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0|回复: 2

[转]《叶文福诗词选自序》(七)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8 07: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文福诗词选自序》(七)

我认识一位一辈子研究楚辞的权威教授,闲谈之间很有教益。这位教授对自己和自己的学问异常自信而十分率直,以为学无敌手,旁若无人,聪明过剩,胡吹乱骗,误人误己。他说:“所谓学者,就是拿着学问讨吃的人。你们作家、诗人在那里创作,我们挑你们的毛病,人家以为这就是学问,就叫我们学者。
       某种意义上说,诗人、作家是牛,学者是牛身上的虱子——
       靠 你们的血养活着呢!文人就是措大,你何必去较真呢?”
       这些话对还是不对,我当时没有评论,以后也不想评论。我只是觉得这位权威学者与我的生活和我对文学的思考相去甚远,我觉得陌生。
       有一次在课堂上,他评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他说:“第一句的第一个词是‘红军’,最后一句的第一个词是‘三军’,两个‘军’字在同一个位置上,这难道不是毛病么?还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不怕,什么叫不怕?不怕就是怕,汉字的微妙就在于此,我说我不怕你就是怕你。起句就心里发怯,与长征的气势不配。而且,‘难’‘丸’‘寒’,是团声字,‘闲’与‘颜’是尖声字,这在格律里是不属一个韵的。‘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是单句,单句上是不能出现与韵脚同韵的字的。还有,‘万水千山’,有‘山’有‘水’,后面,‘金沙水拍云崖暖’‘更喜岷山千里雪’,有‘水’,有‘山’,一首诗一共才56个字,就这么多相同的字,这是律诗里不允出现的现象。”
        有一些还确乎有点道理,但有些则纯粹是欺世的胡说。
       确实,一首七律,56个字,一般情况下,能不用重字,当然尽量不用为上。不仅写格律诗如此,便是写现代诗,不也是如此么?这谈不上规律,也用不着规律来定义。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感觉,写诗的常识而已。应该是中学语文老师讲作文的范畴,何劳专门家来振振有词、更何劳鼎鼎大名的专门家来吓唬人呢?是谁说过一首诗里“不允”出现同字的现象呢?
       他评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说:“‘成吉思汗’,‘吉’这个字的地方应该是平声字,虽然是名字,是没有办法的,但你可以不用这名字嘛,总归是有办法的。”
公正地说,毛的诗词,其气魄,其特质,其风骨,其品位,其蕴含,其诗意,不仅在当代,便是在中国诗史上,也有他无人可以替代的独领风骚的地位。如果说他是自曹操之后最具有时代感召力的诗人,当不为过。我并不是说毛的诗词好得不允人评论,他有一些诗,无论在思想上、品德上还是艺术上我也并不认可甚至反对,这应是太正常不过的事。如若像这位老先生这样去读诗评诗,与我的乡下阿嫂把我的诗集拿去垫床脚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本来,知识只对知识者有用。但这位老资格的教授自作聪明的无知也提示我们,诗只对懂诗的人有用。诗是诗人胸中的浩然之气,诗决不是为不懂诗的人写的。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出现时,有的人大喊大叫:诗读不懂。这类人如同被母亲惯坏了的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要母亲喂饭吃,你如若叫他自己端着碗自己吃,他就大喊大叫:读不懂——仿佛以前的诗他读懂了似的。诗人舒婷用一句美丽的诗回答了这种诘问:你读不懂,就叫你儿子读。我是赞赏的。
        凡好诗,是永远无法让人一读就懂的。反之,凡一看就懂的,绝不是好诗或决不是诗。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面上看,一读就懂。是的,我也曾这么认为。无知使我在许多年间都以为这首诗再好懂不过了。后来,对诗的感悟渐深之后,才懂得这首诗实在写得太好了,好得让人无法评论。好诗如好水,水愈是清纯,虽深犹浅,水底游鱼可数,沙石犹在杯中,读者就愈是不知其深。深入浅出则为上,上上作,不是懂与不懂的问题,而是每一次体会都犹觉未够、愈探愈深的问题。
       有一位青年人问我:“李白这首诗中,为什么用个‘举’字?为什么不用‘抬’字?‘抬头’好像还好些。”我笑起来了,问道:“举重为什么叫举重,而不叫抬重呢?
离家日久的游子思乡思得百无聊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心情沉重得抬不起来了。此处举的不是头,是不知有多重的心情,是不知有多重的思乡之情。抬是抬不起来的,惟举,才可以示其重。”
       诗的珍贵在于:永远无尽的芬芳,无尽的隽永,你愈是把玩,愈是咀嚼,便由口到心,由三魂七魄,到所思所想所幻所梦所怒所痛,乃至生命的主体与客体,都溢满芬芳。于是你便愈是热爱——用爱生命的本能去爱诗。
