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0|回复: 10

洪武正韵并不是因为清代禁止而被摒弃(转载)

[复制链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4-25 21:1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内容来自于知乎,作者不详。

《洪武正韵》明代不大通行,这本书的遭遇也很曲折。

《洪武正韵》初本修改多次,到洪武八年(1375)完成,宋濂作序,朱元璋赐名。根据宋濂序言,参与《洪武正韵》编撰、修订和审定作序的前后共计有15人,主要包括乐韶凤、宋濂等人。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以其中尚有未谐协者,下令重修《洪武正韵》。新版由七十六韵本改为八十韵本,“中书丞相汪广洋总裁其事,中书舍人臣朱孟辩、臣宋璲、臣桂慎,翰林典籍刘仲质,重加校正,补前书之未备而益详焉。凡声相谐,韵相谐,皆并而合之一。四方之声而悉归于华音之正。总一十六卷,计八十韵,共若干万言。”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肃清胡惟庸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明代周宾所《识小编·洪武通韵》:“洪武二十三年,《洪武正韵》颁行已久,上以字义音切尚多未当,命词臣再校之。学士刘三吾言:‘前后韵书惟元国子监生孙吾与所纂《韵会定正》音韵归一,应可流传。’遂以其书进。上览而善之,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焉。今其书不传,仍行《正韵》。”再校的原因当是《洪武正韵》八十韵本的纂修人汪广洋、宋璲(宋濂之子)等人属于罪人,坐胡蓝党案而死。

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方孝孺长期师从宋濂,与宋璲等人友善,八十韵本的地位可能恢复过。

靖难之变后,朱棣即位。永乐二年,解缙等人进所纂韵书,赐名《文献大成》。后以所进书尚多未备,遂命重修,姚广孝、刘季箎、解缙总裁其事。永乐五年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更赐名《永乐大典》,总裁解缙同年被黜。编纂《永乐大典》采用八十韵本,可能因此八十韵本再度冷落。

洪武十六年(1383)至正德三年(1508),《洪武正韵》没有刊刻过,其后才出现近20种刊本,这可能与宋濂等人地位平反有关。虽然如此,明代,《洪武正韵》主要用于臣民上进奏本的“正字”和馆阁考选庶吉士“应制”,其他情况下诗赋一般仍用平水韵。现在《洪武正韵》常见的为七十六韵本,八十韵本传本绝少,《韵会定正》今已失传。

对于《洪武正韵》“书竟不行”的记录不少。

南直隶太仓人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卷十:“国初惩元之弊,用重典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风草然。然有面从于一时,而心违于身后者数事。如洪武钱、大明宝钞、《大诰》、《洪武韵》是已。洪武钱,民间全不行。予幼时尝见有之,今复不见一文,盖销毁为器矣。宝钞,今惟官府行之,然一贯仅直银三厘、钱二文,民间得之,置之无用。《大诰》,惟法司拟罪云有《大诰》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况复有讲读者乎?《洪武韵》分并《唐韵》,最近人情,然今惟奏本内依其笔画而已。至于作诗,无间朝野,仍用《唐韵》。”

浙江海盐人董穀(正德十一年举人)《碧里杂存》:“至今会试榜文,有除《洪武正韵》一部外,不许夹带片纸只字,盖亟欲正韵之行也。岂知以后革去诗赋,士子已不知正韵为何物。而世之作诗者,亦复因仍旧弊,又不知正韵为何书。不务正音,不遵时制,反从侏离艰涩之韵,吾不知其何也。”

南直隶常熟人钱谦益(1582-1664)《牧斋初学集》卷二十九《〈洪武正韵笺〉序》:“至于《洪武正韵》,高皇帝命儒臣纂修,一变沈约、毛晃之旧,实于正音之中,昭揭同文之义。而今惟章奏、试院稍用正字,馆选一取协韵而已。学士大夫束置高阁,不复省视。其稍留心者则曰:‘圣祖固以此书为未尽善,此未定之本也。’噫,可叹哉。”

