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4|回复: 1

词的杂体之三 櫽括词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8-5-8 16: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櫽括词
       “櫽括”一语,见之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即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由此可见,这种写作方法,很早就有了。
           “櫽括一词的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隐括又作隐栝,用于文章、本指对素材进行组织裁剪.而词的櫽括则是将其它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
      词的“櫽括”,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类, 广义用來指對於前人語句的加工,狭义的“櫽括”,即把从前的词以外之文学作品,“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对原作“微加增损”,把它改编成“入音律”的词(引号中的话是苏轼的)。这里用狭义。
      櫽括词选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隐括词,指隐括前人的诗文入词。很多人认为这种特殊的体裁源于苏东坡,并常举其《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与《哨遍·为米折腰》做例子。其实宋初已经有了与“隐括”相近的创作,如晏几道《临江仙》词的上片:“东野亡来无丽句,于君去后少交亲。追思往事好沾巾。白头王建在,犹见咏诗人。” 便是对唐张籍《赠王建》诗的改写。张诗云:“自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而宋代出现的以诗度曲的风气,已经具有“隐括”的形态,只不过尚未使用“隐括”这个术语。而刘几的《梅花曲》(汉宫中侍女、结子非贪、浅浅池塘)三首咏梅词,就标明“以介父三诗度曲” ,即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诗改写为词作,也是用的“隐括”的方法(见后)。柳永也写有此体,只是没用隐括词的名称。柳永《望远行·长空降瑞》上片云: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
     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
     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
     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其中“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隐括了郑谷的《雪中偶题》: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更早的唐朝独孤及《和赠远》诗云:“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祇应独有庭花知。”此诗与崔护诗意无异。
    但正式定名则是宋朝时的苏轼(始于东坡櫽括《归去来辞》,为《哨遍》),第一个大量将此法用于词作中的是宋代词人林正大。林氏曾将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晋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名篇改写成三十几首不同体式的词,如《一丛花》、《贺新凉》、《酹江月》、《沁园春》等,不过他所谓的《括×××》,并非词牌名,而是指将某作“櫽括”为《×××》词的意思。其后词人屡有仿效者,以清人为多。櫽括之作固然不能代替原作,但别具一格,如两两对读,却也饶有兴味。
    櫽括体与剥皮诗的区别,剥皮诗保持了原诗词的外表,櫽括体撕去了原诗词的外表,却保持了原诗词的筋骨。櫽括体实质就是改写。
    与一题多体的写作的区别:一题多体虽然也改变了体,但体与体之间内容上关系不紧密,语句关系也不紧密。
    櫽括体与变体诗的区别,虽然都改变了诗体,变体诗也保持了原诗词的外表,甚至保持了字面全貌,但主要是酌量加减字。
    櫽括体与扩体诗缩体诗的区别,扩体诗缩体诗都是在原句上增减,櫽括体是在整体上下工夫,有时可保留部分原句。扩体诗缩体诗变化大则成隐括。
    櫽括体与合璧的区别主要在字词的变与不变上,合璧是不变中求变,櫽括体是在变化中求变。
    隐括是将前人的作品的内容剪裁改写成其他体裁形式的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改变原作的基本意义。形式上有时直接引用原文,有时也添设新句,有时又综合几句原作成一句,或调动原作意思的次序。
    有些櫽括词更为忠实原作,櫽括其意,而且尽量地使用原作的字词句,有些只是櫽括其意,而出以己词。这可以说是櫽括词的两种基本倾向和方法。
    隐括写作大体有五种方法:(1)调整增减法;(2)扩展补充法;(3)压缩删减法;(4)择取片段法;(5)捏合融化法。当然,隐括是代替不了独自创作的。不过,若从写作技巧上着眼,也算是别具一格,不宜一概排斥。
    宋朝的櫽括词写作如火如荼,作者众多,如黄庭坚、贺铸、米友仁、程大昌、曹冠、姚述尧、朱熹、辛弃疾、汪莘、徐鹿卿、刘学箕、林正大、葛长庚、刘克庄、吴潜、方岳、马廷鸾、蒋捷、刘将孙、程节斋等,尤其是出现了专业作家林正大,一时形成风气。兴旺的原因大约如下:
      1. 赋予诗歌的音乐性是櫽括词创作的首要目的之一,许多櫽括词的序文都标明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将这些杰作变成可以配乐以供歌唱的词曲。2.宋人创作櫽括词的直接动机,首先是出自对于作品的极端欣赏之情而产生櫽括的兴趣。櫽括的过程,也就是特殊方式的欣赏过程。3.当自己的创作未能出色地表达自己感情时,有些词人也采用櫽括词的形式,借重他人作品,抒发自己感情。4.从文学内部来看,是因为宋人喜欢在文体融合方面进行一些实验。
    “櫽括”的历史,至南宋晩期,以专集的出现为标志,到达了一个发展的最高点。但随著宋朝的灭亡,其命脉也忽然断绝。在《全元词》裏,仅有白朴(1206—1307)的二例,其它再也找不到了。或者,以“歌辞化”为第一义的这个技法,随著词乐的衰微,及其被新兴的散曲所取代,而落得与词乐的盛衰同样的命运,跟櫽括词的文学样式一起随风而逝了吧。
    后来櫽括体发展为隐括诗、隐括词、隐括曲、隐括文等。
    隐括词多以诗赋文为蓝本,后又出现用词为隐括词。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8-5-8 16: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是一种大文体,近几年有人研究了词的律化问题,却无人研究词的杂体化问题。在词的律化启发下,我最近一个多月才开始研究词的杂体问题,学者们有多少人研究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度娘也度不出,我是单枪匹马乱闯,倒是闯出头绪了。等全部发完,我要对词全面的概括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1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