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兄大著《诗词密码:漫谈声律启蒙》即将付梓,让我写一篇序。以我和高松兄的交情,只能是欣然应命。高松兄让我来写这篇序,自然是因为我对《声律启蒙》一书较为了解,是近年来较早一个鼓吹《声律启蒙》的。有不少人是因为听了我的劝,才开始重视《声律启蒙》一书。我在微博、微信数年如一日地鼓吹《声律启蒙》,最核心的内容,一是讲《声律启蒙》在传统语文教育上的功用,二是说《声律启蒙》优于《笠翁对韵》。这两方面内容,我都曾写成专文,在腾讯儒学频道作为专栏推出。我且做一回文抄公,将我自己的这两篇专栏转抄在这里:
(一)《声律启蒙》在传统语文教育上的四大功用
钟毓龙《说杭州》一书列举晚清民国之际最流行的蒙学读物凡九种,而不及《声律启蒙》,我觉得是一大遗憾。若从语文教育角度而言,窃以为《声律启蒙》是最有价值的一部蒙书。读者诸君若对我这一判断有所怀疑,不妨翻开该书篇首,读上一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即使是第一次翻开此书,将该书第一段反复读几遍,也能意识到《声律启蒙》在传统语文教育上具备四大功用。这四大功用,一是记韵部;二是知对偶;三是广词藻;四是识典故。
这段话里的“风”“空”“虫”“弓”“东”“宫”“红”“翁”等字,是押韵的,属于诗韵(平水韵)的“一东”韵。这几个字,用今音来念,也是押韵的。但诗韵用的是唐宋时期的书面音,而非口语音;有些韵部,非但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押韵,就是古代人用口语音念起来也不押韵。所以古人写诗也要查韵书,或者记韵部。《声律启蒙》的第一个功用,便是让人们熟记各个韵部的常用字。
《声律启蒙》的第二个功用是教人对对子。对对子的基本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同、节奏关键字字音平仄相反,相同位置的字词词性相近且词义相对。“云对雨”,“云”和“雨”都是名词,“云”是平声字而“雨”是仄声字。其他,可以依此类推。
学习语文,尤其是写作,需要会用词藻。古诗文写作,尤其讲究辞藻。熟读《声律启蒙》的第三个功用,是可以记住很多美丽的词藻。没有古文底子的人写旧体诗词,词藻总是不够用,尤须多读《声律启蒙》。
古人读书多,重要典籍都背过,因而写文章喜欢用典故。今人读书,往往因文史基础差,知道典故太少而读不懂古文。这一段《声律启蒙》里的“三尺剑”,讲的便是《史记》所载汉高祖刘邦挥剑斩蛇的故事。《声律启蒙》里有很多这样的典故。熟读《声律启蒙》,可以掌握古诗文常用典故。
押韵、平仄、对偶、典故,都是传统诗文极重要的要素。《声律启蒙》是今人接触传统诗文最好的启蒙读物。若是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那更是不能不读《声律启蒙》了。
(二)用《笠翁对韵》一书应当慎重
每每看见有人教小孩子念《笠翁对韵》,我就摇头。凡是有家长向我问及《笠翁对韵》一书,我都说该书不好,不如用《声律启蒙》。
乍一看,《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在形式方面差不多,都是韵文,而且都是教人对对子的,似乎不应该强分高下。但实际上,《笠翁对韵》问题较多,远不如《声律启蒙》。
若只是教小孩子念着玩,多认识几个字,问题倒不是太大。但若是用来进行传统诗文声韵格律方面的启蒙,则问题较大,不得不慎重对待。
我们用《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一类书教小孩子,首先要弄明白这书是做什么用的。传统中国最流行的蒙书,多是用韵文写成,但功用各不相同:《弟子规》是用来规范少年儿童行为举止的;《三字经》《千字文》是文化常识读本;《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则是教人写诗作对的。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是纯语文读本。所以,我们要用纯语文教育的眼光来审视《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一旦用上这个标准,这两部书高下立判。
