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30
威望1120
金钱5260
贡献4075
金牌会员
 
威望- 1120 点
贡献- 4075 次
金钱- 5260 枚

|
发表于 2018-4-9 18:22: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施爱东: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2018-04-02
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来看,过度提倡学术创新就等于提倡了学术研究的混沌、无序与死亡。
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学者都在尝试创新,每一篇论文都能写出新意,那么,我们面对的学术格局将会变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那一定是一幅没有权威、没有结构、没有学术对话、没有稳定知识、没有固定学术语言的群魔乱舞图。每一个人,每一篇论文都在追求个性、张扬激情,都在谈人所不知、讲人所未讲,于是,所有的人都在自说自话。这时,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不仅不能得到其他学者的共同认可,相反,当所有论文都被认为应该具有创新价值的时候,也就没有任何一篇论文具有创新价值了。当鱼目也被要求必须是珍珠的时候,珍珠死了。
设想每篇论文都在生产新知识、新观点,如此生产的后果是什么?知识没有意义了,观点没有意义了,一切都将成为虚幻的语言游戏。如果语言也在求新求变,那就更麻烦了,没有一个人愿意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也就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别人所说的话,每一个人都在使用和别人不一样的语法,使用和别人不一样的词汇。人与人的交流被切断了,人作为使用文字和语言思考的动物消失了。如果每一位学者的每一项研究都在不断突破、不断更新,那么,不仅是人与人的交流被切断了,自己与自己的交流、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也被切断了。
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事实上并没有人人都在不断求新求变。但即便是只有部分学者“为了创新而创新”,也足够把原本宁静的学术空气搅得乌烟瘴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