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似水年华

沧浪书院曲三期第一讲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28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9
贡献
57
金钱
86
发表于 昨天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57-青衣白马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曲六大特点: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曲形式;散曲则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通常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
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寿阳曲·江天暮雪》《落梅风·人初静》《夜行船·秋思》《四块玉·叹世》《汉宫秋》等。
郑光祖作品:《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白朴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四首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韵,上声
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
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
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
直、齐微韵,阳平
月、车遮韵,去声
鹤、萧豪韵,阳平
雪、车遮韵,上声
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
夕、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夕阳斜照人家,香风漫卷飞花,思念撩拨青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8
贡献
15
金钱
23
发表于 昨天 2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元曲三班第一讲作业 29日照沙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        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即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等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产生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戏曲作品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18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8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一”入齐威韵去声,“六”入尤侯韵去声,“七”入齐威韵上声,“八”入家麻韵上声,“十”入齐威韵阳平,“笔”入齐威韵上声,“日”入齐威韵去声,“直”入齐威韵阳平,“月”入车遮韵去声,“鹤”入萧豪韵阳平,“雪”入车遮韵上声,“约”入萧豪韵去声,“出”入鱼模韵上声,“夕”入齐威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藤老、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人在 去平平词语:树昏鸦、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石墙斜径炊烟,池塘柳树清泉,小院柴门猎犬。

点评

手机点电脑版再粘贴发表。  发表于 10 小时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3

帖子

206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曲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3
贡献
506
金钱
783
发表于 昨天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元曲三期第1讲
曲三25-鸿雁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曲的特点在于其通俗性、大众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采用更为自由灵活的曲牌和曲调,语言上接近口语,生动活泼,能够直接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此外,元曲还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艺术性。

2. 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元曲是元曲的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主要是抒情和写景。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多个曲子组成的组曲。散曲在形式上灵活多变,语言上接近口语,易于传唱。

杂剧则是元代的戏剧形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每折相当于一幕,中间穿插楔子,用于交代情节或人物关系。杂剧在表演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元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初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白朴等。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如《窦娥冤》等。白朴则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如《梧桐雨》等深受人们喜爱。

中期代表人物有马致远、郑光祖等。马致远以散曲著称,他的作品如《天净沙·秋思》等广为流传。郑光祖则以杂剧见长,他的作品如《倩女离魂》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晚期代表人物有王实甫、乔吉等。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乔吉则以散曲见长,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4. 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戏曲作品如下: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以及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刍梅香》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平声。
六:可能归入“鱼模”韵部的去声(但也可能因具体字而异)。
七: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但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已消失,需根据具体情况推测)。
八:可能归入“家麻”韵部的平声或上声(具体需查证)。
十: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入声转平声(同样需注意《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的情况)。
笔: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去声(但也可能因具体字而异)。
日: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去声。
直:可能归入“车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或去声(需具体查证)。
月: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字已消失,但“月”字可能归入某个阴声韵部,如“鱼模”或“尤侯”(具体需查证)。
鹤:可能归入“歌戈”韵部的平声或去声(具体需查证)。
雪:同样因《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需根据具体情况推测,可能归入“车遮”或“皆来”等韵部(但非平声)。
约:可能归入“萧豪”韵部的入声转平声或去声(需具体查证)。
出: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字已消失,但“出”字可能归入某个阴声韵部,具体需查证。
- 夕: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但需注意《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的情况)。

请注意,以上结果仅供参考,具体需查阅《中原音韵》原文及相关音韵学资料。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上去平平)
  - 上去词语:小桥(但需注意“小”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上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常见读音标注为上声)
  - 去上词语:无
  - 平上词语:流水(但“流”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平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常见读音标注为平声)
  - 平去词语:人家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古道西风瘦马。(上上去平平上)
  - 上去词语:古道
  - 去上词语:西风(但“西”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平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元曲常见读音标注为去声)
  - 平上词语:无
  - 平去词语:瘦马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平)
  - 上去词语:无
  - 去上词语:无
  - 平上词语:夕阳
  - 平去词语:西下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断肠人在天涯。(去去平上平平)
  - 上去词语:断肠
  - 去上词语:人在
  - 平上词语:无
  - 平去词语:无
  - 去平词语:天涯
  - 去平平词语:无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翠竹摇风影长,
清溪映柳波扬,
古道穿林鸟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40
金钱
71
发表于 10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答: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当然,曲界对此定义还有诸多争议。
元曲的特点
答:
元曲是我国格律诗和词的继承和新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新结晶。
它有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族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者,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guǎng)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hào]烂,痛快淋漓;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马致远则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人化、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六、在尤侯韵的去声里。
七、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八、在家麻韵的上声里。
十、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笔、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日、在齐威韵的去声里。
直、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月、在车遮韵的去声里。
鹤、在萧豪韵的阳平声里。
雪、在车遮韵的上声里。
约、在萧豪韵的去声里。
出、在鱼模韵的上声里。
夕。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疏篱小径平沙,好风幽草新鸭,远岸清波碧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243

帖子

4947

积分

栏目嘉宾

沧浪诗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273
贡献
1386
金钱
1732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16龙之传人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杂剧。
       元曲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和艺术性等六大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散曲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描绘形象生动,格律比较自由,艺术感染力强。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宾白和科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生旦净末丑),并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出来。
3.元曲产生于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主要产生于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初期:指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
(3)后期:指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他们的代表戏曲作品有: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
马致远:《汉宫秋》《陈抟高卧》。
郑光祖:《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哪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经查,“一”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去声;“六”被分派到尤侯韵部,作去声;“七”、“笔”均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八”被分派到家麻韵部,作上声;“十”、“直”和“夕”均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阳平声;“日”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去声;“月”、“雪”均被分派到车遮韵部,分别作去声、上声;“鹤”、“约”均被分派到萧豪韵部,分别作阳平声、去声;“出”被分派到鱼模韵部,作上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答: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家乡丰收图》(列锦鼎足对)
红枫大穗轻喉,
笑颜鲜果新楼,
稚子亲朋美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5
金钱
8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曲形式;
而散曲则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通常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中期:从元世祖到元顺帝年间,后期:元顺帝元成帝到元末。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关汉卿,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
马致远,作品有《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作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白朴,作品有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以及散曲《天净沙·秋》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韵,上声去声
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
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
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
直、齐微韵,阳平
月、车遮韵,去声
鹤、萧豪韵,阳平
雪、车遮韵,上声
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
夕、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上去平平去上        )
夕阳西下,
( 平平平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去平平去平平          )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小溪流水潺潺,荷花映日妍妍,浣女归家款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6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