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6|回复: 30

吴体到底是什么体?

[复制链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7 19: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明  我们编制的《杂体大全》中收集了数十篇吴体,但吴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没数。近日研究词中句子平仄安排,于是又想到了吴体,花了一周时间,在原文基础上整理出此文。此地也有许多人搞不清吴体,看看这篇文章有所帮助么?更欢迎发表反对意见,但请文明发言。                                             吴体
《杜甫集》卷十八有《愁》诗一首,杜甫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吴体”之名遂兴。今考,方回收杜甫吴体19首,但真正有吴体一词的却只有一首。杜甫之后直接标明为“吴体”的有6位诗人,存诗约13首,计有唐之皮日休、陆龟蒙唱和“吴体”诗8首,宋黄庭坚1首、宋胡澹庵1首、宋陆游2首以及清朝边连宝1首。共计32首。
一、吴体的基本特点:
1.是七言律诗;2.是抝句体。3. 这种诗体字句整齐,讲究押韵。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故与律体不同。
吴体究竟是什么样的诗体,至今没有正确的结论。
杜甫等唐代诗人虽然对“吴体”进行了“强戏为”、“奉和”、“次韵”等形式的艺术实践,但并没有作任何说明性的解释。之所以如此,应与杜甫等人对“吴体”这一“新近体”相当熟悉有关。即是说,“吴体”之于唐代诗人而言,如绝句、律诗那样易于把握而无须作任何解说(与今人研究唐人诗歌还得借助日本当年留学生的笔记一样),所以杜甫等人才只在“自注”与诗题中标明“吴体”而已。然而,当“吴体”伴随着诗歌发展的脚步迈入赵宋王朝时,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宋人对于“吴体”的认识产生了歧义而出现多方面的讨论。
最早论及“吴体”为宋之蔡宽夫。其《诗话·二二·律诗体格》云:“文章变态固无穷尽,然高下工拙亦各系其才。子美以‘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为吴体,以‘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为俳谐体,以‘江上谁家桃树发,春寒细雨出疏篱'为新句。虽若为戏,然不害其为格力也。”始将“吴体”与“俳谐体”及“新句”并称,以视体格。但未就什么是“吴体”之体作说明。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四引《杜诗笺》、王观国《学林》卷八、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等,也都言及了“吴体”,但不仅都有些错误看法,而且亦均未对“吴体”进行具体解释。
二、对吴体的认识
一说吴体就是拗体。
诗有“吴体”之争,则源于方回的“吴体”诗论。宋末元初之方回编著《瀛奎律髓》正式提出“吴体”概念,将杜甫之“吴体”始列于“拗体”一类,视“吴体”为七言律诗中的“拗体”则肇始于此,影响也最大。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所选18首七言“拗字类”诗中,几乎均进行了与“吴体”相关联的笺说。如于杜甫《题省中院壁》末“原批”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方回“吴体论”的错误主要在于:“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这一核心结论,完全属于其信口开河所致,而没有丝毫材料上的依据,即其所言,并没有着眼于材料的角度,去解释“吴体” 为什么是 “老杜集七言律诗中”之“拗字诗”这一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在他选的杜甫19首吴体中,至少有16首都是方回主观臆造的结果。若如方回所言,“老杜集七言律诗中”有19首“拗字诗”,这些“拗字诗”在老杜集中又“谓之吴体”,而杜甫只在《愁》诗题下注明“强戏为吴体”的举措,表明其集中18首“拗字诗”绝非“吴体”,否则,杜甫又焉有不将其一一标注为“吴体”之理呢? 仅此,即可知方回的“吴体”为“拗字诗”之说,是并不符合杜甫“强戏为吴体”之创作实况的。
明胡应麟,其《诗薮》外编卷五云:“老杜吴体,但句格拗耳。”明确指出“吴体”即“拗体”。其说既出,流布甚广,影响更大。
明王嗣《杜臆》卷七《愁》诗下注云:“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是。”虽也认为“吴体”与“拗体”为一体,但其着眼点却不在体式,而在于艺术风格特征。
一说吴体为吴均体
