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声平仄诗(唐尧、吟者请进)
当前,有人不遗余力地呼吁,更有中华诗词学会亲自实践,要用普通话重新论平仄去代替旧声平仄。十多年的呼吁实践收效甚微,两派之争重来没有间断过,各派的理由都很坚挺,谁也说服不了谁。新派寄希望于政府出台高压政策废除旧声平仄,那显然是办不到的,政府不可能用强行的手段去割断传统文化。 其实责任还在新派自己这方面:既然普通话平仄已是客观存在,自己为什么不另劈溪径,去创造一个自己的平仄诗句,偏要去代替已实行了一千多年的旧平仄诗呢? 旧平仄诗开创于永明体四声句子:句中讲四声,到了后来才简化到讲平仄。讲四声讲平仄的旧韵,都是为了诗句在听起来有一个铿锵感。那么,普通话声的铿锵感是什么呢?那就是“阳上去”,而不是阴平阳平为一声加上去三声。我们的古人在千多年前就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在北京曲的押韵上就是押四声而不是押平仄。这跟旧四声永明体时代押四声是一个道理。然而旧四声通过实践发现了自己可简化为平仄,而北音则不可能简化为平仄,仍只能繁用四声,这是北音自己的语音特点决定的。因此用北音去套旧平仄永远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新旧两派势不两立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北音来读两个联句: 石梯有尘清风扫,洞门无锁白云封。——昆明西山古联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文革时期名句 这两联用北音读来铿锵有力,一点也没有混浊的感觉。而你用旧平仄去要求它,它就出律了。你用新平仄却要求它,它也出律了。然而它听起来却实实在在是铿锵有力的好句子!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北音自己的“阴阳上去”特点,这是旧声“平上去入”所没有的。北音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优势,而硬要去套旧平仄独有的特点呢? 我们现在来分析它为什么用北音四声来读它是好听的句子: 石梯有尘清风扫,洞门无锁白云封 中阴中阳中阴去,中阳中去中阳阴。 上下句阴阳阳去阴阳相对。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 中阴中去中阴去,中去中阴中阳阴。 上下句阴去去阴阴阳相对。 从韵乃声谐的原理,北音是完全科学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科学性。旧平仄产生于语音平上去入的科学性,新声平仄只能产生于自身阴阳上去这个质的不同的科学性上,而不是去硬套产生于平上去入这个四声平仄的框套上。旧平仄阴平阳平是不分的,却多出了一个入声。北音却阴平阳平对立明显,而没有入声一音,两者有质的区别。北音用把自己的阴阳之声的优势不用,硬要仿旧平仄将自己的阴阳差别合并为一声,自己又缺了一个入声音,用三声对对四声,自己首先就短了四分之一,岂不扬短辟长? 我们现在来用阴阳上去,讲三声对应写诗,(这比讲平仄麻烦一点),但写北曲都不嫌麻烦,既然要用新声,就要用敢于创造的精神,这总比成天去骂人家旧平仄来得实在是不是? 这是两首绝句。我们再把它改成两首律诗: 春来闲空约亲朋,漫步郊游兴趣浓。 东苑楼头花隐隐,西村篱下路重重。 石梯有尘清风扫,洞门无锁白云封。 滇池一望烟波静,远帆渔人飘渺中。
四卷雄文语似金,一声号令动乾坤。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 试看中华怒云水,正让西方起悲音。 十年文革改开后,顶天立地是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