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8-23
威望70
金钱155
贡献67
中级会员
 
威望- 70 点
贡献- 67 次
金钱- 15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7-2 16: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肇昆 于 2018-7-2 16:48 编辑
格律诗词曲用韵的认识误区
格律,顾名思义,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格律诗演变于南朝,从初唐到中唐已臻成熟。长期实践表明,当把汉语中的抑扬顿挫、声调高低、语韵和谐搭配,就能使作品更加和谐动听,节奏感强,感召力大。这一整套的总结,就形成了诗词曲的格律。
古人研究诗词曲的格律是分成二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是字节和字句间的搭配,形成了平仄规律(平仄格式、孤平、粘对,拗救 等);另一方面是末字语韵的搭配,形成了用韵规律。前者为之“声律”,后者为之“韵律”,综合起来曰“声韵规律”。
当代诗词曲的创作“声韵规律”应当遵循哪种语音系统,近年来颇多争议,有三种倾向:一些人认为诗须遵平水韵系(包括《佩文诗韵》);词应遵《词林正韵》;曲应遵《中原音韵》;一些人主张现代人应以现代语音为主,应以新韵《中华新韵(十四韵)》为准;一些人则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新韵标出。
主张用旧韵的人,一是受历史惯性的影响,二是把“平水”、“词林”、“中原”三韵绝对化、神圣化,三是扭曲了对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与用韵韵种的认识,形成了认识误区。
唐朝是格律诗成熟的历史时期,唐格律诗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需知,唐朝人写格律诗的时候,遵循的是《唐韵》,那时压根儿就没有《平水韵》。《平水韵》是在唐朝灭亡三百多年后,在金朝末、南宋末才出现的一个韵种。李白、杜甫他们从未用过《平水韵》,但他们的诗作却传世了一千余年。宋朝人填词的时候,也从没见过《词林正韵》,因为《词林正韵》是在南宋灭亡542年后,才由清朝人戈载编制而成。苏东坡、辛弃疾的词作也并没有按《词林正韵》填制,而是依据《广韵》、《集韵》,词作依然影响数百年。《中原音韵》的面世是在元朝的后期,元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等大家辞世后,由周德清编撰而成,关白王等大家也并没有见过《中原音韵》,但他们也都有不朽的作品传世。
因此,要求现代人写格律诗必须遵守《平水韵》,没有平水韵就写不好格律诗,填词者必须遵守《词林正韵》,制曲必须遵守《中原音韵》,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对音韵历史缺乏常识的浅见。
《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这几个韵种都是后来人总结出来的,在那个时代,是个好的韵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语音特点。但,一切旧韵的弊端:一是把音韵的韵部切割的过细、过碎,从而用字空间过窄,显然不利于现代创作现实需要。二是从现代汉语规范读音看,旧韵同一韵部内,已经有很多不同韵的字,现在已无法了解那个时代的具体读音。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必须用旧韵的人,岂不是自欺欺人。
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应该说是个进步。但一定要“新韵标出”,则没有道理。在《佩文诗韵》(平水韵系)里,上平声[一东]、[二冬]是两个韵部。[一东]里有“东同铜…”等174字;[二冬]里有“冬农综…”等120字。既然分为两个韵部,在古代读音肯定是有区别的,现代人谁能念出“东”、“冬”两字的不同发音,谁能比较出这174字和120字的发音区别。还有去声的[一送](43字)、[二宋](23字)同样如此,谁能区别古代“送、宋”的不同发音。还有《中原音韵》的[十先天]韵部的“坚”、[十八监咸]韵部的“监”、[十九廉纤]韵部的“尖”,也同样分属不同韵部,在元朝读音肯定是有区别的,现代人谁能准确读出他们的不同呢,等等。旧韵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旧韵里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答案的情况下,现代人是如何用旧韵创作出作品来,实在令人生疑。现代人的语音除了个人出生地口音、现实生活环境口音和普通话口音外,你不可能熟知几百年前由各朝各代用当时音韵书记录的语音系统,而现实的创作往往是地方口音或普通话发音。现代人用现代语音创作作品,还要歧视性的“新韵标出”岂不是咄咄怪事。所以,主张新旧韵双轨并用的,应该是“双轨并行,旧韵标出”,看看他们在旧韵中那末多读不准的字里,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当代诗词曲创作应以当代语音为基础并“三韵一统”
1956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又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语言语音的标准,被上升为“国策”。经过六十年的努力与普及,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 68%的国民掌握了汉语拼音(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普通话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满口的普通话,语言语音的统一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实。在传统文化复兴中,特别是传统诗词曲近年的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中国诗词大会》又将这种态势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大批青年人参与这个行列潮流时,用什么语音体系、什么音韵系统引导当代诗词曲创作,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