宋王观国《学林·大刀》:“古乐府所载,如《藁砧》诗者数篇,其取譬皆浅俚,故撰诗者不显姓名,后人但以古诗称之。江右又谓之风人诗,有‘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之句。围棋者,看子也;烧败袄者,故衣然也。鲍明远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吴体。盖自《雅》《颂》不作,迄於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按按今本《鲍参军集》题只作“吴歌”,不是“吴体”,明人有吴歌八首,并不是吴体。)
清人桂馥《札朴》卷六有“吴体”一条云:“杜诗七言拗律题下自注云:戏效吴体。案:《梁书·吴均传》:‘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杜所谓吴体,盖谓均也。清拔言不拘声病。”明确指出所谓“吴体”即齐梁时流行之“吴均体”。
吴体与吴均体的比较
“吴均体”之风格特征就其总体而言即所谓“清拔有古气”,意即清峻流畅通脱而较少当时缠绵绮丽之风,多有古朴之意。具体言之,则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怪”更多地表现在遣词造句用韵等方面不守常法而显拗峭,“怒”则指其诗文中富有一股齐梁间少见之牢骚抑郁不平之气,而气“怒”又以其文“怪”而显。
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
语音之拗与表达方式的世俗化倾向,构成了杜甫“吴体”鲜明的特质。正由于杜甫“吴体”具有明显的独创性,故使后之学者很难把它与齐梁时“吴均体”联系起来,从而亦使“吴体”来历变得模糊不清。
但杜为七言诗,吴均则多五言。《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方序云:“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又云:“五言律亦有拗者,止为语句要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
一说吴体为俗体。
清·徽州歙人黄生《杜诗说》卷九云:“皮陆集中亦有吴体诗,大抵即拗律耳。乃知当时吴中俚俗为此体,诗流不屑效之。独杜公篇什既众,时出变调,凡集中拗律皆属此体。偶发例于此曰‘戏'者,明其非正声也。”指出“吴体”形式上虽同于拗体,然其来源实出于吴中民间俚俗。他们抓住吴体的吴做文章。
施蛰存唐诗百话·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说:《杂体诗》一卷之外,皮、陆唱和诗中还有许多吴体诗,也值得我们注意。在讲杜甫诗的时候,我讲过他两首吴体七律,那是“吴体”这个名词初次出现。注释家都不很知道它的意义,直到清代的桂未谷还以为吴体就是吴均体。到中唐时期,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见到吴声、吴吟、越调等名词,显然可知吴人吟诗的声调与中原不同。如果用吴人吟诗的腔调来做诗,就会做出一种拗句诗。但是,我猜想,这种诗用中原人的腔调来吟诵,是拗句;用吴声来吟诵,可能并不拗。中唐时期,中原人士到江南来的很多,他们喜欢听吴侬软语,于是吴声时髦起来。这情况,正和东晋时流行吴声歌曲一样。陆龟蒙是苏州人,他高兴做几首吴体诗。皮日休受他的影响。况且也在江南住过几年,他们二人的诗集中有好几首用吴体的唱和诗,可以证明吴体诗就是拗句诗,而不是吴均体。
清人梁运昌在《杜园说杜》说“凡篇中杂以方言谐词者皆是吴体”。包含着“什么是吴体”的两个方面:一是“吴体”之“吴”所指为吴地的“方言谐词”,也即今江苏一带的方言;二是因为以吴地的“方言谐词”入诗,才导致了“吴体”不同于正格“平仄谱式”的平仄句式的产生。而此二者,又是互为因果的。如果将这种因与果综合起来观照,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杜甫在创作《愁》诗时,由于采用了吴地的“方言谐词”,因而使之形成了某些不同于正格(含变格)“平仄谱式” 的平仄,而这类平仄,即为所谓的“拗”。其特点归纳为一拗二方言。
杜甫的吴体是否与吴地关系密切,我们可从杜甫一生的足迹考证。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吴国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我们平时称吴地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历时数年。开元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其父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年(744年)与李白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后回到长安,客居长安十年。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被贬到华州(今华县)。长安收复,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最后到了成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主要生活在北方(最长)、湖北和四川(十几年),虽20几岁“漫游”“吴越”“数年”,但不止是吴,还有越,而且是漫游,对地方方言只能粗略了解,不像专住一地数年对当地方言熟悉并有所研究。杜甫写作吴体主要是居住在草堂期间,要用方言也应该用四川方言,不会去用只了解鸡毛蒜皮的语言去写作的(刚刚个人看法)。
