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9
注册时间2017-1-9
威望549
金钱4870
贡献4059
金牌会员
 
威望- 549 点
贡献- 4059 次
金钱- 4870 枚
|
有关转韵的论述
一、 《原诗》(清)叶燮
二二、五古汉魏无转韵者。至晋以后渐多。唐时五古长篇,大都转韵矣。惟杜甫五古,终集无转韵者。毕竟以不转韵者为得。韩愈亦然。如杜北征等篇,若一转韵,首尾便觉索然无味。且转韵便似另为一首,而气不属矣。五言乐府,或数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此又不可泥。乐府被管弦,自有音节,于转韵见宛转相生层次之妙。若写怀、投赠之作,自宜一韵,方见首尾联属。宋人五古,不转韵者多,为得之。
二三、七古终篇一韵,唐初绝少,盛唐间有之。杜则十有二三,韩则十居八九。逮于宋,七古不转韵者益多。初唐四句一转韵,转必蝉联双承而下,此犹是古乐府体。何景明称其『音韵可歌』,此言得之而实非。七古即景即物,正格也。盛唐七古,始能变化错综。盖七古,直叙则无生动波澜,如平芜一望;纵横则错乱无条贯,如一屋散钱。有意作起伏照应,仍失之板;无意信手出之,又苦无章法矣。此七古之难,难尤在转韵也。若终篇一韵,全在笔力能举之,藏直叙于纵横中,既不患错乱,又不觉其平芜,似较转韵差易。韩之才无所不可,而为此者,避虚而走实,任力而木任巧,实启其易也。至如杜之哀王孙,终篇一韵,变化波澜,层层掉换,竟似逐段换韵者。七古能事,至斯已极,非学者所易步趋耳。
二、
李白歌行除15首乐府杂言体、3首柏梁体、其它2首齐言七言诗外, 都有转韵, 转韵比例达83%。
王力先生说:“柏梁体和转韵的七古,是古风的两个极端。柏梁体的体制最古;转韵七古的体制最新。转韵七古不妨入律,而且多数诗人喜欢使它入律;柏梁体则颇忌入律。杜甫的柏梁体(或部分的柏梁体)入律的地方最少;苏轼的则较多。韩愈的柏梁体极力避免入律,同时有些矫枉过正的地方。”今按韩愈柏梁体作品现存仅3篇,统计已表明,其中对律句的使用与平韵相埒,王力先生的结论无疑是必须修正的。至于转韵之作更可入律的结论,虽是沿袭前人的看法,但从韩愈作品的情况来看,也有待斟酌。统计结果显示,韩愈七古转韵之作较盛唐诗家明显减少,这印证了王力先生的一个结论:“中唐以前,七古极少一韵到底的(柏梁体当然是例外),只有杜甫的七古有些是一韵到底。直到韩愈以后,一韵到底的七古才渐渐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