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2-30
威望210
金钱1937
贡献1578
金牌会员
 
威望- 210 点
贡献- 1578 次
金钱- 1937 枚
|
本帖最后由 吟者归来 于 2018-1-15 00:03 编辑
国标诗韵背后的猫腻 ——与杜肇昆先生商榷之二
杜肇昆先生““三韵一统”是当代诗词曲创作的必然趋势”内容提要有云:应尽快制定当代国家级音韵标准。其正文最后一节标题更是明言:《中华新韵(十四韵)》应当升华为国家标准韵。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时间关系,只好将所持理由简述如下,试与杜先生并列位资深诗友商榷。
一、关于建立国家级诗韵标准的必要性
1)就中国传统诗词尤其是近体诗而言,唐代以降诗作者基本上局限于读书人群体范畴,时下的所谓新诗大体也是这样。然则在现代读书音业已高度普及的今天,全国范围官颁诗韵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了,反正我是不靠任何所谓新韵韵书为诗的。窃以为,只要读过几年书,只要稍具押韵常识,只要会查字典,谁还不会组织押韵与厘定平仄呢?当然,若拟作为新声旧韵交替的标志之一,能有一部公认度较高并且相对权威的韵书未尝不可,但也是可有可无,其迫切性和必要性真的不是很大。业内若是有人企图以此为由拖住诗韵改革进程的后腿,那就纯属别有用心了。
2)我等同仁公开而明确地提出“平水韵让贤的底限时间不应迟于二〇一九年五月四日”这一基本诉求后,有关部门的头头脑脑们终于坐不住了,开始有意无意地祭出“拖字诀”,据说是成立了一个什么课题组,并已将诗韵改革课题研究项目列入十三五计划。大家知道,十三五计划的时段是2016年~2020年。猫腻正在于此,我等极力倡导应于2019年5月4日前完成新声旧韵的实质性更迭,有人却想先一竿子支到2020年再说。这擦边球打得可真有水平!
二、关于新十四韵成为国标的资格问题
1)笔者曾在其他场合说过,新十四韵充其量不过是个半成品,内中问题多多,不仅广大旧韵诗者不待见,连新韵阵营内部不少诗友也颇有微辞。杜文最后一段却说:“故此,希望《中华新韵(十四韵)》在试用了13年后,进一步补充、完善,上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核定颁布,由学术团体韵上升为“官韵”;或者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重新组织制定新音韵系统,颁布天下,形成“国韵”,做为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音韵的完整实践。届时,可以做到当代诗词曲创作“三韵一统”的依据,完成历史上音韵、韵书发展实践的又一壮举。”请恕我直言,这话显然言过其实,好大喜功了。新十四韵韵部过宽,划分也有诸多不合理处,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
2)曾有诗友披露杜肇昆先生乃某县县太爷,诚如是,那么也算得准老干了吧?未知杜先生与诗词学会的新韵老干们有何瓜葛,只字不提新十四韵客观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却对其推崇备至,并拟升华为国家标准,实在让人看不大懂。在大中华诗词论坛贴发此文是受有关部门或有关官员委托来此投石问路呢?还是纯属杜先生的一己之见呢?另外,杜文呼吁三韵一统,而当今戏曲界普遍采用的是大十三辙,其中还有个儿化韵自成体系,词韵又比新十四韵多出好几个韵部呢,又该如何统一呢?其他问题恕不一一。
诚请杜肇昆先生并其他相关诗友明确赐教为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