一说吴体乃别体。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五《题省中院壁》后纪批云:“吴体与拗法不同,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又《愁》诗下纪批:“此四首皆吴体,全不入律,与前首用拗法者不同”,认为“吴体”虽拗但不同于一般“拗体”,其形式上自有特征,故别为一体。这种看法可贵处在于与一般拗句区分出来,也就是脱离方回画的拗体圈圈。
一说吴体乃杂体。
清陈仅《竹林答问》云:“杂体中尚应补吴体”,则认为“吴体”乃“杂体”。
清代梁章钜:“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如杜少陵之《题省中院壁》《愁》……诸诗皆是。其诀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宋人黄山谷以下多效为之。”虽没说属于什么体,但不同意拗体说。其实结合二人说,“杂体中尚应补吴体”,不是一般的杂体,而是七律中全首不入律的杂体。我基本上是持这种看法的。
历代学者虽于“吴体”之声律特征用力甚多,但均无结果。综上所述,古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计有胡应麟之“拗体说”,黄生之“俗体说”,纪昀之“别体说”,陈仅之“杂体说”,以及王嗣之“风格说”五种,但总体不脱“拗体说”之框架。
现代学者对“吴体”之认识多承前人观点,未出其右。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认为“吴体”就是“拗体”。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吴体”条所说与纪昀之“别体说”相似。傅璇宗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释“吴体”与陈仅之“杂体说”又无二致。
三、对吴体的评价
纪昀认为方回对杜之“吴体”的评价极为偏颇,太高太过。杜诗虽值得效仿,但不是“吴体”。他在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后批云:“杜诗亦有工拙,须有别裁,不至效其所短。此等依草附木之说,最误后人。此杜极粗鄙之作。以此求杜公,杜公远矣。”他甚而认为“吴体”根本没有仿效的价值,对杜甫“吴体”予以了全盘否定。他于“愁”诗下批云:“此诗殊无可采。”他还注意到“吴体”“俗”的特征,并加以指出和批评。(见鲍恒《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历史误读与范式确立--杜甫“吴体”新论 》)
四、吴体的发展
杜甫之后的诗人仿制作品均为拗律,或刻意不守粘对,三平三仄,比比皆是,专以不谐平仄以出奇。或谈俗事、记俗言,故意以俗语入诗,一味弃雅而从俗以标新立异。
“吴体”之演变与宋之江西诗派密不可分,“吴体”之误读也在于江西一派的有心和专意。后继者方回才真正在理论上首先明确了杜甫“吴体”为江西一派特有的诗歌形式,从而为江西诗派学习杜甫找到了源头和理论的根据。方回把吴体“拗”的特征作了极度的放大,使人产生“拗”是吴体最鲜明与惟一标志的错觉。
宋朝对吴体看法出现争论,吴体创作也形成高潮,把吴体是吴地方言扩大到方言。
《全宋诗》收录黄庭坚、胡铨、李洪、史浩、陆游、汪永昶、方回等人的多首“吴体”诗。宋代诗人对于“吴体”的创作,情有独钟。由于这些诗人对“吴体”创作的介入,使得赵宋一代成为“吴体”创作史上的一座高标。正因此,“吴体”在由李唐而赵宋的发展过程中,即呈现出了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
黄山谷学杜诗,创“江西诗派”,喜为拗律,有不少“吴体”。其《外集》第二卷有“吴体”。多达153首 (黄集中全部七言律诗为31l首,拗体七律则占了其总数的一半),而成为北宋大量创作拗体诗的第一人。
