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似水年华

沧浪书院曲三期第一讲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28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9
贡献
57
金钱
86
发表于 前天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57-青衣白马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元曲六大特点: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曲形式;散曲则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通常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等。
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寿阳曲·江天暮雪》《落梅风·人初静》《夜行船·秋思》《四块玉·叹世》《汉宫秋》等。
郑光祖作品:《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
白朴作品:《梧桐雨》《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四首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韵,上声
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
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
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
直、齐微韵,阳平
月、车遮韵,去声
鹤、萧豪韵,阳平
雪、车遮韵,上声
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
夕、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夕阳斜照人家,香风漫卷飞花,思念撩拨青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

帖子

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9
贡献
16
金钱
25
发表于 前天 2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元伞业 于 2025-8-6 11:00 编辑

沧浪书院元曲三班第一讲作业 29日照沙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        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即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等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产生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戏曲作品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18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8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
“一”入齐威韵去声,
“六”入尤侯韵去声,
“七”入齐威韵上声,
“八”入家麻韵上声,
“十”入齐威韵阳平,
“笔”入齐威韵上声,
“日”入齐威韵去声,
“直”入齐威韵阳平,
“月”入车遮韵去声,
“鹤”入萧豪韵阳平,
“雪”入车遮韵上声,
“约”入萧豪韵去声,
“出”入鱼模韵上声,
“夕”入齐威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藤老、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人在
去平平词语:树昏鸦、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石墙斜径炊烟,池塘柳树清泉,小院柴门猎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3

帖子

2068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曲二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3
贡献
506
金钱
783
发表于 前天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元曲三期第1讲
曲三25-鸿雁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曲的特点在于其通俗性、大众化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突破了传统诗词的格律限制,采用更为自由灵活的曲牌和曲调,语言上接近口语,生动活泼,能够直接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此外,元曲还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艺术性。

2. 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元曲是元曲的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主要是抒情和写景。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是由多个曲子组成的组曲。散曲在形式上灵活多变,语言上接近口语,易于传唱。

杂剧则是元代的戏剧形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每折相当于一幕,中间穿插楔子,用于交代情节或人物关系。杂剧在表演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元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初期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白朴等。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如《窦娥冤》等。白朴则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如《梧桐雨》等深受人们喜爱。

中期代表人物有马致远、郑光祖等。马致远以散曲著称,他的作品如《天净沙·秋思》等广为流传。郑光祖则以杂剧见长,他的作品如《倩女离魂》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晚期代表人物有王实甫、乔吉等。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乔吉则以散曲见长,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4. 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戏曲作品如下: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等。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以及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刍梅香》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平声。
六:可能归入“鱼模”韵部的去声(但也可能因具体字而异)。
七: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但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已消失,需根据具体情况推测)。
八:可能归入“家麻”韵部的平声或上声(具体需查证)。
十: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入声转平声(同样需注意《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的情况)。
笔: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去声(但也可能因具体字而异)。
日:可能归入“支思”韵部的去声。
直:可能归入“车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或去声(需具体查证)。
月: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字已消失,但“月”字可能归入某个阴声韵部,如“鱼模”或“尤侯”(具体需查证)。
鹤:可能归入“歌戈”韵部的平声或去声(具体需查证)。
雪:同样因《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需根据具体情况推测,可能归入“车遮”或“皆来”等韵部(但非平声)。
约:可能归入“萧豪”韵部的入声转平声或去声(需具体查证)。
出:在《中原音韵》中,入声字已消失,但“出”字可能归入某个阴声韵部,具体需查证。
- 夕:可能归入“齐微”韵部的入声转平声(但需注意《中原音韵》中入声消失的情况)。

请注意,以上结果仅供参考,具体需查阅《中原音韵》原文及相关音韵学资料。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上去平平)
  - 上去词语:小桥(但需注意“小”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上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常见读音标注为上声)
  - 去上词语:无
  - 平上词语:流水(但“流”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平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常见读音标注为平声)
  - 平去词语:人家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古道西风瘦马。(上上去平平上)
  - 上去词语:古道
  - 去上词语:西风(但“西”字在特定语境下可能读为平声或去声,此处根据元曲常见读音标注为去声)
  - 平上词语:无
  - 平去词语:瘦马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平)
  - 上去词语:无
  - 去上词语:无
  - 平上词语:夕阳
  - 平去词语:西下
  - 去平词语:无
  - 去平平词语:无

