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文学院开版元勋
精华16
注册时间2018-5-12
威望3172
金钱67324
贡献60990
新手上路
菜根谭文学院开版元勋

威望- 3172 点
贡献- 60990 次
金钱- 67324 枚
 

|
诗,写诗要学习写诗的知识。诗先有古诗(古风),(或者说中国最先有《诗经》,再到屈原的《楚辞》。)后才有近体诗(律诗)。古诗是过去人们慢慢的总结,慢慢的发展,才有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后主要定形五言诗,七言诗为主。逐步到唐朝发展到鼎盛。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近体诗。依据语言的格式、声调、韵律,要求写诗音律美,就像唱歌一样。才有格式平庂压韵的要求,结合对仗(对偶),规定了律诗严格的写法要求。
律诗规定:除了诗题目名字外,内容的句数必须八句,四联。五言字数40个字,七言56个字,不能多也不能少。全诗布局按起、承、转、合这种结构篇章。"起"就是开头,开头又有要求必须要破题。"承"就是承接,接着往下写。转"就是转折,转到写别的内容。"合"就是结尾,或者说总结的意思。起头两句就叫起联(首联),承接两句就叫含联,转折两句就叫颈联,结尾两句就听尾联。四联八句诗,首联和尾联不要求对偶,中间两联必须要求对偶。诗中还讲究格式的平庂、压韵、对仗、帖联。俱体看律诗的知识。我读书那时声凋读不准,以致平仄区分不出来所以写诗不好。
由于有了这些严格的规定,所以后来有了限韵的诗。限韵的诗就是先由人写出诗韵角的字出来,规定写诗时必须要用这些字。像《红楼梦》中《咏白海棠》的诗,提出"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作诗必须要用这五个字作韵角。这很难了吧。我把曹公的一首巜咏白海棠》写在这里供大家欣赏:
咏白海棠
诗/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辗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子缝禞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倚倦西风夜已昏。
但哪时候为了考核你有多高的水平,考官就必须要这样出题,所以又叫应制诗(应付考试的诗)。应制诗就限制了诗韵必须按诗韵写,所以说就限制了写诗的手脚,必须用韵去套诗。红楼梦书中所以说"最不喜欢限韵的诗,让它挷住了手脚。有好诗也写不出来。又说:只要意气真了就行,不要以词害意。只要有奇句(佳句),就算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这是曹公作诗的心得体会。难怪几百年以来,作诗的名家少之又少。
写律诗有了这些规定,后来的人们就必须严格要求按这种规律写。如不按这种规律写就觉得不好,你不会写诗。必须要严格要求按律诗的格式音律对仗压韵来写,方为好诗。但过去没有这种诗的时候,也有很多优秀的诗传下来。像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就是流传千古的名诗。我并不是否定律诗不好,我也觉得律诗好,但不能过于受到律诗的束缚。写诗点点都达到律诗的要求,故然是好。达不到的也不能说不好啊!像崔颢的巜黄鹤楼》又怎么能评得上律诗的第一呢?至唐至今的发展,由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怎样才能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呢?我想这篇文章有所体会。写诗要将讲究章法无形,由无章到有章,或先有形再无形。或无章中穿插有章,或有章中穿插无章。
过去,由字组成词语,词语上升到句子。固定到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不等。由句尾压韵的叫诗。然后固定五言诗,七言诗最多,唐朝最为繁盛。把它具体到格律化。我想现在要打破常规,诗到格律进入最高境界,要由最高境界进入常态化。要由格律进普通,由普通进入格律,讲究章法,由作诗的章法无形来解释。由无形变成有形,再由有形变成无形。曹公说的:"只要意趣真了,平仄虚实不对都可以"。比如骂人骂得真了,只要骂到他的痛处就行了。反过来只要意境内容深刻。中心主题明确了就行。强调天然成趣,符合通俗口语。章法无形,最能论述的写诗的技巧。有的为了非得讲穷诗的平仄对仗把诗写得看不懂,生搬硬揍但写诗的要素又必不可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讲求无形胜有形。就是说在有形的穿插无形的,或无形的穿插有形的。像崔颢评为第一的巜黄鹤楼》诗,就是先无形再有形。: 别人写出来的好词好诗,定格为名词,上升到词牌格律。后人依此填词写诗模仿,只能探索词境的深奥,和理解。为什么非得要依古写诗填词呢,你弄懂了古诗词的规律。就要求别人非得要依格律写,不依就不好。这个观点是错的,评诗如以此观点,中国文化如此,将犯了一个大忌。中国文化由开始摸索,达到最高点,最高境界。都已经是定型,格律化了,现在人还要摸写,为什么不出新意呢?是因为不以时而作。却不是超不出最高水平了。难道你还能超出最高水干吗?,写出来能达到这个级别就不错了。只要能有新意新思想新内容,就是好诗,好词,何不用律诗来规范作文章呢?我觉得这种评诗不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