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7-2-11
威望844
金钱6700
贡献5681
金牌会员
 
威望- 844 点
贡献- 5681 次
金钱- 6700 枚
|
发表于 2018-1-22 0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2 03:06 编辑
浑河这帖有些还是说得不错的,古音韵的传承主要有两条徒径,其一是口耳相传,比如我的不到两周岁的小孙子就会准确地发入声和闭口韵,这是因为我地的方言中有这些实际语音的遗存,事实上古音保存得最完好也就粤语和客家话,入声虽大面积地遗存,但大多数均弱化,闭口韵更不用说了,除粤语和客家话保留完整外,小部分有遗留的也弱化了,可以说全国大面积消失了;其二是音韵训练,这一点倒是人人可学,跟普通话的语音训练是一个道理,但是,今天的法定官话是普通话,要写诗读诗的人都去中古语音训练也不现实,只能是有心人自己愿意学便去学,不愿意学也不强求了;古音之复杂除入声和闭口韵外还有古声母和分尖团等问题,要每个诗人都一个字一个字去学习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即便中古语音的拟构工作已经完成,全面复行中古音也是不现实的,可以说平水韵的传承是怎么写是一回事,怎么读又是另一回事了,也可以用金筑子的话来说,平水韵是书面语言,因切韵论及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可以说从切韵诞生的那天起,即便唐朝人作近体都不免要查证韵书才不致于误韵
第七点是不对的,诗韵的正统地位是切韵一脉也可以说是平水韵,这个正统地位是伴随着近体而确立的历史地位,这个历史地位从汉语语音的演变而言都是稳定的,并不因语音流变而改变;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现实的情况是普通话已经是法定的官话,加上古音古韵也的确是大面积失声,以新替旧可能会成为必然,事实上切韵相对于李登吕静阳休之等人的旧韵来说也是新韵,近体相对于古体来说也是新体,所以我个人并不反对新韵,但要说普通话声韵取代旧韵成为现实的正统地位则可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仍会呈双轨并行的状态。。。
其实怎么写平水韵诗大致知道哪些是入声字哪些韵部是可通的哪些是独用的就可以了,写完后不是还可以检测一下么,至于怎么读古诗也真不必在意,按方言读或按普通话读均可,不会读入声可依叶嘉莹的办法把入声字读短就可以了,标准语音自有音韵学们去构拟,一般学诗者何必太在意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