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7-9 10:28 编辑
词中的曳尾拖腔体没见人研究过。
这里收到13首。
此诗体系由乐府诗之无意义衬字而来。唐代乐府,每以诗句尾后或中间缀加数字以应合音乐节拍,此形式在词牌中凝固为既定形式,遂成刘毓盘《词史》所谓“曳尾拖腔体”。 衬字的使用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 在南北朝民歌和敦煌曲子词中,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衬字,在敦煌文学中,衬字比较有规律。大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首的后面一组衬字。这种衬字,与每段最后一句相同的有区别,最后一句相同的拿掉就句意不全,句数不完整,不成诗。曳尾部分一般拿掉了不影响诗,我分析其有三种作用,一是第一段的曳尾句,或者用其本意,二是后面各段,既有强调作用,又起曳尾拖腔作用,三是起自然分段的作用,四是叶韵,全词是一种由两组特殊的韵组成。。 后来,发展为曳尾拖腔体。这一种是每句的后面加衬字。当它有规律,自始至终能贯彻到底,便成为一种诗体,叫曳尾拖腔体了。在词中它成为一种特殊的词牌。 唐朝教坊曲名中有《竹枝》《采莲子》,每句后有衬字,后来成为词牌名,这些是曳尾拖腔体的前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