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改黄鹤,自谓超前人 崔颢《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个网上今人曰:《黄鹤楼》被古人、今人评上唐诗第一名,主要原因是诗仙李白的“两句话”把《黄鹤楼》诗“抬举”上了中华传统诗的顶峰。并不是《黄鹤楼》诗本身已经具有唐诗顶峰的艺术水平。正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今改为: 昔人驾鹤登云去, 此地遂建黄鹤楼。
黄鹤西飞没复返, 白云北向在闲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按普通话拼韵平仄声调。 先来看古评: 1、《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2、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通解细寻,他何曾是作诗,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于是立起身,提笔濡墨,前向楼头白粉壁上,恣意大书一行。既已书毕,亦便自看,并不解其好之与否。单只觉得修已不须修,补已不须补,添已不可添,减已不可减,于是满心满意,即便留却去休回,实不料后来有人看见,已更不能跳出其笼罩也。且后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补添减俱用不着,于是便复袖手而去,非谓其有字法、句法、章法,都被占尽,遂更不能争夺也。此解(按:指后四句)又妙于更不牵连上文,只一意凭高望远,别吐自家怀抱,任凭后来读者自作如何会通,真为大家规摹也。五六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此处凄凄是洲,独有目断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他只于句上横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齐摇动入来,此为绝奇之笔也。
再来看此公自述: 我改写的《黄鹤楼》诗前四句,不但体现了原作的意境,而且使其诗合律(“黄鹤楼”一词因是地名,更是名楼名),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用了平仄“倒置”一说,排除“拗救”之说法。在首句“昔人驾鹤登云去”里增加了“云”字,为第四句“白云”写下了依据。由于“云”是一种实体,是一个实在的意象,这个实在的意象是不能无中生有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第四句的“白云”的“白”就可以解释为“留白”,因为它是为了同“黄鹤”相对应,而使云(实在意象)加上了颜色。第二句“此地遂建黄鹤楼”,就是说由于黄鹤同昔人飞天以后,此地就留下了美丽的传说。后人就根据这个传说建造了黄鹤楼。这样就使诗同传说事实相吻合。第三句“黄鹤西飞没复返”,在崔颢登临黄鹤楼的时代,自然同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相距很多年代了。自然而然会产生黄鹤与昔人飞天以后,至今没有回来的想法。其中黄鹤西飞同首句有一个很巧妙的连接。民间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去世,说此人是“驾鹤西去”。这句就体现了这个意境。第四句“白云北向在闲悠”,同首句的“登云”相呼应,也同第三句相对应。黄鹤已经没有了,而白云还在那里悠闲自得地飘荡。无黄鹤、有白云,是很好的对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