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柳
梅老湖山,津生春水,六花何去。淡挟幽寒,悄开青眼,寂静调丝缕。那厢汀陌,已生芳草,不日应吹红雨。渐如烟,凭谁过问,青青一场歌舞。
行舟系遍,门环偶响,旖旎江南门户。若个人儿,翩翩入梦,风起皆尘土。而今回首,声名只是,落个腰柔眉妩。甚思量?春恩了了,绒飞何处。
小欠此调,笔触闲雅灵动,层次分明。“寂静调丝缕,青青歌舞,落个腰柔眉妩,绒飞何处”以四句四个阶段运筹全篇。立意尽于此,很清晰的脉络。
起拍很规范,以时令开启,梅落生春水,冬已去。 “六花何去”四字托本为此拍中心所在,看似稍隔,实则引领下一拍的“幽寒、青眼”,五字句见题意。幽寒突出的是寂静,暗含一个“早”字,这就是六花一问的效果,青眼开丝楼。此拍非要挑问题,我觉得“寂静”可炼,非关词意,在于词句本身,非是不妥,应能更出彩。第三拍扬起荡开,不再纠缠于所咏本意如之何,以芳草红雨烘托柳之初,这就是我说的暗含一“早”字,而突出一新一柔。“那厢”一词稍随手,或可稍落实一些。歇拍拉回,应花红而“渐”如烟,以兴笔“一场歌舞”来收势,“青青一场歌舞”实为举重若轻之笔,看似随意,无关紧要,实则视听皆全,舞着隐一风而见一动;动为风者著一清姿摇拽而见歌,实留回味,可喻见柳莺之歌(此为读者各有所会,非强作者定如此)。上片由截取几幅画面非常成功,于情于景循序渐进,不即不离,得正宗词法。兴起收势更是兜起所有状物融景,而让人充满期待,不自觉地在揣测了——青青一场歌舞后如何呢?
过片,再取一特写,以江南门户进一步阐述歌舞之柔和之婉雅。行舟与门环画中有人,似柳亦如人,画面感极佳,还是暗含主题,人系舟扣环?柳系舟扣环?物我难分,交融天成。下一拍转笔,于闲婉柔和中发力,以风起皆尘土冲击上面所有的描叙,是否定?是反论?皆不是,而是做深层次思考的探索。只是这个探索不太成功,一是着力稍大,二是稍苍促,虽然有人有梦潜思,终归是匆忙了些。但只是稍许,问题不大。
下两拍见精神,落个甚名声虽然不算令人眼前一亮,但有前面的美好描叙,愈显无奈与失落。而结拍以絮振起,却是恰到好处的,小小失落而终不改初心。吾之所爱。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即“落个腰柔眉妩”,于前面的赋笔未见深入的伏笔,比如截取一两个典故事例来互衬这个落得名声,便能使其更有感染力。
总之,非常好的一阙词,虽不见题旨况味深远,然笔触优雅,章法井然。个人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