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1

邓世广|半瓢居诗话

[复制链接]

2629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菜根谭文学院开版元勋

Rank: 1

威望
3172
贡献
60990
金钱
67324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QQ
发表于 2018-6-2 10: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自炫者曰:“知音越少,作品价值越高。”是误解曲高和寡之旨也。

二 每见有学诗者,虽穷年累月,而犹不能窥其堂奥。非法古贱今偏于深邃,即尊今陋古涉于俚鄙。视其所作,乃如博士买驴,书券三张,不见驴字。使人几入五里雾中,莫知途径矣。要知法古者,须谙当今之趋向;尊今者,应辨往此之源流。用意要精深,下笔要平淡,可视为诗文的最高标准。

三 文艺固然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工农兵不是文化水平低下的代名词,“老妪能解”绝非诗词创作的唯一标准!很多人提倡诗词大众化,强调通俗易懂,但诗词毕竟不是数来宝,下里巴人不是诗词追求的最后(佳)境界。缺乏精品意识,将使诗词创作陷入误区。

四 前贤之作,俱可师也,但不必泥古仿古。继承绝非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而是汲取营养,推陈致新。要求诗词创作具有诗词的独特韵味,固然无可厚非,但要求今人写出唐诗宋词的“原汁原味”,则大谬不然。如欲体会古代诗词的“原汁原味”,历代作品浩如烟海,何劳今人复制!鉴此,我们既不能粗暴地把传统格律一概视为枷锁、视为陈腐,也不能蹈袭陈言,一味地泥古仿古。倡言“原汁原味”论者,其作品在格律方面多臻化境,而语言却缺乏当代情感。今人衣冠,古人腔调,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动辄泣下之作,多属此类。

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尔其勉哉!

六 诗人大略分三种:读书少者,文化底蕴不足;读书多者,进去出不来;读书多,进退自如。……宜做第三种。

七 作诗如做人!

八 蜻蜓点水,乃时人之病!

九 诗贵有味,倘语言苍白,味同嚼蜡,谁能卒读?

十 把石膏加在豆浆里就能做成豆腐,但写诗填词毕竟不是做豆腐,好多不懂诗词的人陶醉在自己的豆腐里,而且向别人叫卖...,悲乎哉?真悲也!

十一 会读书者如蚕吃桑叶,吐出者是丝;如蜜蜂采花,酿出者是蜜。必如此方可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深厚文化底蕴者,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

十二 有大学问者,虚怀若谷,待问如撞钟然,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十三 思臻妙境应挥笔,酒至微醺须止杯。

十四 …………正象初学武术者,刚会个三拳两脚,就以为天下无敌,洵属可笑。无知者无畏,即此人也!一般人对打油诗认识不足,打油诗通俗易懂,但诙谐有趣,诗味盎然,非常人所能也!如唐张打油咏雪诗:“六合飘飘出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拿扫帚的拿扫帚,拿锹的拿锹。”捧腹之余,饶有深意。

十五 打油诗是一种体裁或风格,绝不等同于修养或水准。

十六 笋生山间何罪?苇生墙上何辜?竟被詈为“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血统论余毒,奈何至今未清!

十七 壶里谁知多妙理,诗中自信有真情。

十八 人有七种智慧,最重要的是自知之明,虽然历史属于文科,但诗词不是什么人都能写的,要写好更非易事!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几人知其真义?奉劝普通人,不要跪着和名人说话!

