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对古风来说是进步还是倒退? 这个问题争论很大,说格律诗对古风来说是倒退的人很多,他们说格律诗死板了,条条框框太多,古风比它容易写,更灵活,不受限制。所以格律诗是种倒退。 我20年来一直坚持格律诗对古风来说是一场革命。我的这种说法被人说成根本不懂诗的胡说八道。 先得对古风的范畴有明确的判断。 在格律诗没出来以前,只有古体诗、古诗的叫法。古风是唐朝人喊出来的,是针对近体诗而言的。姚华在《论文后编·目录中》说得很清楚:“五七言则体有古今,齐、梁始兆,唐畅厥风,律诗崛起,谓之近体,其由旧者,则曰古风。”但对这个“其由旧者”有哪些,说法则有所不同,一种范围很小,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一种专指唐朝时格律以外的诗。一种是后人扩大到唐以前的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扩大到唐以前则又出问题,“齐、梁始兆”,即永明体,是唐格律诗的“兆”(源头),算古风呢还是算格律呢,许多人认为应算格律,那问题又来了,那格律诗到底是唐朝出来的还是齐梁产生的,“兆”是形成呢还是萌芽呢?“兆”有格律的哪些要素吗?最基本的平仄,“兆”时有吗?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因此永明体被称为“新体诗”,但“新体诗”是对谁而言的,有没有脱离古风阵营?这种“兆”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并没有脱离旧的形式,还停留在声律的旧体系中,没有脱胎换骨,没有产生格律新体系。因此按我的理解古风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魏晋时期,是混沌期,第二阶段是永明体的新体诗,是由自发向自觉的发展期,出现了四声八病,对声律还处在研发阶段,因此执行不力。它的“新”是指声律方面比汉魏晋“新”。第三阶段是唐初,根据学者们书本的介绍与论述,是对永明体进行完善的阶段,格律诗开始崭露头角后,古风也更加成熟,与格律相提并论了。 一般的解释:“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这种解释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容易写。这是属于误解,这些解释只是皮毛,具体情况估计解释者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古风不易写。汉诗的押韵有它自己的规律,什么长言短言的,什么平、上、长入通押、入声独立,我们根本不懂,无法仿效。永明体一下立了那么多的规矩,今天了解的人甚少,怎知它易写?唐朝古风规律更严,具体情况多数人也不明白,光靠读几首诗就能说易写? 我说格律诗是场革命,就是格律诗对古风进行了极大地简化,把众多的条例浓缩成最简单的几条,因此,格律诗比古风易写多了,这也是格律能流行千年不衰,古风从此一蹶不振的原因。具体陈述如下: 一、押韵方法极大地简化。古风的押韵方法非常多,有遥韵、排韵、偶韵、转韵;有间韵、交锁韵;有掷韵、促句韵、五连韵;有双韵、抱韵、掺韵等等;这些韵还可组合出多种形式。格律诗把它们一扫而光,只留下偶韵一种,补充了两句:第一句可押可不押,押的话要押邻韵;全诗一韵到底。 二、对偶的固定组合。古风中对偶也常见,但没有一定之规,没有对偶也可以,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格律诗把它固定下来,律诗一定要两组对偶,规定在二三联的位置。在其他位置都是变式。 三、声调的简单化。古风由原来的长言短言的四声发展为平上去入的新四声,于是押韵有平上去入四种押法,一般不能通押,而格律把四声只分为平仄两组,押韵便从四种压缩成两组。 古风由于声调的搭配没有的模式,于是可以组成几十种句式,格律却只留下四种句型,搭配非常有规律。 为了保证这四种句式的规律性和组合原则,格律定出“三相”(相对、相间、相粘)原则,并定下“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这样,写起来得心应手。 四、宽松的用字原则。由于古风是从音乐出发,要求吐字清晰,因此每句、上下句都定出苛刻的遵守声韵的用字要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都要回避,这些声调、声韵的严格要求很少有人能做得十全十美,这很不利于写作,也不利于文学批评。格律诗除了平仄要求,对这些都放松,只是后人才对三平收、孤平提出比较严的要求。 从以上来看,格律诗是一场革命,去繁就简,因此它是进步的。 欢迎争鸣,只是要求文明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