河南新安人吕维祺(1587-1641)《同文铎·引言》:“以今一统同文之世,而铅椠之家置《正韵》弗省,惟休文《类谱》是尊是信。若曰:寻常推敲,非馆阁应制、奏对磨勘埒也。”

江苏武进人邵长蘅(1637-1704)《古今韵略·例言》:“明初,太祖诏宋濂等刊修《洪武正韵》,删并部分,省为七十六韵。濂等又奉敕校刻《广韵》,遵《洪武正韵》分合韵,注则仍旧。然书竟不行。”

明代文人诗赋偶尔使用《洪武正韵》,反而明朝灭亡后遗民作诗开始广泛使用《洪武正韵》。浙江仁和人僧今释(1614-1680)《徧行堂集缘起》即自称“予作诗多用《洪武正韵》”。明代遗民对《洪武正韵》代表的明代“正音”的推崇,使得后来乾隆四库馆臣对《洪武正韵》大肆攻击,以为“其法极为不善”,“濂乃以私臆妄改,悍然不顾,不亦傎乎”。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1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字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洪武韵是符合当时口语的。也极力推广,但社会并不买账。一旦高压政策放松,立刻反弹。其次,为什么推广不利,原因与政策的不稳定,包括版本与设计者的不稳定有关。第三,当社会发生变化,洪武韵成为亡国者的精神寄托时候,社会整体的重视度大为提高,本来不爱用的也当做宝贝了,新政权更是如临大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5 2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正韵未推行和清朝有什么关系?只和当时编者不合圣意也不合民意有关。编者多南方江浙人,实际由于个人口音关系编的并不客观。和新十四韵编者差不多,搞得四不像,还不如原来平水韵好用,谁会舍简求繁弃熟驾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9
贡献
22228
金钱
291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6 0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4-26 06:58 编辑

至于作诗,无间朝野,仍用《唐韵》。”---------说明明朝不用平水韵

至今会试榜文,有除《洪武正韵》一部外,不许夹带片纸只字,盖亟欲正韵之行也。----说明明朝科考用的是《正韵》,只是科考废诗,后用八股文,《正韵》已无用,于是人们作诗用《唐韵》。即《广韵》,而不是平水韵

岂知以后革去诗赋,士子已不知正韵为何物。而世之作诗者,亦复因仍旧弊,又不知正韵为何书。不务正音,不遵时制,反从侏离艰涩之韵,吾不知其何也。”----说明作者是赞成《正韵》的,它更切时音(务正音,遵时制,)《唐韵》是侏离艰涩之韵。
反而明朝灭亡后遗民作诗开始广泛使用《洪武正韵》。浙江仁和人僧今释(1614-1680)《徧行堂集缘起》即自称“予作诗多用《洪武正韵》”。明代遗民对《洪武正韵》代表的明代“正音”的推崇,使得后来乾隆四库馆臣对《洪武正韵》大肆攻击,以为“其法极为不善”,“濂乃以私臆妄改,悍然不顾,不亦傎乎”。----说明清朝推行平水韵并不一帆风顺,大批遗民怀旧用正韵,直到乾隆大肆攻击《正韵》后平水韵地位才得以巩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9
贡献
22228
金钱
291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6 06: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4-25 21:19
这篇文字说明了几个问题,首先洪武韵是符合当时口语的。也极力推广,但社会并不买账。一旦高压政策放松,立 ...

主要原因与高压无关,是高层的问题,因参与编韵的与修改的人一批批成为犯人,书便被冷落。
第二个原因是科考废诗赋行八股文,《正韵》大家不知用哪种版本好,于是不如用《唐韵》。
第三个原因,仍然是高层问题,由于政权之争,洪武十六年(1383)至正德三年(1508),《洪武正韵》没有刊刻过,一百多年,百姓手上无书可用,只好买民间出版的《唐韵》(即《广韵》),如果朝廷重视,就不会如此了。所以归根结底,正韵之不行,朝廷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6 07: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刚刚这个学问家。不争的事实是:朱元璋的住北方的儿子为夺取皇位,把朱元璋传位的南京皇帝杀了,迁都北京,朱元璋制定的正韵也随之被一帮投机文人冷落!至清灭了明朝,那就更变本加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13

帖子

90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34
贡献
2281
金钱
3452
发表于 2018-4-26 07:36: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4-26 07:26
佩服刚刚这个学问家。不争的事实是:朱元璋的住北方的儿子为夺取皇位,把朱元璋传位的南京皇帝杀了,迁都北 ...

