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9
注册时间2017-1-9
威望549
金钱4870
贡献4059
金牌会员
 
威望- 549 点
贡献- 4059 次
金钱- 487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5 14: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声调
方兢说:“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非音质音位,是用来区别词义的。这的确与西欧(说印欧语系更准确)的语言不同。”
不但开口呼、合口呼、齐口呼、撮口呼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四声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韵部更是有情感差异,这些都与西方不同。只有朗读中的感情重读与拖音等所表达的情感才与西方仿佛。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明朝文人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唐代《元和韵谱》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清代江永《音学辨徵》说:“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木石。” 清朝文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一书中简评:“平声轻迟,上、去、入之声重疾。”,这些论述均说明四声有各自的曲折变化特点,会刺激产生不同的听觉感受,声调会显示不同的情感效果。“上声高呼猛烈强”的说法可能有些问题,上声是曲折音,先下后上的,只不过下少上多,调值高,因此为“上”声。郑张尚芳先生曾指出,人体器官多用上声,如首、口、眼、耳、齿、嘴、脑、脸、手、脚等,最后自称也是“我”。由此知上声有亲密、细腻、喜爱之意。
平声:平声悠长或上扬,平直舒缓,宽平,宜于表达和谐舒缓或甜愉的思想感情;
上声:向下再上转,音调高昂,劲厉,宜于表达委婉、细腻、缠绵、沉郁凝壮的思想感情;
去声:下降力度大,哀沉,清涵,去声语音通达顺畅,如掷地有声,故铿锵有力,或旷远明亮,宜于表达清新绵邈坚定立断的思想感情;
入声:入声在古代的声调是高是低,是升是降,尚未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入声是短音。短音就像发了一半的音突然被噎住一样,短促铿锵,强念之时表激烈,弱读之时可洽惬。可嗲可悲壮,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思想感情,可以传达出痛苦、愤怒、压抑、决绝等比较激烈的情绪。
入声调和入声韵是一回事,从韵母看,有塞音韵尾,以塞音[p]、[k]、[t]收尾。 这些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这是造成入声短促、不能延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入声的本质。特点是气流突然被截断堵死,短暂的停顿,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带噪音成分,形成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从声调上看,有不同于平、上、去三声的特性,特点是短促、低沉。所以,阴声和阳声又叫舒声,入声又叫促声。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用来押韵,反复回环,单调沉闷,令人不快。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韵突显了类似情感。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五百字五十个韵,全部是入声韵,入声的短促顿挫之音,把他的悲愤沉痛之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岳飞的《满江红》也是押入声韵的词,急促而压抑,把岳飞当时愤懑难当的心情传达得很充分。但是如果按现代汉语念,读一声阴平,则好像岳飞的满腔怒火,至此消歇,化为平静,意思满拧了。
四声又可分平仄两组。平声韵多表现欢快愉悦的情感,仄声韵多表现情激意切的情感,仄声中的,入声字带有塞音韵尾 ,发音“短促急收藏”,最宜表现欲语无泪的悲怅与哀伤。
押韵时,能同时考虑到平仄,就更好。因为平声韵和仄声韵也有色彩的区别,平韵比较明朗,仄声比较阴暗。这样来说表现喜悦、欢快等平声更好,表现忧愁、压抑仄声更好。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在写诗实践中,要具体分析,如愁苦凄切,用去声字,就很有表现力。
普通话与古代略有不同,平分阴阳,没有入声。一声(阴平)是平缓、稳健的,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来抒发一些高亢、激昂、乐观向上的情感;二声(阳平)在诗歌中运用虽然较少,它表达的感情也是积极、向上的,但较之一声来说,感觉稍微弱点;三声(上声)多用于表达轻快、跳跃、灵动、婉转的感情;四声(去声)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对应的情感是清新、跳脱、轻快、活泼的。
1.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刺鸣。【杜甫】
2.仲尼即云没,余也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月改。【孟浩然】
3.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王昌龄】
4.怒发冲冠,凭澜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
这四首作品,第一首用的是平声韵,第二首用的是上声韵,第三首用的是去声韵,第四首用的是入声韵,