- 断肠人在天涯。(去去平上平平)
  - 上去词语:断肠
  - 去上词语:人在
  - 平上词语:无
  - 平去词语:无
  - 去平词语:天涯
  - 去平平词语:无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翠竹摇风影长,
清溪映柳波扬,
古道穿林鸟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7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4
贡献
40
金钱
71
发表于 昨天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答: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当然,曲界对此定义还有诸多争议。
元曲的特点
答:
元曲是我国格律诗和词的继承和新发展,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新结晶。
它有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族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者,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guǎng)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hào]烂,痛快淋漓;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马致远则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人化、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六、在尤侯韵的去声里。
七、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八、在家麻韵的上声里。
十、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笔、在齐威韵的上声里。
日、在齐威韵的去声里。
直、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月、在车遮韵的去声里。
鹤、在萧豪韵的阳平声里。
雪、在车遮韵的上声里。
约、在萧豪韵的去声里。
出、在鱼模韵的上声里。
夕。在齐威韵的阳平声里。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疏篱小径平沙,好风幽草新鸭,远岸清波碧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243

帖子

4947

积分

栏目嘉宾

沧浪诗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273
贡献
1386
金钱
1732
发表于 昨天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16龙之传人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杂剧。
       元曲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和艺术性等六大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散曲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描绘形象生动,格律比较自由,艺术感染力强。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宾白和科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生旦净末丑),并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出来。
3.元曲产生于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主要产生于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初期:指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
(3)后期:指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他们的代表戏曲作品有: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
马致远:《汉宫秋》《陈抟高卧》。
郑光祖:《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虎牢关三战吕布》。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哪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经查,“一”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去声;“六”被分派到尤侯韵部,作去声;“七”、“笔”均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八”被分派到家麻韵部,作上声;“十”、“直”和“夕”均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阳平声;“日”被分派到齐微韵部,作去声;“月”、“雪”均被分派到车遮韵部,分别作去声、上声;“鹤”、“约”均被分派到萧豪韵部,分别作阳平声、去声;“出”被分派到鱼模韵部,作上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答: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家乡丰收图》(列锦鼎足对)
红枫大穗轻喉,
笑颜鲜果新楼,
稚子亲朋美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5
金钱
8
发表于 昨天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传统戏曲形式;
而散曲则是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通常有小令和套数两种。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中期:从元世祖到元顺帝年间,后期:元顺帝元成帝到元末。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关汉卿,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
马致远,作品有《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作品有《迷青琐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白朴,作品有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以及散曲《天净沙·秋》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韵,上声去声
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
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
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
直、齐微韵,阳平
月、车遮韵,去声
鹤、萧豪韵,阳平
雪、车遮韵,上声
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
夕、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上去平平去上        )
夕阳西下,
( 平平平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去平平去平平          )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小溪流水潺潺,荷花映日妍妍,浣女归家款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7
金钱
10
发表于 昨天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茶@ 于 2025-8-6 19:22 编辑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52-清茶@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当然,曲界对此定义还有诸多争议。
元曲有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族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往往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者,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guǎng)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
  这一时期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以显示剧作者们的独特追求。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人化、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当时的主要体裁,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今天浙江省和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望江亭》
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寿阳曲》、《四块玉·叹世》、《落梅风·人初静》
郑光祖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简称《倩女离魂》)、《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白朴代表作: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以及散曲《天净沙·秋》《天净沙·春》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
“一”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去声;“六”被划分到尤侯韵部作去声;“七”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上声;“八”被划分到家麻韵部作上声;“十”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阳平声;“笔”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上声;“日”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去声;“直”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阳平声;
“月”被划分到车遮韵部作去声;“鹤”被划分到萧豪韵部作阳平声;“雪”被划分到车遮韵部作上声;“约”被划分到萧豪韵部作去声;“出”被划分到鱼模韵部作上声;“夕”被划分到齐微韵部作阳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上去平平去上     )
夕阳西下,
(      平平平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去平平去平平    )

上去词语: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答:黑云远岫清江,
勾机农道沙浆。
闪电疾风震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1919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书院律诗兼曲二、赋二期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66
贡献
2509
金钱
19847
发表于 昨天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醉舞可乐 于 2025-8-7 00:42 编辑

醉舞可乐作业
一、问答题
1. 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曲的特点如下:
语言通俗:大量运用口语、俗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易于被普通民众接受。
格律灵活:相较于诗词,元曲在格律上更为自由,押韵较为宽泛,可平仄通押,还可增加衬字,使创作者能更自由地表达情感。
抒情直白:情感表达直接坦率,较少含蓄委婉之态,多直抒胸臆。
形式多样: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杂剧则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体系。