古人为什么要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一类书?这是因为科举考试写诗用韵,须以官方认可的“平水韵”为依据;而“平水韵”是唐宋时期的书面音,清人的口语音和“平水韵”已有较大差异,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必须从小接受声韵方面的训练。这是《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一类书在清代流行的根本原因。《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按照“平水韵”韵部来分篇。因近体诗通常押平水韵,所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三十篇,对应于“平水韵”的三十个平声韵部(上平声十五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十五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笠翁对韵》的问题在于常常将一个字在平水韵的韵部归属弄错。兹举数例:“二冬”篇第一段韵脚有“翁”“风”二字、第三段韵脚有“穷”字,这三个字实际上都不是“二冬”韵而是“一东”韵;“五微”篇第三段韵脚有“龟”字,但“龟”字不是“五微”韵而是“四支”韵。
今人往往缺乏诗词声律格律方面的常识,于这些方面等闲放过。但若尊重中国诗文传统,欲为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传统声韵观,或乃指导青少年学习古诗词创作,在这方面则须极讲究。出于此种考虑,我建议不用《笠翁对韵》作为蒙学读本。况且,即以辞章而言,《笠翁对韵》也远不及《声律启蒙》。
我对《声律启蒙》一书的主要认识,已见于上。正因为觉得《声律启蒙》一书好,我才苦口婆心劝人读《声律启蒙》。在我自己开设的少年国学馆(雒诵堂),我要求所有的小朋友从《声律启蒙》一书学起。不如此,不足以知中国传统诗文声韵格律之美。高松兄在沈阳课徒,也用《声律启蒙》一书教学。高松兄教《声律启蒙》虽然比我晚很多,但他的讲义却比我出来得早。他的讲义就是这本《诗词密码:漫谈声律启蒙》。
高松兄的这本讲义,书如其名,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声律启蒙》注译本,而着重讲《声律启蒙》的周边和外延。
高松兄想通过他这本讲义,教会读者传统诗词的押韵、对偶以及平仄格律等基本知识,引领读者学会鉴赏和创作旧体诗词。他的读者预设是零起点的,所以尽可能讲得浅显而明白。高松兄是东北人,自幼热爱评书与相声,因而他讲学天生具有“二人转”似的通俗性与幽默感,很能引人入胜。他的这本讲义,经常引用流行语,时时引用《琅琊榜》《芈月传》等年度热播剧,随处点染,着手成春。相对于同类型的国学普及读本,显然界面更友好一些。至少读起来,不让人觉得累。
我对高松兄这本《声律启蒙》讲义最深的印象是:这根本就是一本国学故事会。从《声律启蒙》切入,讲述相关国学故事,尤其是文人轶事。这大约和高松兄的兴趣有关。看他的讲义,每每可以想见他讲到嗨时,眉飞色舞的样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松兄讲《声律启蒙》相关故事,十分陶醉。这一份陶醉,时时从字里行间漫出来,让读者跟着陶醉跟着笑跟着嗨。他这讲义,曾在网上连载,很多读者追着看,原因便在这里。
高松兄能诗,是有学问的人,他的讲义不但可读性强,学问方面也颇可观。他娓娓道来的每一个故事,实际上都是著名的文史典故。又因为他这讲义不是注译本,有时候可以讲得更远一点,所以更显丰富。我随手翻阅,就注意到他很多知识点讲得好。譬如“一东”部分,讲“冀北对辽东”,他随手补了“辽东豕”“辽东鹤”这两个典故,就补得很好。普通的注译本,或许因为无此必要而漏过。讲“未央宫”时,他随手点一句“未央”和“将阑”是反义词,也补得好,便于读者掌握更多的文言语词。譬如“二冬”部分,讲“芍药对芙蓉”,他随手补了韩琦芍药、李固芙蓉的典故,也补得好。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读者定能开卷有益。
高松兄这本讲义的特点和佳处,明眼人不难看出。我觉得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切不可因为这讲义写得有趣而忽略了对《声律启蒙》原文的诵读。若如此,可就成了买椟还珠,与高松兄写这本讲义的初衷有违了。
檀作文丁酉仲秋序于京西雒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