杜甫、方回等人“ 吴体”中的失黏与失对,在宋代另外一些诗人的“吴体”中却并不存在。这一实况表明,“吴体”作为近体诗中的一种“新近体”,在发展过程中还有着另一种类型。而这种类型的存在,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方回“吴体” 即“拗体七律”说的不可相信,如黄庭坚《二月丁卯喜雨呈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即是典型之例,并有失黏与失对的情况存在。胡铨《司业口占绝句奇甚辄用韵和呈效吴体》是已知的唐宋诗人“吴体”中惟一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的存在,不仅是对方回“吴体”即“拗体七律”说的一种彻底性否定,而且也反映了宋代“ 吴体”在形式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由是而观,发展变化中的宋代“吴体”,相对于初始时期的唐代“吴体”二者之大不相同
五、刚刚对唐朝吴体的理解
吴体与拗体不是一个层次
一、二句有拗字的并不是吴体。只有一、二句用拗字的诗,只能称为拗字诗,或折腰体,不是吴体。五言律诗只有拗字,没有吴体。因此,吴体与拗字并非一个概念。只有全篇拗句的七言律诗才是吴体。
“吴体”之“吴”到底何所指? “吴体”是杜甫首创,还是自有所本?如若为杜甫自创,何以不言“杜体”而称“吴体”?如若原有所本,则“吴体”之“吴”出于何处?故解“吴体”之疑必先明“吴”之何自,再定体之若何。
吴体不是用吴方言写的,前面我已考证了,下面分析杜甫诗的语言也可以看出杜诗没有吴音。
吴体是杜甫发明的,没有所本,吴均体与它没关系。
既然如此,那“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要从杜甫的《愁》诗题下自注 “强戏为吴体”中去找。
“强”(彊),《說文》“彊,弓有力也。”健壮,有力,胜过,使用强力,着重,增加分量。
吴体以“怪以怒”为其形式特征。“怒”,气势盛也。《揚子·方言》:“楚謂怒曰憑。憑,忍盛貌。小怒曰{齒禾}。”又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又奮也。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从上面引用看,怒为盛大、张大、肥大意。
“吴”,《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所以彊怒吳皆大义。这大约就是吴体取名的含义,律诗中一种大的新的诗体,这种强而有力的新体,有人称之为“新格律诗”。
六、吴体代表性的特征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此诗语言看不出有什么吴音。1.对偶:前三联皆对偶。2.相粘,只有三四联相粘,其他的失粘。3.相对,因为拗句多,只能看第二个字,第一联失对,其他的可以。4. 句中135不论246分明:一、四、六、八句失间,即大拗句;二、三、五句是小拗,五、七句三仄收。每联中大拗、小拗参用。
既然“三相”都不合,怎么还放在七律中?我们知道唐朝时律诗的变式有古风式律诗,那是其中有些大拗句或不合格律规律的句子,还有入律的古风,那是指古风中有些合律的句子。那么吴体有哪些符合格律呢?
一是对偶一定符合要求,二是一定押平声韵,三是虽然尽是拗句,但大拗句三个节奏点中一定有两个是平仄相间的,也就是说不会出现节奏点全是仄或全是平的句子。前两条都属于格律,古风对偶不固定,押韵也可押仄声,还可转韵。第三条没有完全背叛格律,小拗句、三平收、三仄收的句子都能做到246分明。
“三仄脚”与对句“三平脚”,应是杜甫在“强戏为吴体”时有意而为。既有 “三仄脚”又有“三平脚”的特殊句式,在吴体中无一例外,成为吴体的必备条件。
二是所有的句子都是拗句,这与多少有格律句的拗律不同。
由于它的规律性很强,因此吴体是一种诗体,是一种“新近体”。
杜甫为什么要创制吴体?
一个原因是为了创新。但更要的原因还是他说的“强戏为吴体”,是有意识的,因为安史之乱使他思想情绪完全被悲忧充填。要发泄这种情绪,用格律达不到。因为格律受到平仄的限制和协调,整体气氛是和缓有节制的,虽可发泄,却发泄不尽,发泄不到位,因此必须打破这种结构,却又不想与格律彻底决裂,于是便在拗和收尾上下功夫。
这样就造成一种有规则的“怪以怒”形式特征。杜甫“吴体”不谐音律,以所谓拗体出之,用词造句亦不守常法,刻意营造所谓“怪”之氛围,而其失意不平之“怒”气溢于其间。这样就达到了“怒”气充分发泄的目的。这种方法后来广泛地运用到词中,词中如果有几个整齐的句子在一起,表达平和之气就用格律的135不论,表达豪情或悲愤,就用“怪以怒”的拗。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7 2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吴体”有没有可能就是永明体的别称,沈约,吴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8 0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1-8 00:38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7 23:10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吴体”有没有可能就是永明体的别称,沈约,吴人也