据【元和韵谱】划分来看,这四首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各有不同,有的平缓,有的清新,有的哀怨,有的激昂,四种感情基调可发现在这些作品里起了作用的是韵脚,韵脚把作品的感情色彩于诗词的本身感情色彩配合的密切无比,读来也是与作品的激绵平缓哀怨有着莫大关系的,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才显得有那种铿锵有力的感觉,也显出了作品的那种所要表达的意思的艺术效果。
《诗经•周南•关雎》。前四句用平声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注意:在这里“之”是个虚词,不参与押韵,所以是“流”和“求”押韵。四句都是平声韵,为什么呢?因为刚看见淑女,相思乍起,美好而纯洁。后面转入声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为什么用入声韵呢?因为没有追求到,所以痛苦了。再下面,转上声韵: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为什么呢?因为刚追求到,无限珍爱,所以用上声以示之。最后,转去声韵: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乐”,古音为“yào”,与“芼mào”押韵。为什么用去声韵呢?因为追到手之后该表决心了。去声铿锵有力,所以用去声。为什么不像《上邪》那样用入声表决心呢?因为《上邪》的决心,是决绝,好似有莫大的外界压力;《关雎》的决心,是和谐,是美好的希望,因此用去声不用入声。
有人比较了几段唱词的声调。《陈州放粮》中有段唱词押的是上声韵:
勒马停鞭坐鞍桥,陈州老民听根苗:
种地人,要起早,背粪箕,拾粪好,
泥草堆,压屋爪,多养猪,少玩鸟,
未做活,先吃饱,锄地莫留围根草。
孝父母,敬哥嫂,兄弟手足要和好,
妯娌之间不要吵,邻居和睦少烦恼。
老夫话儿记心梢,一辈到老没仗吵。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专家周武彦先生说,你没看那上声字的标记符号吗?向下后又拐了弯再向上,说明什么?说明“委婉、婉转”哪!这一段是包公劝农民要好好生产劳动的,委婉的上声韵正与关爱农民的情感相适应啊。
《骂鸡》中一段褚老汉劝架的唱段:
二位女客跟我走,我家酒菜就怕不可口,
我打一壶酒,辣椒炒汪藕,
韭菜炒粉条,鸡蛋爆瓜扭,
蚕豆瓣,花生米,萝卜丝,调香油,
这些都是青皮菜,我家园里样样有。
二位请到我家去,我褚三亲自抱壶来斟酒。
同样表现出褚三劝架时的诚恳态度以及语调的委婉,唱起来很有趣味。
淮海戏《催租》中小丑张福来唱的一段[丑调],押的又全是去声韵:
小毛驴,真不坏,
终朝伴我在一块。
它就喜欢给我骑,
我出门就要把它带呀。……
这去声韵,显得明快干练。而淮海戏的去声尾音所含有的上扬意味,以丑角唱出来,又显得那么滑稽有趣。
对于入声,北方人性格豪爽不喜它的两面性,所以在北方语言中入声早已分派到其它三声中去了。但我们要学习和研究古诗词,还就必须懂得入声字,因为在古诗词里,它也是表现情感的一个要素。如岳飞的《满江红》,即使现在朗诵起来也最好能把其中的入声读准一些,不然就减弱了应有的“悲壮”意味,如第一句“怒发冲冠”中的“发”字,如读作现在的平声,就显飘而冲冠力不足了,必须读成下降的重音才能显示将要“冲冠”。不同的声韵在词调之中都是作为情感表现要素而得以充分利用的。
汉语、汉字最为本质的基因特征是什么呢?就是一字一声一意。汉字在形成时,最初是用象形来表意,这一点早已得到公认;那在同时或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有没有考虑到用什么声(韵)来表达意义和情感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当然,句式长短也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而句式的长短又是在一字一声一意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声调更是汉语言、汉文字最初形成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叹词“啊”的不同声调即可表现不同意思和情感来感知。
叹词的作用,一是表达感情,指对事物或对方所说的话抒发的某种感情;二是表明态度,指对事物或对方所说的话所持的态度;三是表示意念,指向对方传递的某种信息。直觉反应的现场性和瞬间性,是叹词使用的重要动因,这一点对感叹句以外的其他叹词句类也有效。因为是直觉反应,所以大脑来不及仔细搜词编句,以简短的叹词代替复杂的感叹句,是更自然的选择,这也正是叹词作为替代形式的用武之地。作为独语句的叹词,一般是情感表达的最强音,当情感迸发却不知用何种语言表达时,就用一个叹词,将难以言状的情感表达出来,既字少,又信息量大,给人想象的余地。叹词表达的语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涉及各方面主题,诸如表示肯定、疑虑、惊讶、喜悦、疼痛、反感、安静、理解、应答等。
叹词“啊”有四种声调, a(第一声):表示惊奇和赞叹,(表赞叹,赞同,感叹或喜悦。)此时也可说“哇(wa第一声)”。a(第二声):表示追问。a(第三声):表示惊疑。a(第四声):第一个意思:表示突然明白(发音较长)。第二个意思:表示应诺(发音较短)。第三个意思:表示赞叹(一般用于朗诵,音较长)。
“啊,下雪了”这句话如果没有上下文,那“啊”的不同声调和语气长短就能表达的意思和不同的心情。读阴平表示惊奇和赞叹,是喜悦的心情,对下雪的期盼一下子释放出来。读阳平表示追问,自己不知道下雪了而问别人,心情可能是无所谓。读上声,表示惊疑,也许对此时的下雪稍微表达下惊讶;也可能是有点不高兴,下雪会延误言者办事的进度。读去声,声音拉长,恍然大悟,原来是下雪了,心情得看说者所处的情景而决定,情感在读“啊”时表情会表现在脸上,音量也有大小的不同。
又如《黄河的主人》中“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学生们在读“啊”时就有不同声调的读法,反映出不同的心情。读上声的说是吃惊或担心,读去声表示非常吃惊,读阳平的说是太意外了。
由此可看出声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