十九 爱好是学习的动力,惭愧是自强的起点。

二十 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

二十一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网络中滥竽诗人者多矣,而吹捧者亦多矣。然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写真诗者,须奈得寂寞。

二十二 真诗人必目空千古,乃能横绝一时,落笔则无庸句也。

二十三 诗有三境:“先取清通(清澄通畅),次宜警炼(警策简炼),终尚自然(最后自然天成)。”

二十四 善学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

二十五 由法境而入悟境,是诗家正途。

二十六 不要求快,切忌贪多,多读多想,仔细琢磨。

二十七 清.徐增云:“诗乃人之行路,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

二十八 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有识者其诗多简练,皆由博返约之功。知此三者,何诗不工。

二十九 求诗于书中,得诗于书外。

三十 作一诗,题前题后,题内题外,原有现成情景在,只要追寻得到,情景自由耳。

三十一 清.袁枚云:“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

三十二 清人张晋本云:“诗人必目空千古,乃能横绝一时。”

三十三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矣。

三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三十五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善读书者,亦如是。

三十六 步韵和诗,忌见原作痕迹,须自出机杼,出新意,不离题,乃为佳作。

三十七 未必字字皆有出处,然须避免生涩。

三十八 对诗人而言,文化底蕴,生活阅历和悟性,三者缺一不可。

三十九 诗贵个性,忌共性。

四十 诗贵真情,贵新意,贵趣味,知此三昧者,何诗不佳!

四十一 咏史诗尤重出新,且以平水韵显厚重。

四十二 赋到沧桑句便工。

四十三 典须活用,不留痕迹。袁枚云:“肯雕刻,方去费心;肯用典,方去读书。”

四十四 即使写诗,总忌消沉。

四十五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四十六 若果欲学诗,工夫在书外。可按字面理解,然失于肤浅。

四十七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四十八 打油诗宜其言近旨远,虽语言俚俗,然应有谐趣,最忌流于庸俗浅薄。

四十九 诗忌浅白,亦忌浓近,要在淡而远也.

五十 填词须注意句式结构。

五十一 (学诗)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别无捷径。

五十二 清.袁枚有云:“善学者,得鱼忘筌(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学其精髓,忘其皮毛);不善学者,刻舟求剑(不善于学习的人,只能简单模仿,达不到真正目的)。”尔其勉之。

五十三 文人忧国,匹夫之责!无病呻吟,吾不为也!

五十四 写前人所未道,始可出新。

五十五 袁枚云:"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

五十六 今人作诗,好填书籍,而不假炉锤,别取真味。

五十七 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人云亦云,孰欲读之?

五十八 治学务必严谨!

五十九 律诗的对仗有工对、邻对和宽对之别,非以作画理解形似与神似。

六十 每见"名人"们附庸风雅,写出些不怕丢人的"诗",却不乏一些人捧场,可笑乎?抑可悲乎?

六十一 为诗,初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

六十二 托物咏怀,亦兴、怨之法。

六十三 邻近两联出句之末字声调相同(如同为上声或去、入声)为上尾,乃律诗所忌。

六十四 挽诗要在用语剀切、评价公允。对生者不必谦卑,对逝者何须过誉。但有真情,便可告慰于地下。

六十五 起句突兀,不落常格,出人意外,宜耐涵咏,起承转合,前后呼应,宜谨记之。

六十六 诸体皆备,非为不可。然天山诗派,总以雄豪超迈为主体风格。填词难以平易见胜,倘能在结构上、语言上别开生面,自然更好。

六十七 张炎乃宋末婉约派大家,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其作品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

六十八 唐代是格律诗定型、发展的时期,其创作达到高峰。因此,即使被称为古今律诗第一、李白自愧不如的崔颢的“黄鹤楼”诗,首、颔两联也不尽合律;李白的“听胡人吹笛”青、庚混押,并犯三仄,悉在定型之前;而杜甫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更说明这一点。至唐代以诗赋开科取士,应试诗的格律要求渐趋严谨,若非“韵非题字”不能任选别韵。自唐逮宋,益臻其极,降及清代,诗学大昌。爰有四得四失、五忌五戒、四不入格、律诗八病、上中下说诸论,各具仁智。至若今人关于格律和用韵的不同观点,固然各有论据,甚至势同冰炭,余以孤陋,不敢置喙。

六十九 步韵诗词之内容不可远,亦不可失于雷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则自成高格。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易类白描。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七十 灵犀点破诗无价,堂奥参通笔有神。

七十一 兴(联想)、观(观察)、群(唱和)、怨(抨击时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在用心耳!

