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树林虫 于 2025-8-7 13:49 编辑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61-树林虫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元曲的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具体来说,有六大特点,分别是: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和艺术性。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 马致远的代表作如杂剧《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的代表作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 白朴的全本流传下来的仅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3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两种存残曲。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一:齐微韵上声或去声;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声;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直:齐微韵阳平声; 月:车遮韵去声;鹤:萧豪韵阳平声; 雪:车遮韵上声;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夕:齐微韵阳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天净沙•垂钓 文/虫 晨风柳树蝉鸣, 碧空莲藕塘清, 小径繁花胜景。 相携乘兴, 得鱼竞起欢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