卷231_16 【愁(强戏为吴体)】杜甫
江草【上】日日【入】唤愁生【平】,
巫峡【入】泠泠【平】非世情【平】。
盘涡【平】鹭浴【入】底心性【去】,
独树【去】花发【入】自分明【平】。
十年【平】戎马【上】暗万国【入】,
异域【入】宾客【入】老孤城【平】。域/客,同入声。
渭水【上】秦山【平】得见否【上】,
人经【平】罢病【去】虎纵横【平】。=======================

三羊考虑过,假如:异域【入】宾客【入】老孤城【平】。
改为:异域【入】客宾【平】老孤城【平】。
杜甫的【强戏为吴体】,就是合格的【七言永明体】!!


点评

永明体是五言,没听说发展到七言,八病都是五言的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8 07: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8 07:4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1-8 00:29
卷231_16 【愁(强戏为吴体)】杜甫
江草【上】日日【入】唤愁生【平】,
巫峡【入】泠泠【平】非世情【平 ...

永明体是五言,没听说发展到七言,八病都是五言的病。

点评

那倒不,永明有说明,七言只在五言上加二言。但五言诗主体  发表于 2018-1-8 0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8 07: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8 07:48
永明体是五言,没听说发展到七言,八病都是五言的病。

【八病都是五言的病】
那么,律赋如何论声病(也即,声律)呢?

点评

不否认你肚子里装了不少声律知识,但你要逻辑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去理解别人的话。 我的话意思是八病是针对五言而非七言,没有涉及律赋。“王斌五字制鹤膝,十五字制蜂腰,并随执用。”这都是针对五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8 0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8 08:37: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1-8 07:58
【八病都是五言的病】
那么,律赋如何论声病(也即,声律)呢?

不否认你肚子里装了不少声律知识,但你要逻辑地把它们联系起来,并去理解别人的话。

我的话意思是八病是针对五言而非七言,没有涉及律赋。“王斌五字制鹤膝,十五字制蜂腰,并随执用。”这都是针对五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09: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7 23:10
“吴体”之名,始见杜甫集中,《愁》诗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其诗云: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 ...

肯定不是。沈约只是一份子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09: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8-1-8 00:29
卷231_16 【愁(强戏为吴体)】杜甫
江草【上】日日【入】唤愁生【平】,
巫峡【入】泠泠【平】非世情【平 ...

人家杜甫就因为不按你的办,才创出了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8 13:5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体者,无体也,既非古体,也非近体,故曰戏为。

点评

附议,此说比较合理。不吳不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8 18:04
我也有这种想法,但无根据,不敢写出来  发表于 2018-1-8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8-1-8 14: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8-1-8 14:08 编辑

剛剛的統計不全,你把杜甫的19首加起來才32首。 而搜韻不算杜詩有27首

点评

指的是方回收集杜甫的为19。黄庭坚一人也153.本文要谈的是有  发表于 2018-1-8 14: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4:3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指的是方回收集杜甫的为19。黄庭坚一人也153.本文要谈的是有“吴体”二字的才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8-1-8 15: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吴者,娱也,游戏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8-1-8 1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8 16:09: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18-1-8 16:25 编辑

娱体的说法还是有些意思的。
一贯以来,大多认为是吴地方言,(或者说是吴歌)。个人也是比较认可这种说法,现在的问题,最理想的是,宣导者证明确实是吴地方言,反对者证明确实不符合吴地语音。但在这里,许先生提出反对意见,说杜甫对于吴地熟悉程度并不如其他一些地方,所以不可能。这个说法,我是不大同意的。因为用某种文字语言创作演绎,并不一定是需要作者在当地生活。比如很多人会唱广东歌,但可能终身没有南下渡过长江。反过来,在上海生活一辈子并不会说上海话的也大有人在。(见余秋雨相关文字)。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18-1-8 18: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8-1-8 13:59
吴体者,无体也,既非古体,也非近体,故曰戏为。

附议,此说比较合理。不吳不揚。

点评

我也赞同,而且成文前还花了几个钟头去求证,无结果,只好放弃  发表于 2018-1-8 18: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8: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1-8 16:09
娱体的说法还是有些意思的。
一贯以来,大多认为是吴地方言,(或者说是吴歌)。个人也是比较认可这种说法 ...

因为用某种文字语言创作演绎,并不一定是需要作者在当地生活。比如很多人会唱广东歌,但可能终身没有南下渡过长江。反过来,在上海生活一辈子并不会说上海话的也大有人在。(见余秋雨相关文字)。问好。---问题提得很好,可惜你忘记了时代与工具。那时有这种可能吗

点评

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当时吴地的歌曲比较流行。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歌曲在内地流行。或者吴地的官员商人影响力比较大。造成模仿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8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1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8-1-8 15:52
吴者,娱也,游戏之作。

这个没道理。我曾经考虑过这条。在那时代,吃饭都吃不饱,会苦中作乐吗。何况这些作品都是“怪而怒”,就是说感情特别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8 19:4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8 18:32
因为用某种文字语言创作演绎,并不一定是需要作者在当地生活。比如很多人会唱广东歌,但可能终身没有南下 ...

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当时吴地的歌曲比较流行。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歌曲在内地流行。或者吴地的官员商人影响力比较大。造成模仿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2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1-8 19:48
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当时吴地的歌曲比较流行。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广东歌曲在内地流行。或者吴地的官员商 ...

肯定回答: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5

主题

436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24
贡献
4758
金钱
5386
发表于 2018-1-10 11: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5

主题

436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24
贡献
4758
金钱
5386
发表于 2018-1-10 1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