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穿越梅嶺 于 2014-11-30 10:18 编辑
你提出的“感觉有的时候自己读别人的诗,觉得好,但是具体哪里好,为什么好,却说不上来,或者说得很笼统。”其實不止你,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原因在於詩人寫詩的時候都是有感而發的,首先要把握作者的心里過程,再就是欣賞能力。要想做到這點,是很難的,所以古人才說“詩無達詁”。
我的這組《無題》從開始一個一個單發的時候,就有人說是牢騷,就是個人的發洩,知道是牢騷就對了,說是發洩,就囿於讀詩者個人思想境界的不高,古人一直認為詩是有寄託的,是帶有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對周圍事物小至花蟲魚鳥、大致宇宙乾坤的反應的,如果你的詩裡面缺乏這個觀感和反應,寫花蟲魚鳥就是花蟲魚鳥,寫宇宙乾坤就是致宇宙乾坤,當然不會給人看做是牢騷,更沒人說你是發洩了。
這組《無題》雖然沒有上面所說的那麼高的境界和寄託,但都無一例外寫了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觀感和反應,其一:
春風未暖月當圓,萬里塵霾不見天。
舊燕歸來迷遠路,新城造就絶炊煙。
諸公方用掃黃計,竪子猶談鸚鵡禪。
擬向女媧尋片石,遺珠無處問藍田。
是我春節期間寫的,當時全國性的霧霾,加上江南的那個春寒,心情是不好的,從句容到南京的近一百里,國道兩邊到處都是工地,有的村子拆的只剩下了斷壁殘垣,而路邊的一些新造商住區人跡邈邈,從這裡,我就想到了全國性的鬼城。初九,東莞掃黃,震驚國內外,而當時的打老虎形勢還不像今天這樣明了,於是,有了頸聯,尾聯女媧石是有典的,有關女媧補天的故事,在《山海經》《淮南子》《三皇本紀》中都有記述,後來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也借用了這個故事,曹公借用這個故事的用意表面是一塊石頭因為女媧補天的時候沒有被用上從此而流落人間,實際是借這個故事來寫自己的不被重視,於是才自嘲“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最後一句也是有典的,藍田是出美玉的地方,滄海遺珠,一片霧霾,到哪裡去尋找呢?這裡,就有懷才不遇的意思在裡面了,也帶有迷茫的色彩在裡面。
其二、
獨坐天南一詠之,年年風雨阻歸期。
編民髪指油鹽貴,壯士心思趣味卑。
文化有餘秦火冷,華貂不足粉痕隳。
多情最是額頭褶,淺淺深深晚更隨。
首聯表面上看起來是自己客居嶺南不能歸去的情結,那為什麼不用“嶺南”而用“天南”呢,奧,原來,作者詠的不是自己不能歸去的情結,是用的南海被外國勢力侵占的島礁不能歸來。普通民眾買不起房,而那些肉食者們呢,他們的心思不是放在謀國之忠上面,相反、天天挖空心思去撈錢,可不是趣味卑。一直以來,文化層面的低俗曾經氾濫,是不是要再像秦始皇一樣把那些多餘的東西燒掉呢?可是有人來做嗎,所以才有“坑灰冷”的感歎。而臃腫的官僚機構只知道塗脂抹粉來粉飾太平,他們看到這些了嗎?尾聯感歎自己的多情換來的指頭滿額的皺紋相隨。我說了這麼多,有人肯定會說你有這麼高的思想境界嗎?那麼,你就當我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好了,看後可以一笑置之。
時間關係,今天先說這兩個,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