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8-1-31
威望1338
金钱4584
贡献3142
金牌会员
 
威望- 1338 点
贡献- 3142 次
金钱- 4584 枚
|
诗论(欢迎拍砖)
诗于中国,一开始便与歌结合,称为诗歌,是一种口头文学,配乐,配舞。不能歌的诗,不能称为诗歌,只能称诗。只要分行,标上一个诗字,没人敢否认此文不是诗,但决然不是诗歌。诗歌,诗歌,少了一个歌,肯定不完美。中国第一本诗歌集《诗经》,成集己有二千五百年,所集之诗最早距今超三千年,无人不承认这是诗歌。而无文字记载,只留在口头上的诗歌又要向前移多少年,无从考证,无文之前便有诗歌,可知者已七千年。在无文字的时段靠什么得以流传,靠口头,靠歌声。可以说诗歌是中华民族最优良的文化。诗经首篇为《关雎》,文字上,于今还一目了然,声调亦适用今日含入声的音系,音韵方面:首节四句鸠洲逑三字合今人韵,二节,四,五节用之字韵,第三节四句为得,服,侧三字押韵,服字为鼻墨切,亦合今韵。《关雎》完全适合今人作歌吟唱。原始之歌声,我们不可能知,但只要合声调,合音韵即够了。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几千年还是一个韵,这就是中国,文字,语音的一脉承,从不间断的见证。中国诗歌,歌无定谱,只求音韵相同,歌者气息舒顺,具音乐旋律即可,用什么语音无所谓,一个汉字摆出来,在古时读音多到无法知道。普通话是胡化语音,它不是汉字原本语音,普通话对古典诗词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无谱而歌,是中国诗歌的特色,因歌得乐,因乐而舞构成了中华诗歌文化。《蒹葭》共二十四句,三段,六节,只前四句为全诗主旋律。溯字入声,采字读萋音,全诗用两韵,苍霜央长为一韵,之萋晞湄跻坻采已涘右沚为一韵。《子衿》三节三韵,衿心音为一韵,佩思来为一韵,兮为一韵。思字桑才切,佩字音柰。
《诗三百》全为诗歌,能唱,分风雅颂三大部份,其中的风归属民歌,是一群人合唱的歌,是伴随打击乐,边唱边舞的歌。能歌善舞是农耕时代一个民族强盛的标志。歌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艺,诗是中国早的文学,先有诗歌后有乐,中华汉字语音本身具音乐性。诗歌是诗与歌的结合,《诗三百》是大众的,是全民族的。中国首位个体诗人是屈原,屈原先是歌者,后才是诗人。楚辞即楚之歌词,只是不再大众化,变成了笔头之字。楚辞在后,诗经在前,没读书之人,理解诗经比理解楚辞易。个体之诗受语言的限制,只合个体,只有文字是大众的。
秦无诗,秦胜统一,强势统一,统一之外,全部烧之,坑之。统一之后的文学未及发扬即被项一把烧之,项罪大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