2. 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一种新诗体,可独立存在。它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通常是单支曲子,短小精悍,风格多样,可写景、抒情、叙事等;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这些曲子同属一个宫调,有首有尾,一套套数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念白等多种元素。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一幕。角色有旦、末、净、丑等,演出时以唱为主,不同角色演唱不同的曲子,通过舞台表演展现故事内容,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3. 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元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世祖至成宗时期:这一时期元曲刚刚兴起并逐渐繁荣。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关汉卿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如《窦娥冤》;王实甫以《西厢记》闻名,该剧以其优美的曲词和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马致远的《汉宫秋》则展现了独特的历史情怀。
中期(元武宗至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元曲创作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代表人物有郑光祖、乔吉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情节奇幻,曲词优美;乔吉的散曲风格清丽,作品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后期(元顺帝至正年间):元曲逐渐走向衰落。代表人物有秦简夫等,其作品如《东堂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整体创作的影响力已不如前两个时期。

4. 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
王实甫:《西厢记》《丽春堂》等。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等。
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入作上声,属齐微韵。
六:入作去声,属尤侯韵。
七:入作上声,属齐微韵。
八:入作上声,属家麻韵。
十:入作去声,属齐微韵。
笔:入作上声,属齐微韵。
日:入作去声,属齐微韵。
直:入作去声,属齐微韵。
月:入作去声,属车遮韵。
鹤:入作去声,属萧豪韵。
雪:入作上声,属车遮韵。
约:入作上声,属萧豪韵。
出:入作上声,属鱼模韵。
夕:入作去声,属齐微韵。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  小(上)桥(平)流(平)水(上)人(平)家(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古(上)道(去)西(平)风(平)瘦(去)马(上)  )
夕阳西下,
(  夕(去)阳(平)西(平)下(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断(去)肠(平)人(平)在(去)天(平)涯(平)  )

上去词语:老树、瘦马
去上词语:古道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夕阳西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以下是以江南水乡景色为素材创作的鼎足对:

青荷翠柳繁花,
石桥流水渔家,
暮霭含烟墨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

帖子

3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2
贡献
72
金钱
124
发表于 昨天 1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元曲三班第一讲作业
09·荷香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即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6大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产生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戏曲作品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18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8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经查,“一”入齐威韵去声,“六”入尤侯韵去声,“七”入齐威韵上声,“八”入家麻韵上声,“十”入齐威韵阳平,“笔”入齐威韵上声,“日”入齐威韵去声,“直”入齐威韵阳平,“月”入车遮韵去声,“鹤”入萧豪韵阳平,“雪”入车遮韵上声,“约”入萧豪韵去声,“出”入鱼模韵上声,“夕”入齐威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藤老、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人在
去平平词语:树昏鸦、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天净沙·秋

​空篱小圃黄花。满山古柳陶家。旧日香醪老舍。蔷薇架下。共君醉赏流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6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5
贡献
164
金钱
229
发表于 昨天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元曲三班第一讲作业
21晴狼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即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6大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产生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戏曲作品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18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8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经查,“一”入齐微韵去声,“六”入尤侯韵去声,“七”入齐微韵上声,“八”入家麻韵上声,“十”入齐微韵阳平,“笔”入齐微韵上声,“日”入齐微韵去声,“直”入齐微韵阳平,“月”入车遮韵去声,“鹤”入萧豪韵阳平,“雪”入车遮韵上声,“约”入萧豪韵去声,“出”入鱼模韵上声,“夕”入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藤老、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人在
去平平词语:树昏鸦、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北曲·天净沙】七星墩夕照
作者:21晴狼
绿阴掩径飞凫,白鳞浮水轻舻,
红日流霞暮渚。
江边独步,眼前美景成图。
2025.8.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

帖子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5
贡献
42
金钱
78
发表于 昨天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期45一杯月色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
元曲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
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元曲的产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
答: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关汉卿‌:
元代杂剧奠基人,代表作包括《窦娥冤》《单刀会》等。

‌马致远‌。
以《汉宫秋》闻名,号“东篱”,作品兼具豪放与沉郁风格,语言清丽抒情,被后人称为“曲状元”。‌‌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以爱情剧和历史剧见长,语言技巧独特,被誉为“声振闺阁”的杂剧大家。‌‌‌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擅长历史传说题材,剧作文辞优美,终身未仕,艺术成就与关汉卿齐名。‌‌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上声;六、尤候去声;
七、齐微上声;八、家麻上声;
十、齐微平声;笔、齐微上声;
日、齐微去声;直、齐微平声;
月、车遮去声;鹤、萧豪平声;
雪、车遮上声;约、萧豪去声;
出、鱼模上声;夕、齐微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 平平平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去平平去平 平 )

