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5-8 07:27 编辑
“集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首先是从诗歌创作开始的。现存最早的完整集句诗始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标志着集句体的初步形成,在诗词集句史上享有开创之名。从晋代一直到宋初,则出现长时期的空白。集句之名是宋人正式提出的,集句的创作方法则盛行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宋蔡莜《西清诗话》明确指出:“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着。……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人言起荆公,非也。”由此可见,集句的提倡者为王安石,王安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集句诗的作家,也代表了宋代集句艺术的最高水平。在王安石的影响下,集句诗得以空前发展,效之者亦不少,俨然成为一时风尚。 集句词创作自王安石始,苏轼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集句词的。 集句词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五七言体与杂言体。五七言体是指整首词都是辑取五言近体诗句与七言近体诗句构成,没有其他的句式。杂言体是指词中除了五七言句式外,还有二言、三言、四言的句式。 集句词所辑多为古人诗句,尤其以唐人诗为主,如杜甫、韩愈、白居易、许浑、郑谷、李商隐、杜牧、韩偓等家之诗往往在选。但也有用近世人的诗或词者,而且大都不注出处。 集句词既然偏重于形式方面,内容方面似乎不太重要。但集辑前人诗句的目的,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根本上说,它仍然属于艺术审美创造活动的一种,所以,在命笔运意时,内容方面还是需要着重考虑的。 然集句词只是大文学家的兴头之作,只偶一为之,数量极少。直到元末明初的刘基,才开始有意为之,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明初刘基《诚意伯词》共收集句词28首。清代集句词作者更多,篇幅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数活跃于清初文坛的朱彝尊,其《蕃锦集》共收集句词109首,加上《曝书亭词拾遗》中的24首,总共133首、56调,开清一代之风,影响深远。 集句词是集已有成句为词,其难度比集句诗更大,因为它是长短句,体式婉转,往往须割裂原句以求合式,故有人斥之以断章取义的文字游戏,这种看法不大对。 更有趣的是以词集词,《麝尘莲寸集》便是这样一部前无古人的词集。全集正集四卷,补遗一卷,分订两册,共收词156调、284首,集晚唐至元人词的成句而成。书名《麝尘莲寸集》,取“捣麝成尘,芳馨之性不改;拗莲作寸,高洁之致长留”的意思,既标明了这部词集的独特性质,也暗寓了作者的艺术理想。此书是绩溪朗家溪人汪渊(晚清词人汪渊、程淑夫妇合作)集句,程淑笺注。集成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成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麝尘莲寸集》是一部典范的以词集词的词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除象填词那样严格遵守词的格律外,还有其“集”的特点:以词集词,同调不集,一人一句,原句完整。所谓“以词集词”,就是从前人词作中抽出句子,再按照词律的要求,组配成新的词。既不能夹杂诗或曲的成句,也不能掺入自己的句子。所谓“同调不集”,是说用某一词牌集词时,不从同一条词牌的词中集句。所谓“一人一句”,即集一阕词不从一位作者的词中取两句。所谓“原句完整”,是指集句时采用原句,采用完整的句子,不增字,不减字,不换字,不改变句型。这是标准的集句。 汪渊以前的集句词作品,有集诗句为词的,有诗词夹杂的,还有掺杂己句的,且多只集小令,少集长调。《麝尘莲寸集》完全以词集词,而且是煌煌巨制,所以我们说它“前无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