明末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一书中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古人已经有了语言进化的科学观,语音的变化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规范音韵与现实语言的衔接,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哪一个朝代死抱着前一个朝代的韵书不放,每个朝代都在根据本朝语言、语音的变化而规范自己的韵书。因此当代诗词曲创作,以当代语言、语音系统为基础,以当代音韵系统为标准,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自《中华诗词学会》提出诗词声韵改革以来,特别是《中华诗词》杂志2004年第5期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以来,在诗词曲界引起了激烈反响。一时间,当代人作诗词曲用“旧韵”还是用“新韵”,辩论激烈程度,“惊涛裂岸”。这恰恰说明新诗韵击中了诗词曲发展新时代历史时期的命门点。尽管这是个学术团体颁行的指导性的韵书,但他适应了新时代的需求,并以“国策”普通话音系为基础,现阶段在没有国家标准的状况下,完全可以作为当代诗词曲创作声韵系统的依据。当然,旧韵还是要研究的,但研究它是为了了解古代诗词曲、古代语言、语音的特征,便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便于正确地评价古代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现实的应用。
传统习惯主张写格律诗须遵守《平水韵》,填词必遵《词林正韵》,制曲应遵《中原音韵》。估却不说《平水韵》、《词林正韵》并不是唐朝、宋朝的韵种,《中原音韵》也只是元朝后期产生的韵书。须知唐诗、宋词、元曲是三个朝代三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750年。由于语音的缓慢演变,三个朝代各有自己的遵循规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在是一个“朝代”,同一个时期,同一种语音,在同时继承和发扬唐诗、宋词、元曲文化精华时,还有什么必要在作诗、填词、制曲时,必须用三个韵种去框定呢?更何况唐、宋、元当时的韵种的某些字现在已无法弄清其准确读音。用现代普通话(当代声韵)朗诵的唐诗、宋词、元曲不是一点儿也没有改变其精华神韵吗?诗词曲写的好赖,与韵种无关。所以,当代诗词曲创作提倡“三韵一统”——都统一到《中华新韵(十四韵)》上来,一样的会出精品、奇品、妙品。
《中华新韵(十四韵)》应当升华为国家标准韵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要统一,音韵也要统一,所谓“审音定韵,代有官书”。在封建社会,由于科举的因素,音韵带有”国策”的彩色,而今音韵只理解是个纯文学概念,还没有上升到像语言、文字要统一的高度。
音韵的不统一,已经影响到对作品的评价。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韵种的偏爱者,对其格律的评估,就会有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格律,用现代语言讲,就是填制诗词曲的“游戏规则”。目前一些争吵的原因,其前提就是因其“游戏规则”不统一造成的。音韵不统一已经影响到诗词曲在新时期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质量。音韵是需要统一的时候了。
更何况现代中华文化已经走向世界,海外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一百多个国家,他们学习汉文化,汉语热情异常高涨。在国内,外国留学生学习人数与日剧增,他们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很显然,他(她)们接受的汉语语言、语音教育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他(她)们应用汉语写作(包括诗词曲)也一定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只有进行专业古汉语研究才会探讨古音韵。因此,今韵也是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随着国学对于民族性格影响价值的深刻认识,对于民族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国学精粹,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诗词曲,并尝试创作。全国诗词曲群众组织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种诗词曲民间刊物犹如雨后芳草萌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倾慕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学习国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诗国历史的现在,难道还允许存在对于音韵不统一认识而七吵八嚷的现状吗?
故此,希望《中华新韵(十四韵)》在试用了13年后,进一步补充、完善,上报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核定颁布,由学术团体韵上升为“官韵”;或者由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重新组织制定新音韵系统,颁布天下,形成“国韵”,做为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音韵的完整实践。届时,可以做到当代诗词曲创作“三韵一统”的依据,完成历史上音韵、韵书发展实践的又一壮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