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1-7 10: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3、会意,合并两个以上事类来表示新的意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会意字由两个以上象形(指事)字合并而成。《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会合“止、戈”即为“武”,儒家认为武是用于制止战争的;会合“人、言”即为“信”,人说话要讲诚信。这类会意很多,“采”是爪在木上摘果或叶,“休”训“止息也,从人依木”,“章”训“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祭”由“肉、又、示”组合表示以手持肉献祭等。还有字符重叠而成的同体会意,如“晶”训“精光也,从三日”,“从”训“相听也,从二人”,二人相随是“从”,二人并排是“比”,二人相背是“北”(后加肉作“背”),一人头向上另一人头向下是“化”。双木为“林”,三木为“森”;一草为“屮”,二草为“艸”,三草为“卉”,四草为“茻(莽)”。
4、形声,《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事类作为形符名称,取相近(譬)的读音为声符,合成形声字,“江、河”属水类,就以“水”为形符以“工、可”为声符合成。郑樵《通志·六书》:“六书也者,象形为本;形不可象,则属诸事;事不可指,则属诸意;意不可会,则属诸声,声则无不谐矣。”是说象形是汉字最根本的造字法(字根),抽象的事理不便象形就用指事,更复杂些的就用会意。象形、指事、会意局限于图象,只能表达最基本的字义,更多更深更细致更复杂的意义需要更为优化的造字法。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词,词义是交际的内容,语音是交际的形式,故词是音义的结合体,口语词很早很早就产生了,记录词的文字很晚很晚才出现,如果字形既表示词的义类又表示词的读音,就是最优化的,形声字的形符表义声符表音,所以是“无不谐矣”的最佳造字法。形声造字法最能产,《说文解字》9353字中有形声字7697个,占80%以上,之后历代所造新字也都是形声字。《说文》分析形声字一般是“从某,某声”,如“妹,女弟也,从女,未声”。
形声字的结构灵活多样,主要有:左形右声如“江、柏、语、锤”、左声右形“鸠、期、攻、放”、上形下声“草、字、空、景”、上声下形“婆、忘、贡、架”、内形外声“闻、哀、衔、辩”、外形内声“圆、阁、衷、匾”等。为求方块字的匀称美观,隶书楷书形成一些结构特殊的形声字:《说文》“颖,禾末也,从禾顷声”,形符在左下;“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声符在右上;“寶,珍也,从宀从玉从貝,缶声”,声符在右中。还有“省形”和“省声”,就是在组字时把形符、声符的一部分省掉了,如《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是说以“老”为形符而省去其下半部分;“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省了声符“役”左部分。为了字形美观,声符、形符在隶书楷书中有些会变形,如:“心”在左作“忄”(情、惕),在下作“心”(想、念),在半包围中作“”(慕、恭)等。形声字最能产,如:“父—甫—尃—溥—薄—礡”,前者作后者的声符,递转产生了五代形声字。一般说来,形声字形符表义类声符表读音,实际上声符与其所构的形声字多是音义同源的,即声符兼表义。如“甫、尃、溥、薄、礡”都含“铺开”义,由“小、少、肖”作声符的都含“小”义,以“叚”作声符的多含“红色”义,以“工”作声符的多含“人工”义等。
5、转注,《说文解字·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关于什么是转注,一千多年来争论不休,主要有:形转说,唐裴务齐《切韵序》“考字左回,老字右回”,是说字形稍变而义训相同;音转说,宋张有《复古篇》“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它字之用也”,是说由声音相近转化它形而意义互通;义转说,明赵宦光《说文长笺》“转注者,声义共同也,取其字就其声,注以它字,而义始显”,清戴震《答江慎修论小学书》“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主要是说义上的通转带及音形相近变化。各家解释多所不同。《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考,老也,从老省,丂声”,,古字形是长发白胡子佝偻背的老者拄着拐杖之形,只是“老”的拐杖向内而“考”的拐杖外而已,本是同一词的派生分化,生者称老而死者称考,由字义的增加导致字形的分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字法,而是用字法。除许慎举例的“考-老”外,各家列举的转注字都未能得到大家的公认。
6、假借,《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是说语言中有这个词而不能依义造出字来,就借已有的同音(音近)字来表达此词义,即把已有的表意字借作音标来使用。许慎的定义很好,但所举例子“令、长”不确。以人称代词为例,第一人称代词有音有义不好造字,就借同音的“我”代替,“我”字从“戈”本是兵器刑具类字;第二人称代词,借同音的“女”代替,“女”本的女人形;自己借“自”代替,“自”本是鼻子的象形字。这类借形表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借后就固定了,“久假不归”,这就需要用字上的调整:“我”本字的刑具义就消失不再用;“女”的女人义常用而迫使第二人称代词转借使用率极低的河流名“汝”;“自”的鼻子义只好加声符而造后出字“鼻”。再如方位词抽象而难依义构形,东方借袋子形的“東”,南方借悬钟形的“南”,西方借鸟在巢上宿的“西”而本字另造形声字“栖(棲)”,北方借二人相背的“北”而本字加形符成“背”。还有一类“假借”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也称为“通假”,如:酒杯形的“爵”同音借用作麻雀的“雀”,虫子的“蚤”借作日出草上的“早”等,本来各自依自己的词义构造了各自的字形,使用中因同音而借用,一度形成上古字用的混乱局面。本无其字的“假借”与本有其子字的“通假”,都没有造新字,都是调整字用的用字法。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汉字是具有表意性质的文字体系,回应前述汉字构造的“图画、意合、形声”三阶段,综合看其“造字、用字”的发展,大体也可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象形阶段,也就是纯表意阶段,象形、指事、会意约属于此阶段,以一个字形描写一个词义,形象而明晰,区别率高。但这类形象的造字法表达率不够高,《说文》这三类字只有1600多个,远不够用。社会交际的需要不断产生新词新义,很多抽象的、虚化的词义无法用形象描画的方法造出字来,需要另寻表达方式,于是就产生了假借用字法,这就是汉字借音表义的假借阶段。假借实际上是借已有字形作音标来表示同音词,一个字形表示多个词,如“丁”表示“木钉、天干名、人口、伐木声”等,这就大大提高已有汉字的表达率,以少量的字形表示大量的词义。然矫枉过正,假借法一度泛用,不但本无其字用假借,本有其字也随意通假,汉字系统的表达率是大大提高了,但区别率却大大降低,一字形兼表词义过多,难于准确理解。为了解决表达律与区别率的矛盾,汉字进入形声阶段。形声阶段是汉字表意兼表音的阶段,形符表义类(绘形表意),声符表读音(借作音标),兼顾了汉字的表达率和区别率。无所不可以形声,故形声成为最能产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而且越来越稳定。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文字,如苏美尔楔形字、古埃及圣书字等,都起于象形,但都没有沿用下来,汉字体系一直沿用至今而无断裂,应该说与汉字找到了形声这种优化而能产的造字法不无关系。
就汉字的学习和应用而言,应从《说文解字》入手,《说文》的540部首实际上是汉字系统中的字根,也就是基本的构字部件,熟稔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字根,就可以成系统地掌握由它们构成的大量形声字。历代研究《说文》的著述很多,以清代“四大家”最有成就,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尤其要细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慎时在东汉,博采前人所传而编成《说文》,所得甚多,贡献巨大,但也有他的局限性,因此要结合出土文字的研究和学习,使对字形的说解更为科学更为准确。以《说文》的学习为基础,再去认读和考释甲骨文、金文、大篆以及简帛文字,也是学习古文字的必由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