附议,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07:41: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4-26 06:57
主要原因与高压无关,是高层的问题,因参与编韵的与修改的人一批批成为犯人,书便被冷落。
第二个原因是 ...

个人感觉,这个《唐韵》应该是没有书名号的。对于切韵系统一切广韵平水韵的统称。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9
贡献
22228
金钱
291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6 07: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4-26 07:54 编辑
瑞丰堂 发表于 2018-4-26 07:41
个人感觉,这个《唐韵》应该是没有书名号的。对于切韵系统一切广韵平水韵的统称。问好。 ...


不对,不是平水韵,有书名号的,即《广韵》,这是常识。
平水韵在清朝以前的历史上根本没有流通过,如果不是清朝,平水韵就是一种无声无息的韵书,说不定连影子都看不到了,明朝人不用平水韵。作为研究者,我对平水韵很重视,但我更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大家不要在虚幻中崇拜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1413

帖子

901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34
贡献
2281
金钱
3452
发表于 2018-4-26 08:0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放棹江湖 于 2018-4-26 08:12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8-4-26 07:49
不对,不是平水韵,有书名号的,即《广韵》,这是常识。
平水韵在清朝以前的历史上根本没有流通过,如果 ...


是的,我并不崇拜平水韵,问好。

所谓的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借用党的十八大的政治宣传口号———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现在诗词用韵,我推荐和提倡《诗韵新编》,押韵从宽,正音从严,保留入声,并使用入声仄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8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9
贡献
22228
金钱
2916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4-26 08: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4-26 08:3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8-4-26 07:26
佩服刚刚这个学问家。不争的事实是:朱元璋的住北方的儿子为夺取皇位,把朱元璋传位的南京皇帝杀了,迁都北 ...


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个主题帖,资料详尽,解决了我以前浮而未决的问题:我认为正韵是部好韵书,它紧贴时代。但为什么在明朝本朝都不吃香呢?
看完帖子,我明白了,不怪百姓,也不是百姓不喜欢正韵,而是朝廷本身的问题。
朱棣即位后,对建文帝手上的东西有个取舍问题。按说凡建文帝的东西都得统统消灭,但正韵打的是洪武招牌,消灭那是灭父,朱棣不敢。保留,则承认建文帝的正朔地位,朱棣不甘。于是采取了不取消、不宣传、不评论、不修改、不印刷的消极办法,尤其是不印刷,一百多年的绝版,虽存犹灭,百姓手中无书,再好的韵书也是枉然。百年以后再印刷,已经是落花流水东去也。而且已是诗赋不考考文,八股文兴盛,王有所好,民亦随之,诗已旁落,正韵不正韵,已是小菜一碟了。
正韵好,在主题帖中有充分的说明:“而世之作诗者,亦复因仍旧弊,又不知正韵为何书。不务正音,不遵时制,反从侏离艰涩之韵,吾不知其何也。”“高皇帝命儒臣纂修,一变沈约、毛晃之旧,实于正音之中,昭揭同文之义。----学士大夫束置高阁,不复省视。其稍留心者则曰:‘圣祖固以此书为未尽善,此未定之本也。’噫,可叹哉。”
明朝灭亡后遗民作诗开始广泛使用《洪武正韵》。浙江仁和人僧今释(1614-1680)《徧行堂集缘起》即自称“予作诗多用《洪武正韵》”。-----固然是遗民思想作怪,但正韵与平水韵的好坏应有极大地因素在内。要不然怎么直到江山稳固的乾隆时代还得大力压制正韵,才使平水韵一统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