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5-13 13:31 编辑
梅花山人在《十送红军之二 源头在哪》的帖子里提了一个问题:“有人认为括号里的那些字是无意义衬字,我认为不是,是方言的谐音字,是有意义的谐音梅州的平远与江西接壤,多有这些字音”。
关于这个问题,我发这个帖子,看能帮助你解决问题么?这个帖子的观点和资料是我20年的积累,一个例子一个例子增添的。
它的研究只有个别人的介绍而已,我对这种民俗文化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例子很多,不愿看的、喜欢快餐文化的朋友不必看。供给那些有兴趣的、认为有用的朋友研究参考。请反对者不要跟帖,有所得的可跟帖。
曳尾诗(曳尾拖腔体)
此诗体系由乐府诗之无意义衬字而来。唐代乐府,每以诗句尾后或中间缀加数字以应合音乐节拍,此形式在词牌中凝固为既定形式,遂成刘毓盘《词史》所谓“曳尾拖腔体”。 衬字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兮”“其”“于”“言”“薄”等衬字。“兮”字最具有代表性,如《伐檀》首二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其正字为两音步的四字句“坎伐檀,置之河干”,“兮”为衬字。楚辞用“兮”作衬字更是其特色,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主要形式是六字句,“兮”字有声无义,不算在六字之内,是衬字。《九章》里“兮”的出场频率之高,几乎到了无句不“兮”的地步。“兮”在楚辞的表达上是抒发情感的手段,也具有诗歌节奏调整和补足音节的效果。有时在上下对称的长句中,还起着句读的特殊作用。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里,归纳了《九歌》中“兮“的其他具体用法和性质,如“才芳草兮杜若”中“兮”有“之”意;“带长剑兮挟秦弓”“兮”有“而”意;“穿芭兮代舞”中“兮”有“以”意,等等。当然“兮”在《九歌》中的意思可能并不完全像闻一多先生所归纳的如此具体,也许仍只是古语“啊”的抒情意义,但“兮”在诗句中发挥了其神奇的作用却是事实。衬字在当时如此地广泛地运用,算得上是它的辉煌时期了。 最早的曳尾拖腔体可能要算汉时的《董逃行》(崔豹《古今注》曰:董逃歌。): 灵帝中平中,京都歌曰 : 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 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 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 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 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 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 【董逃行五解】(古辞)(崔豹《古今注》曰:“《董逃歌》,后汉游童所作也。终有董卓作乱,卒以逃亡。后人习之以为歌章,乐府奏之以为儆诫焉。”《后汉书·五行志》曰:“灵帝中平中,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绝,董逃,心摧伤,董逃。’案,‘董’谓董卓也。言虽跋扈,纵有残暴,终归逃窜,至於灭族也。《风俗通》曰:“卓以《董逃》之歌,主为己发,太禁绝之。”杨阜《董卓传》曰:“卓改《董逃》为‘董安’。” 董逃:董卓逃跑。逃董卓之乱。董卓,东汉末年的祸国枭雄。应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兵进京诛灭宦官。不久废少帝,残暴专横,胁迫献帝迁都长安,纵火焚烧洛阳宫室,对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第一句的“董逃”,是实实在在的意思,后面句句有“董逃”,虽有强调作用,但重复而成曳尾(拖着一根尾巴)。 在南北朝民歌和敦煌曲子词中,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衬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来”“兮”两个都是衬字。但这些仅是“散见”、“偶用”而已。 在敦煌文学中,衬字比较有规律。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首的后面一组衬字。这种衬字,与每段最后一句相同有区别,最后一句相同的拿掉就句意不全,句数不完整,不成诗。曳尾部分一般拿掉了不影响诗,我分析其有三种作用,一是第一段的曳尾句,用其本意,二是后面各段,既有强调作用,又起曳尾拖腔作用,三是起自然分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