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1|回复: 11

为平水韵注音是非常困难的

[复制链接]

317

主题

916

帖子

572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77
贡献
1080
金钱
216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21 23: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呼伦贝尔 于 2018-1-21 23:56 编辑

为平水韵注音不是不可能,是有可能的,但却是一件非常困难事情。原因是:

第一、一字多音,不但古今读法不一样,就是现在各地方言读法也不一样,怎么样统一起来,难以形成共识。另外古音只是猜测,不好定论。

第二、需要组织大量有关注专家一起搞,国家牵头花钱,但是现在现在汉语工作以推广普通话为主,搞给平水韵注音是与之背道而驰。

第三、各地地方戏剧已经为地方发音注音了,保留的地方音,有些事非遗传承形式搞得,比如昆曲。把各地方言混在一起搞一个统一非普通话音,有些荒唐,会受到各地排斥,费力不讨好。毕竟各地人各爱自己乡音。

第四、北方人没有入声字观念,也也没有这个读法体验,难以读出和听清楚入声字,乐感音感特别好人毕竟是少数。另外现在汉语拼也没有给入声字注音功能。

第五、中国式以方块汉字维系所谓中华民族或汉族大一统,实际汉族是多民族大融合民族,有些方言脱离黄河流域汉语发音体系,有些发音属于湄公河流域一带发音。语音融合得不好,就当另外一门外语来学的。

第六,汉语发音谁是虽非争论掺杂很多乡音情感,方言传承顽固性很强,有各地方言地域人在怎么学普通话也也不舍得放弃方言。推广普通话工作任重道远。

第七、现在由于普通话是正统汉语发音,普通话韵也是正统诗韵。随做现在信息交流发展,随着普通话进一步推广,普通话韵毕竟彻底代替平水韵,等到人们多忘记各地方言时候,平水韵作为非物质物化遗产可以搞一搞注音,那个时候争论会小,甚至没有几个关心。这个已是水到渠成事情,方言是平水韵存在温床。现在还不是时机。

第八。其实诗词音韵格律读音真的不很重要,比如杜甫《春夜喜雨》 节、黑等出律,依然觉得写得很美,最大理由是杜甫写得,他写的就好。唐诗也是一样,唐诗美最大原因是唐人写得,不是唐爻写得。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 0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2 03:06 编辑

浑河这帖有些还是说得不错的,古音韵的传承主要有两条徒径,其一是口耳相传,比如我的不到两周岁的小孙子就会准确地发入声和闭口韵,这是因为我地的方言中有这些实际语音的遗存,事实上古音保存得最完好也就粤语和客家话,入声虽大面积地遗存,但大多数均弱化,闭口韵更不用说了,除粤语和客家话保留完整外,小部分有遗留的也弱化了,可以说全国大面积消失了;其二是音韵训练,这一点倒是人人可学,跟普通话的语音训练是一个道理,但是,今天的法定官话是普通话,要写诗读诗的人都去中古语音训练也不现实,只能是有心人自己愿意学便去学,不愿意学也不强求了;古音之复杂除入声和闭口韵外还有古声母和分尖团等问题,要每个诗人都一个字一个字去学习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即便中古语音的拟构工作已经完成,全面复行中古音也是不现实的,可以说平水韵的传承是怎么写是一回事,怎么读又是另一回事了,也可以用金筑子的话来说,平水韵是书面语言,因切韵论及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可以说从切韵诞生的那天起,即便唐朝人作近体都不免要查证韵书才不致于误韵

第七点是不对的,诗韵的正统地位是切韵一脉也可以说是平水韵,这个正统地位是伴随着近体而确立的历史地位,这个历史地位从汉语语音的演变而言都是稳定的,并不因语音流变而改变;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现实的情况是普通话已经是法定的官话,加上古音古韵也的确是大面积失声,以新替旧可能会成为必然,事实上切韵相对于李登吕静阳休之等人的旧韵来说也是新韵,近体相对于古体来说也是新体,所以我个人并不反对新韵,但要说普通话声韵取代旧韵成为现实的正统地位则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仍会呈双轨并行的状态。。。

其实怎么写平水韵诗大致知道哪些是入声字哪些韵部是可通的哪些是独用的就可以了,写完后不是还可以检测一下么,至于怎么读古诗也真不必在意,按方言读或按普通话读均可,不会读入声可依叶嘉莹的办法把入声字读短就可以了,标准语音自有音韵学们去构拟,一般学诗者何必太在意呢

点评

基本上同意山人这个意见。 现在,方言是如何的一个状态呢? 有两个美国人,语言学家史蒂夫•汉森(Steve Hansen)和凯伦•帕克(Kellen Parker)建立了一个收集中国各地方言的网站。名称是《乡音苑》。 目前,据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 0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2 02: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酬忠公林亭【作者】包融 【朝代】唐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 【朝代】唐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那些宽韵的鼓噪者们就剩一个懒字了得,要他们去找近体的真侵混押的诗例来一首都找不出,古风找几首来作旁证证明古风真侵偶通也行啊,最多象诗韵合璧一样加个括号注明【古通】也好过无依据地鼓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7
贡献
3598
金钱
5026
发表于 2018-1-22 06: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8-1-22 06:56 编辑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8-1-22 01:49
浑河这帖有些还是说得不错的,古音韵的传承主要有两条徒径,其一是口耳相传,比如我的不到两周岁的小孙子就 ...

基本上同意山人这个意见。
  现在,方言是如何的一个分布状态呢?
  有两个美国人,语言学家史蒂夫•汉森(Steve Hansen)和凯伦•帕克(Kellen Parker)建立了一个收集中国各地方言的网站。名称是《乡音苑》。   目前,据收集到的资料编成一张中国各地方言分布图,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白色圆圈,是代表北方官话,或近北方官话的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 06: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考虑很细致,但所说都不能成为无所作为的理由。目前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少量与唐诗不一致的字音厘定不成问题,也不是难事。南北朝时期全国语言比现在混乱的多。切韵怎么产生的?还不是确定了所有字的发音和四声?困难不比现在大多了?不在难易,而在需求。

点评

千年来就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更不会是问题。 我觉得取自己身边最近地区的入声作参考是一个近道,先记住150个左右的入声的汉字,这应不是一个难题  发表于 2018-1-22 06: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2 1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8-1-22 09:06
一言以蔽之经济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实行私有化,经济私有化的最终目的是实行西方民主政体。经济改革为达到这 ...

样其目的是融入西方文化,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抛弃传统文化这一民族遗产,抛弃不了就进行今古混改。认识到这点,就不难理解为啥有人如此热衷于推动诗词用韵改革了

--------消灭平水韵,今古混押------就是“今古混改”,------原来老金和吟者都是为了西方文化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主题

3271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词风曲苑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3650
金钱
4779

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8-1-22 12: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争论委实很高大尚,一般人是不敢妄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5

主题

436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424
贡献
4758
金钱
5386
发表于 2018-1-22 20: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