”段注:“~者积也。”就是先买进来做好准备,到时再卖出去。所以~含买卖义。引申为取与送。
a、凭借、依靠;积蓄。取。
《淮南子·主术训》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莫能得。  (积蓄)
《易·乾》万物~始。
b、给,与,送,供给、资助。如  以~参考
《庄子·大宗师》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汝?”
《战国策·秦策四》乃~万金使东游韩魏。
《战国策·秦策》王臣万金
(20)缴
a、交出。有时又写作“交”。~的本义是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音酌。这里是的通假字。 如  ~粮
b、缴回。 如  ~敌人的枪

(21)賙
a、《玉篇》给。
b、《玉篇》收。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4: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轻时受清朝小学家的影响,后来又受王力的影响,曾想编一部反训词典,但志大才疏,半途而废。这里发表一些整理出来的资料,供大家在研究古诗词时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8-1-5 16: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刚先生的“受授同辞”,定义非常正确。更为难得的是,引经据典,说出“受、授”字在历史上的应用事例,这是要读很多经典、且博闻强记,随手拈来。即令是照书抄录,也需要翻阅多少书?书桌都摆不下了,这就是硬功夫。谦词“志大才疏”,其实,先生已经具备能力,成就著作的。不著出书来,确实可惜。西安薛俊武(此人为省委机关书记,旧社会高中学历?)著有《汉字揆初》五集,没有你这样严密,建树与糟粕参半,我认为一样是好作品。

“(2)受
从爪从又从舟省,像两手传递一舟,上手表接受,下手表授予,是一手“授”,一手“受”的意思,就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意思,本有施授两方面的意义(“授”是后起字)。”

我不太同意的是“像两手传递一舟”,虽然这是传统文字学家最权威的解释。我觉得,所传递的是“边界”,记录国家边界涨、缩事。就是战争结果确认。
船,体量重大,是不能用手来相互授、受的。而边界,在实地是人工划定的一条线,在文件上是图,是可以相互授、受的。
那个“【上爪下又】(这个字电脑打不出)”,两手受授的东西不见了,对于接受国土方来说,失算了,黔北方言说“到手的东西都放‘摽’了”,正是此意。而交出国土方来说,是爽约了。
但老童子一向标新立异(但不妄为,可能会有错误),说“所受、授的是边界(国土)”,权威文字学家也没有这样说的。当然值得怀疑。反正现在都是闲得无聊,打发日子,参与讨论,不介意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7: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发表于 2018-1-5 16:22
传刚先生的“受授同辞”,定义非常正确。更为难得的是,引经据典,说出“受、授”字在历史上的应用事例,这 ...

不介意。我们是友好商谈的,不像某些人,出口就是胡说,闭口就是扯淡。
我是用别人的解释。按我的解释,中间象是一艘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6 0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讨论诗词理论中常出现的争论,有一类就属于反训,如“暝”字音的争论,反训中便是轻重同辞问题。
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从东晋郭璞提出“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开始。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到钱大昕首次使用“反训”这一名称,再到“美恶同辞”、“相反为训”,训诂学家或赞同或反对,各抒己见。
“汉语词的意义不断变化,拿一个词远古的意义与后代产生的意义作比较,或随文释义,随意比较,都有可能出现反义共词的现象。”
中国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词义的发展变化形式多样,反训作为一种现象是确乎存在的。语言表达要求明确,同一个词具有完全对立的意义势必影响到表达和交际的效果。
反训实际上是从汉语双向动词那发展而来的。对于这种同时包含两种相反意义的动词,不但汉语里存在,其它语言里也有这种现象。
我们可以从人类思维的角度去理解。人类思维的整体性和思辨性,使他们往往把施受看作同一动作的两个方面。一个动作的发生,从甲的角度看是施,从乙的角度看就是受。两种对立的解释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所得到的不同结果。表面虽相反,本质是同一的。这就是买卖为反训的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