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1-3
威望786
金钱6700
贡献5759
金牌会员
 
威望- 786 点
贡献- 5759 次
金钱- 6700 枚
|
发表于 2018-10-25 13: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8-10-25 13:50 编辑
1,怎么就无法证真了,首先读书音的传承一靠口耳相传,二靠留下书面文字如直读、读若、反切这些注音,至于你所说的古人没留下什么录音就无法证真的逻辑是无视历史事实,如果你的这个逻辑是合理的话,我们就可按你的逻辑很快就推论出‘你的祖宗也没留下音视频资料所以你是没祖宗的’的结论,这估计你会跳脚;其次,现代的各方言区都是从中古汉语演变而来,或多或少都保留着一些中古韵音,理论上和实际上只要依据切韵的分类加田野调查并汇总再分类就能得到中古语音的再恢复,事实上音韵学界也是这么做的;至于语音的流变倒是不假,变得大一点和小一点的差别罢了,韵乃声韵之学,即便是流变得再大的方言之人,只要肯学习,有现代音韵学的丰硕成果作座标都完全是可以获得中古韵书音的知识并完全读出来的;第三,切韵是韵书非一时一地之音,根本就与官话方言和时音没多大的关系,它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取百家字书、韵书精要的读书音性质的工具书,语音流变至宋甚至是清代仍按切韵而定科考之韵就是明证;第四,近体是一种文体,都说了八百遍了,这文体是按切韵的平上去入的四声声律模式创作的,非此四声模式则非近体。至于你的其它如疑似第三诗词中央要员的混帐话就没必要辩了,这不属于学术。
2,这分明是你在玩偷换概念的游戏好么,指出了你的错误还能认识到错误,孺子可教也,另外记住行文要严谨,概念要分清,条理要分明,逻辑要严谨,否则你的所谓理论就不可能成立--哪怕生出一大片律藻来均如是。
3,还是你在偷换概念,我分明用的就是平水韵,怎么就要标上什么客家话韵了 ,你没贬损平水韵为方言韵就好,不过问一下,你的东南韵是何人所编何时出版的,学术可不带瞎扯的哈,你最起码应有个交待是吧,没个交待就停止什么东南韵西北韵太空韵等等的瞎扯吧,大大方方标上平水韵就行了。
概念的混淆,逻辑的错误,条理的不明一直是你的致命伤,这伤直把你自己变成了不是人,这不成了笑话么,多动脑想想也许还有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