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2-12
威望777
金钱2161
贡献1080
金牌会员
 
威望- 777 点
贡献- 1080 次
金钱- 2161 枚

|
本帖最后由 呼伦贝尔 于 2018-1-11 10:34 编辑
如题,通假字产生原因初探。
这个最早汉字是金文甲骨文,中国地域辽阔 各个地方文字是不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搞了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文字才渐渐统一,以李斯编撰小篆体为标准。但是李斯小篆体只是在官方行文上统一了,很多民间交流和传抄书籍依然夹杂各个地域不同文字。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标准字与地方字并行时期。这样就产一个意思可用不同文字表达情况,这样就是有了通假字。有些通假字还好,形状接近,各自非通假字部分意思接近或互不相干,但有一种情就是有的一对通假字既互相可以替换有在非本意上意思正好相反。比如买卖二字,在特定古文可以互为通假字,又本意上正好相反。这个原因一个是高古时期各地文字不同。再就是传抄疏忽,后来人训诂成通假字。还有断句等原因。比如:《周官•贾师》:“犯国用之卖儥。”郑注“故书卖为买。”,郑注就是郑玄注,郑玄是古人,比现在人更知道古事,又在注释上鼎鼎有名。这些都是个别例子,总体来看买卖二字是分明的。买就买,买就买。跟以货易货交易方式长期存在没有一毛钱关系。
有人业余爱好训诂,竟然把一个对古文注释 无限发挥,最后搞成了由于以货换货现象存在,因此古人买卖不分,甚至宋代古人也买卖不分。实际上就是古人个别古文一个注释,或纠错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