上去词语:老树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
柏油小路红楼,梯田山野绿洲,夹岸小桥垂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1

帖子

8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4
贡献
205
金钱
347
发表于 昨天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慕芳菲 于 2025-8-7 20:40 编辑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沧浪曲三38~若曦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
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
简而言之,曲就是乐曲,也就是歌唱的词,曲起源很早,其句式长短不齐,歌唱起来曲折荡漾,所以叫曲。在战国时代就有“曲”这个名称了。
特点: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
1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
2白朴、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3郑光祖、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等
4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汉宫秋》等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平、入、平、平、平、上、去、平、去、去、上、平、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答:夏风湖水荷花,蜻蜓嫩鸭青蛙,旭日炊烟黛瓦。家乡如画,漂泊人想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4
贡献
65
金钱
104
发表于 昨天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31-独酌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

它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归,曲折性,艺朮性六大特点。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即可抒情写景,也可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谢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楼,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生,旦,净,末,丑)通过舞台表演呈现。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①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
②中期:元世祖到元顺帝年间。代表人物: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③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人物: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四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如下: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简介‌:关汉卿被誉为“曲圣”,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塑造女性形象见长,《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司法腐败。‌‌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
‌简介‌:白朴擅长历史题材,作品充满沧桑感。《梧桐雨》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天净沙·秋思》。
‌简介‌: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作品以抒情性和历史感著称。《汉宫秋》改编自昭君出塞的故事,抒发了对家国命运的感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
‌简介‌:郑光祖是“文采派”代表,作品语言优美。《倩女离魂》通过离魂情节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对后世戏曲影响深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韵入声作上声,       齐微韵入声作去声。
六、尤侯韵入声做去声。
七、齐微韵入声做上声。
八、家麻韵入声做上声。
十、齐微韵入声做平声。
笔、齐微韵入声做上声。
日、齐微韵入声做去声。
直、齐微韵入声做平声。
月、车遮韵入声做去声。
鹤、萧豪韵入声做平声。
雪、车遮韵入声做上声
约、萧豪韵入声做去声,
歌戈韵入声做去声。
出、鱼模韵入声做上声。
夕。齐微韵入声做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  上去平平去上         )
。夕阳西下,
(   平平平去       )
断肠人在天涯。
(   去平平去平平         )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在天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 , 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答:秀山曲径幽泉。澄湖疏柳渔船。古镇石街酱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5
贡献
8
金钱
13
发表于 昨天 2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曲三期33翰林学院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
1)元曲 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
2)元曲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结构、内容、表现形式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
结构特点: 元杂剧通常采用“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即一部戏分为四幕(折),每折对应故事的一个发展阶段(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楔子通常用于交代背景或铺垫情节。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即遵循此结构。 ‌‌
内容特点: 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爱情故事及民间生活,语言通俗活泼,贴近民众。例如散曲中的曲牌名(如“叨叨令”“山坡羊”)多源自民间口语,风格直白俚俗。 ‌‌ 表现形式 以北曲(北方曲调)为主,融合音乐、舞蹈等元素,强调舞台表现力。杂剧包含唱词、道白及科范(舞台动作),而散曲多为清唱形式,但两者均采用北曲套数结构。 ‌‌ 社会影响特点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首个成熟戏曲形式,元曲推动了戏剧与诗歌的融合,其民间性特征使其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对明清戏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
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散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
元曲的产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
答: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上网搜索,说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关汉卿‌: 元代杂剧奠基人,代表作包括《窦娥冤》《单刀会》等。 ‌马致远‌: 以《汉宫秋》闻名,号“东篱”,作品兼具豪放与沉郁风格,语言清丽抒情,被后人称为“曲状元”。‌‌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以爱情剧和历史剧见长,语言技巧独特,被誉为“声振闺阁”的杂剧大家。‌‌ 白朴‌: 代表作《梧桐雨》《墙头马上》,擅长历史传说题材,剧作文辞优美,终身未仕,艺术成就与关汉卿齐名。‌‌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齐微上声;
六、尤候去声;
七、齐微上声;
八、家麻上声;
十、齐微平声;
笔、齐微上声;
日、齐微去声;
直、齐微平声;
月、车遮去声;
鹤、萧豪平声;
雪、车遮上声;
约、萧豪去声;
出、鱼模上声;
夕、齐微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下面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 的词语。
〔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平上去〕
枯藤老树昏鸦,
(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
(上平平上平平 )
古道西风瘦马。
(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
(去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
(去平平去平 平)
上去词语:老树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词语:断肠
去平平词语: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锦鼎足对。
答:
碧海微风细浪,长空丽日祥云,远棹高歌近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7