七十二 胸次高超,下笔方能卓绝。

七十三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写诗乃艰辛事也。

七十四 清.吴雷发云:“胸明眼高,每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则笔端自然磊落而雄放”。

七十五 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诗风。

七十六 尝闻诗如其人,诗可以观人性情也。性偏隘者其词躁;宽容者其词平;端静者其词雅;疏狂者其词逸;雄伟者其词壮;蕴藉者其词婉。涵养性情,发于气,形于言,此乃诗之本源也。

七十七 律、绝首重起承转合,贵有真情,重在意深。否则,虽合律,平稳,不耐咀嚼,终非佳作。慎勿陶醉于廉价赞赏,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批评,必如此,始能渐臻佳境。

七十八 杜子美“衔泥点涴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摩诘“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者也。

七十九 作诗选准切入点,宜以小写大,忌以大写小。

八十 典亦如成句,有借、套、化用之别,以后者佳。

八十一 胸中有丘壑,笔下见波谰。没有深切的内心感受,就不要勉强去作诗。有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要写出有个性的好诗,两者缺一不可。

八十二 打油诗宜俗而不粗。

八十三 (写诗)如无特点,则失于空泛。

八十四 诗如其人,宜具特征。

八十五 诗不是玩的。

八十六 诗词小道也,可做副业。

八十七 兵不在多而在精,诗岂不然!

八十八 诗贵不经人道语。...是物之理无穷,而诗之道亦无穷也。

八十九 诗虽贵淡雅,亦不可有乡野气。

九十 诗词字数有限,故一字亦不可浪费!务收洗练之功。

九十一 用典之事,颇有争议。有人反对用典,有人惯用僻典,我取其中。

九十二 但有真情,何诗不佳!

九十三 无须惊奇,幸勿观止,精勤不倦,可臻佳境。

九十四 做人宜谦和,写诗要霸道。

九十五 起联道破题意,次联承之,三联开笔,结句收转,与起联相应,以成章法。

九十六 蹈袭陈言,难出佳作!

九十七 学诗亦如学医。尝有学医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九十八 媚而逢世者,易俗也。

九十九 何谓折腰体? 中失粘而意不断也。

一00 风趣仅仅是一种风格。

一0一 一个诗人所写作品的雅俗高下,是由其文化底蕴、生活阅历、襟怀气度、学养操守和才智悟性所决定的。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逐步提高和深化,从而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一0二 起有味则出凡,结有味则隽永。起结无味,其谁读之!

一0三 有人说领导(包括卸任的)、名人和有钱人写诗词是附庸风雅,其实附庸风雅是好事。附庸风雅的人多了,会让不懂诗词的人、轻视诗词的人和对诗词有偏见的人受到影响,从而对诗词刮目相看,对诗词的弘扬、发展不无好处。赵忠祥说自己出诗集是抛砖引玉,说明他有自知之明。我们不能苛求名人的诗词都是精品,正像我们不能奢望领导都是清官一样。因此,我的观点是欢迎附庸风雅!

一0四 易中天先生写的《赠赵本山》绝不是格律诗词,因为它既不合格律,也不合词谱,不仅出韵,而且不分前后鼻音。似乎也不能叫打油诗,因为它不具备打油诗的风格特点,何况打油诗往往是作者对自己诗作水平不高的谦辞,而易中天先生未必认为自己水平不高。如果非要给这篇作品定位,我觉得这是一首“顺口溜”,也不妨认为是一首字数比较整齐、不拘泥于格律的新诗。(附:易中天《赠赵本山》:“君唱二人转,我讲三人行。踏遍天涯皆芳草,满眼艳阳春。漫道晨昏短,但问耕耘深。茄子黄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

一0五 其实,词牌掌握十来个常用的即可,用冷僻词牌不值得提倡。

一0六 诗不厌改,谨记!