       好诗是一坛舀不尽的老酒,凡懂诗者,决不敢轻易说自己读懂了这首诗或那句诗。即使是一些表面上仿佛一读就懂的诗句,如“万里长征人未还”,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其思想,其情感,其图画,其语言之美,音韵之美,也让人体味不尽。诗是酒,是供人品的,是愈品才愈有滋味的。读诗,写诗,都是在品尝生命,是一种高质量的生命必须具备的本能之美与修养之美的结合。某种意义上是否可以说,没有诗意的生命是可悲的。屈原跳汨罗江,楚魂千古。陆秀夫背幼主跳海,有几人得知?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教喝茶,说喝茶先要心静,要有坐禅的心境。要渴时不饮,饮时不渴。就是说,要口不渴时就喝茶,慢慢地品茶。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才去喝茶,如果等到口渴时才去喝茶,势必牛饮,反而对身体没有好处。
       喝茶如此,写诗和读诗亦如此。写诗需要心境,读诗亦需要心境。要吟,要品,要嚼,要想,要假设,要创作,要挑作者的毛病,要与诗人比试,等等。这样反反复复地品,读诗才越读越有韵味。恰是不懂诗的人,读了几句诗,便以为自己读懂了,或者不懂,便在那里大喊大叫。这类人,除了不予理睬,还有什么可说的?莫忘了“诗向会家吟”。
       唐朝之所以出那么多好诗,是因为那是个诗的时代,是个崇尚诗的时代。从皇上到子民,都以懂诗、写诗为荣。连胡同里吵架都用诗句。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做犯酸。我们这个时代不是文学时代,是个贫穷革命时代刚刚过去的商业朦胧时代。人们穷怕了,要房子,要官,要挥霍,全部的神经都用来想钱呀钱的,哪里还有读诗品诗的心境?人心如同杯子,如果心里不干净,即使是好酒倒进来,也是要脏的。
       都说李白狂,其实这是无知们对李白的故意或无意的误解和歪曲。
       李白一点也不狂,相反,李白十分谦逊。李白的所谓狂,是狂给他认为的无知者们看的,是他内心的孤独的痛苦备受煎熬的表现。李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写诗只不过是他许多才华里的一种才华,于是人越说他是诗人他就越痛苦。而当他一旦看到了好诗,立即心悦诚服,毫不掩饰自己。
       他在黄鹤楼看见了崔颢的七律,便顺其韵叹之曰:“李白有诗吟不得,崔颢好诗在上头。”后来他写了一首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有许多记载都认为是他“欲拟之较胜负”——想与崔颢比试高下。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曲解了李白。以我读诗的感觉和体会,每读到好诗,自当激动不已,思绪纷飞,不能自己。在品诗的过程中,自然有一种挑战作者的潜意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根本谈不上什么服气不服气。他的这首诗比之崔颢,到底谁好,用不着我来坦率,前人已经说过了,崔颢的《黄鹤楼》是唐七律之首,根据李白的修养和性格,我相信他也服气。当他看见了武则天给唐高宗的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他惊得呆了,自叹弗如。
       毛泽东发表了几十首诗,一些乱七八糟的诗评家们便一窝蜂而上,左一篇右一篇地评论——其实是胡乱吹捧——毛给了他们一个下不来台,他们没脾气了。其实他们怕的不是作为诗人的毛泽东,而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设若毛只是诗人而不是领袖,他们也就不会如此趋之若鹜了。这类角色真是可爱得有点肉麻。这类角色也被人别有用心地捧之为诗人,真乃民族的不幸。
       诗人不是踞傲,诗人只是顽强地守住属于自己的那片贞洁的真诚和净洁的土壤,不容他人随意践踏或污染。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也是如此。
倘是崔颢的《黄鹤楼》给这位自以为是权威的老先生横批竖评,不知道该批成什么样子。不懂诗的人是无法评论诗的。
杜牧有一首七绝《江南春》,起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看了这样的评论,直替杨慎难过。
‘     千里’在此处只是个虚词,只是“处处”的意思,他却当作实词看了。他用俗人的眼睛去替代诗人的眼睛。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反驳了杨慎,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批驳是对的,但没切中要害。杨慎是根本不懂得诗人写诗是看景看在眼里,动情处落笔处却在乎心中。杜牧此处写的是心中的景,是由眼前而展开合理的想象。设若改“千里”作“处处”,“处”字在此处——处处莺啼绿映红——不仅不好看,不好听,而且在字义上又隔,显得不开阔,言不由衷,意不到位,与上下文无法形成文字场。若作“万里”,则过。极而言之为夸张,过了那个极,则不可信了,就有吹牛的感觉——所以“千里”最准确。有了这极度的辽阔,后面写历史,对历史上的南朝皇帝佞佛是既欣赏又慨叹,应该说是极有深度的。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8 08:0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是不懂诗的才作评诗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主题

355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29
贡献
4178
金钱
6053
发表于 2018-1-8 09: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斯而后敢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