帖子

1563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词十一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2
贡献
357
金钱
605
发表于 20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元曲三班第一讲作业
沧浪曲三26-洗尘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重要文学体裁。
元曲的特点是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即具有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艺术性6大特点。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三种形式,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是结合了唱、念、做、打的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于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的产生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其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其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戏曲作品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还有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
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所作杂剧今知有30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1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郑光祖所作杂剧可考者18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8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白朴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答:“一”入齐微韵去声,“六”入尤侯韵去声,“七”入齐微韵上声,“八”入家麻韵上声,“十”入齐微韵阳平,“笔”入齐微韵上声,“日”入齐微韵去声,“直”入齐微韵阳平,“月”入车遮韵去声,“鹤”入萧豪韵阳平,“雪”入车遮韵上声,“约”入萧豪韵去声,“出”入鱼模韵上声,“夕”入齐微韵阳平。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藤老、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人在
去平平词语:树昏鸦、道西风、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锦鼎足对。)

北曲越调•天净沙•承德丹霞奇峰之双塔山情人石
文/洗尘
​丹霞表里人家,​奇峰梦幻云崖,龙脊阴阳二塔​。
情人石下,和合一拜清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7

帖子

3160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十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81
贡献
798
金钱
1183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树林虫 于 2025-8-7 13:49 编辑

沧浪曲三期第1讲作业
61-树林虫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元曲?元曲的特点是什么?
答: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广义讲,它包括了盛行于元代的杂剧和散曲;狭义讲,它指的是杂剧。我们平常所说的,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一代之文学”的,一般是指散曲。元曲的语言贴近民间口语,题材广泛,既可以抒情写景,也能揭露社会矛盾,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思想。具体来说,有六大特点,分别是:民间性、广泛性、深刻性、典型性、曲折性和艺术性。

2.简述什么是散曲和杂剧。
答:散曲:属于诗歌范畴,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可独立成篇。它分为小令、过曲和套数,语言通俗活泼,多反映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就是经典小令。
杂剧:结合了唱、念、做、打,是戏曲形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分工(如末、旦、净等),通过舞台表演呈现,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是著名杂剧作品。

3.元曲产生哪几个历史时期?各有哪些代表人物?
答:元曲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元朝立国到南宋灭。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张养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2)中期:从元世祖至元顺帝年间。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3)后期:元顺帝、元成宗至元末。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4.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上网搜索,写出他们的的戏曲作品n个。
答: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关汉卿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
马致远的代表作如杂剧《汉宫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等。
郑光祖的代表作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
白朴的全本流传下来的仅有《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3种,《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两种存残曲。

二、查看《中原音韵》,说出下面入声字被分派到那个韵部的平上去声中。
一、六、七、八、十、笔、日、直、月、鹤、雪、约、出、夕。
一:齐微韵上声或去声;六:尤侯韵去声;
七:齐微韵上声;八:家麻韵上声;
十:齐微韵阳平声;笔:齐微韵上声;
日:齐微韵去声;直:齐微韵阳平声;
月:车遮韵去声;鹤:萧豪韵阳平声;
雪:车遮韵上声;约:萧豪韵去声;
出:鱼模韵上声;夕:齐微韵阳平声。

三、查《中原音韵》,在括号内为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各句字标出平、上、去声,并指出曲句中平仄为:上去、去上、平上、平去、去平平,等的词语。〔第1句讲义上已演示标出,作为示例,大家标出后面四句〕

枯藤老树昏鸦,(平平上去平平)
小桥流水人家,(上平平上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上去平平去上
夕阳西下,(平平平去
断肠人在天涯。(去平平去平平

上去词语:老树、古道
去上词语:瘦马
平上词语:流水
平去词语:西下
去平平词语:断肠人、在天涯

四、以你家乡的景色为素材,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一个鼎足对。
(鼎足对:三句构成一组对仗,三句之间不仅意相关,句式结构也相互对称。如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列景鼎足对。)
天净沙•垂钓
文/虫
晨风柳树蝉鸣
碧空莲藕塘清
小径繁花胜景
相携乘兴
得鱼竞起欢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7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