一0七当今吟坛,有一派力量不容忽视,此派倡言紧扣时代主旋律,但立意上却千篇一律;其特点是语言乏味、套话连篇;观点陈腐,思想僵化;人云亦云,不讲个性;气势宏大,内容干瘪;对格律往往不甚遵循,多见出格之句。时人称之为老干体。郭沫若是老干体诗词的开山祖师,他的作品不仅有近体诗词,还有新诗。仅录诗词各一,以见典型:《满江红•庆祝九大开幕》雄伟庄严,像沧海波涛汹涌。太阳出,光芒四射,欢呼雷动。万寿无疆声浪滚,三年文革凯歌纵。开幕词句句如洪钟,千钧重。 大工贼,黄粱梦;帝修反,休放纵!听谆谆教导,天衣无缝。改天换地争胜利,除熊驱虎英雄颂。庆神州一片东方红,献忠勇!《春 雷》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一0八由法境而入悟境,是诗家正途。

一0九 学诗之弊,常流于假、粗、弱、浅、纤,倘能取诸家精华,而去其糟粕,则诸弊尽捐。

一一0 同样的题材,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一一一 步韵诗不唯合律,其内容、境界尤应一以贯之。

一一二 今日吟坛多有以长篇顺口溜而冠以古风之名者, 篇中动辄“君不见”、“噫吁戏”,浅薄如此,乃不知古风为何物矣!或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者都是古风”,于是古 风便成为不讲平仄的五言、七言句式的简单堆砌,全无古朴自然之风。实则古风与古诗稍异,亦可用长短句也,唯不同于绝句 拘平仄,律诗定对偶,用韵或长篇到底,或数句一换。但要句法苍老,意格高古,不落时径。此须律诗熟后,学问广博,情思 超迈,方可为之。换言之,古风是一种高难度的诗体,因其篇幅一般较大,所以要求务必精彩警策;其句式、用韵、承转变化 甚多,故其规律性不易掌握,而绝非随心所欲之庸浅。每见所谓古风,或词句俚俗、生涩,或恒多律句、律联,或随意转韵, 或毫无章法,或明显雕饰而音义不谐,或信口开河、蹈袭陈言、粗制滥造,竟使古风泛滥成灾、质量低下、面目全非。

一一三 写诗宜重章法,起承转合乃常见之法也。要而言之,起要切题,承要连贯,转要新颖,结要含蓄。

一一四 作文之法,一题到手,先审明其题理,然后命意布局,首尾如何起结,中间如何扼要,振笔疾书,自无枝枝节节、格 格不吐之病。作文然,填词亦何独不然。故作者每得一调,必先视其字数多寡,以定局势之广狭;再审其音节之抑扬高下,以 定字面之虚实轻重。腔之顿挫处,即词之顿挫处;腔之转折处,即词之转折处。古人填词,往往前半阕写景,后半阕写情;或 先写情而后写景,或景中带情,或情中杂景,或单调不尽而双调;而三叠、四叠者,类如叠嶂奇峰,层层入胜;绝非叠床架 屋,处处增厌也。总之,填词之法,先当审题择调,次则命意布局,务于起结之处,首尾衔接,过变之处,血脉贯通。无论几 许波折,自能一气卷舒也。

一一五 写景诗词最忌景点之无序罗列。
菜根谭文学院欢迎您!

2629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菜根谭文学院开版元勋

Rank: 1

威望
3172
贡献
60990
金钱
67324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1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邓世广 1946年生,辽宁省阜新市人。曾任新疆中医学院(现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执教中医诊断学及医古文(教授)。全国中医药信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二、三届)、《昆仑诗词》主编、《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主编、《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文化学院》函授导师。现为新疆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特聘导师/高级顾问、《中国诗词文学网》顾问、《中华诗人》名誉总编、《中镇诗词》执行主编。
菜根谭文学院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2 09: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