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8-23
威望198
金钱660
贡献436
高级会员

威望- 198 点
贡献- 436 次
金钱- 660 枚
|
本帖最后由 望云飞 于 2018-1-26 12:41 编辑
常见有个叫吟者的先生于论坛拿一句“韵乃声韵”的口诀质问朴实憨厚的诗人,把诗人问的答不上来,这口诀其实是个似是而非的口诀,人是自然的人,但人也是社会的人,韵的本原自然是起到诗词读起来谐和有致,在辞句精致的前提下产生声响效果,引起共鸣。但各地口音不同,在江东读起来押韵,到了山右就觉得不谐。而且口音随时间又变化,秦汉时押韵,到明清就不押韵了。故押韵都是以诗人自适为当,所以隋唐以前无固定韵书。
到唐朝,诗纳入科举考试,诗的押韵与否成为判卷的一个重要标准,既是标准,就要统一,江东人,山右人,不能再各按各的韵来写诗,于是齐梁时产生的《切韵》便作为科举韵书,诗的科举考试历经唐宋至清,便固定为平水韵。这也是科举取谛后今人作旧体诗词的韵书。科举取消,平水韵的地位受到挑战,有人用中华新韵,有人用诗韵新编,但大部分人还是习惯平水韵。新韵要想完全取代平水韵,可能性不大,一是新韵本身没有一个固定韵书,就好比十八路诸候讨董卓,董卓只有一个,讨董卓的却有十八个,鹿死谁手不知道。二是再没有科举考试这样的制度把新韵推广开来,深入士子之心,目前高考是不考作诗的。
所以,双轨制就是博弈之后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