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鬼”是个什么鬼 文/穿越梅嶺
大历二年,杜甫居夔州,这段时间,他的心情很不好,对所处的环境和生活都有诸多不满意之处,而这一时期,也恰是他诗歌达到最高境界的时期。 我们检索一下杜甫在这一年所作的诗,不难发现,大都是以灰暗低调面目出现的。据清人杜伦《杜诗镜铨》附录的《杜工部年谱》所记,杜甫是于上一年自云安移居夔州的,但居处很不稳定。“大历二年,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瀼西。秋,迁东屯。未几,复自东屯归瀼西。”一年四迁,搁谁身上,都没有好心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因为在此前相隔一年的永泰元年四月,严武死了,让杜甫失去了依靠,同时也失去了安定的生活。虽然严武活着,对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但至少他能在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过着“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快乐日子,享受天伦之乐。严武一死,这些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他开始郁闷了,无法排遣,就写了《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从题目的一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那时杜甫无聊、寂寞、苦闷的心情。 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旧识能为态,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凿,只有不关渠。 这是两首当中的第一首,杜甫虽然有在蜀中长时间生活的经历,并且有过快乐的时光,但此时,因为所处境地的不同,他开始对这个曾经给与他希望和快乐的地方厌憎起来。看来,心情是可以改变一切美好和不美好的。 杜甫于乾元二年十二月从同谷入蜀至成都,次年卜居浣花溪,至此差不多有八九年的时间。期间,对蜀地的风土人情肯定是熟谙的。此前,他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而此刻,却对这里的风俗感到惊怪了。“吁”有惊怪、叹息、感慨等意思,结合题目中的“戏题”,可以想见杜甫此际的心情是复杂的。这里非但风俗怪异,令人惊异,就连这里的人都很难跟他们居住在一起。颌联所写,当是杜甫觉得奇特风俗的一种,“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顿顿吃黄鱼,我们都好理解,俗语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蜀地多山水,夔州又近水,吃鱼,那是日常生活的常态。既然如此, 杜甫为什么要感到惊怪呢?《战国策·齐四·齐人有冯谖者》“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大概古人对肉类多见,故不待见,以鱼少见,故珍重。所以孟尝君以没有食鱼的资格而不安,取得了食鱼的资格,当然也即跻身贵客之流了。而在夔州这个地方,鱼满江都是,居民能每餐每顿都吃到,这是杜甫感到惊怪的。 那么,“家家养乌鬼”的这个“乌鬼”是个什么鬼呢?有人说当地人养来用以捕鱼的鸬鹚。因为近水,养鸬鹚以捉鱼,合情合理。但有人根据元稹《江陵》中的“病赛乌称鬼,巫占瓦代龟”来不同意“乌鬼”是鸬鹚,他们将杜甫诗中的“养”看做是“赛”的误字,认定杜甫本来写的不是“养乌鬼”,是“赛乌鬼。”因为这样,就跟元稹的意思合了。根据元稹的自注,荆楚一带人将“乌鬼”当做一种神灵来供奉的,有病就“竞赛乌鬼。” 宋人邵伯温《闻见录》说“夔峡之人,岁正月,什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已而,众操兵大噪,谓之养乌鬼。”结合农耕时代古人对天地鬼神的迷信,元稹、邵伯温的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有人说“乌鬼”是猪,出自宋人所著一部叫《漫叟诗话》的书,作者和原著都已经不可考,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有辑录。“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以乌鬼为鸬鹚,言川人养此取鱼。予(漫叟)崇宁间往兴国郡,太守杨鼎臣字汉杰,一日约饭乡味,作蒸猪头肉,因谓余曰:川人嗜此肉,家家养猪,杜诗所谓家家养乌鬼是也。每呼猪则乌鬼声,故号猪为乌鬼。”这是这个叫漫叟的人的亲生经历,所说应该不假。此可备一说。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乌鬼”为鸬鹚。沈括此说,仅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不成立,杜甫似也不会两句 只写一事。似乎只有当地人对鬼神的过度淫祀和迷信才会使他惊怪。 “乌鬼”,究竟是个什么鬼?(2018/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