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55|回复: 63

谈谈“反切”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发表于 2020-10-7 15: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0

主题

19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8
贡献
3142
金钱
4584
发表于 2020-10-7 15:5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切没有标准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15: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7 16: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集韵》东:都统切???

点评

不是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7 1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1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17: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8
贡献
3142
金钱
4584
发表于 2020-10-9 00:2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汉字由两个汉字反切定音,被切之字的定音决定在于反切两字的发音,反切两字发音不同,被切字发音自然不同。所以一个汉字有不同的发音。普通话反切的声母韵母是标准的统一的,被切的汉字语音是统一的。

点评

《唐韵》、《集韵》东字,一个是德红切,一个是都笼切。德与都两字的声母 都是d,红与笼两字的韵母都是ong。著述韵书的人,会找出最适合被切字的上、下 切字来给被切字标音。再加上“调”的辅助,给一个字定音还是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9 13: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0-9 06: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声(阴阳上去入)如何定?

点评

李登《声类》就是按照五音(宫商角徵羽)编排的。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 用的术语,大概李登认为音乐和语言的声韵有密切关系,所以借来用在《声类》 里。作用可能更多是表示次序罢了。就如同用甲乙丙丁戊一样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9 14: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0-9 06: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切法对于古人至简,而对今人则大麻烦。因不知反切所列二字古音如何读,再查反切所用二字之反切,如此循环,没个止境,故需举同音字佐证。

点评

反切法对今人是比较麻烦,可是要研究音韵学,反切法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说文》是东汉的书,所列字音应该是汉以前的汉字读音。以后有各种字典、 韵书,都可作为资料参考。大概不用反切之反切的循环。 举同音字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9 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0-9 0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

点评

谢谢老谭的提示。问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9 14: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3: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9 13: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9 13:15
《唐韵》、《集韵》东字,一个是德红切,一个是都笼切。德与都两字的声母
都是d,红与笼两字的韵母都是ong ...

同时代只对一个东字此论是成立的。东,不管德红切还是都笼切,都是d-ong切。然而冬的都宗切,同样是d-ong,为什么古韵则不同音,而今韵才又同音了呢?

点评

今人唐兰解释《声类》的五音时说:“宫者东冬......”可见在《声类》时代, 这两个字是在同一韵部。李登是魏人,经晋、六朝、隋唐几代,读音发生了变化 使切下字冬的读音改变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9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4: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5: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19: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1 17: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叙述还算准确
反切,上字取其音,下字取其韵和调。

韵的最小概念其实是比韵目更小的韵数,譬如东韵目下就分东一、东三,把东三的反切下字误切到东一就会造成音变,如东德红切写成了德宫切,姑以拼音简言之,德红切是dung,德宫切却会切成diung,因东三韵数下的韵母都是有介音i的。

韵的合流比较早的、明显的见诸‘广其押韵’的中原音韵,东冬合用,后来的洪武正韵也大体延袭了中原音韵的合韵现象,但是,无论是广韵还是集韵或类篇等均无此现象。

声母的合流情况基本同上,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的端透合流等,至现代更趋简约,可能端透知定合为一个声母,姑按拼音写是d,同样的是无论是广韵还是集韵或类篇等均无此现象。

值得一说的是东韵和冬韵的分韵【韵母】在宋代的韵书中都是明确的,撇开介音而言,基本韵韵母姑按拼音写都是ung和ong,这两个韵在今天的闽粤方言中仍不相混

点评

反切,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的问题春秋时被注意到了。所以两个“伐”字, 一个长言读,一个短言(常言)读。就是试图解决调的问题。调的不同,字意 往往不同,比如:钉了一个钉,两个钉字,字型一样而调不同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1 18: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行吟诗草 于 2020-10-11 18:04 编辑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9 14:08
李登《声类》就是按照五音(宫商角徵羽)编排的。宫商角徵羽是我国古代音乐
用的术语,大概李登认为音乐 ...

宋代的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曾提到
隋陆法言为《切韵》五卷,后有郭知玄等九人增加。唐孙愐有《唐韵》,今之《广韵》则本朝景德、祥符重修。今人以三书为一,或谓《广韵》为《唐韵》,非也。鹤山魏氏云:“《唐韵》于二十八删、二十九山之后,继以三十先、三十一仙。今平声分上下,以一先二仙为下平之首,不知‘先’字盖自‘真’字而来。”愚考徐景安乐书,凡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徵为上、羽为去,则唐时平声已分上下矣。米元章云:“五声之音,出于五行自然之理。沈隐侯只知四声,求其宫声不得,乃分平声为二。”然后魏江式曰:“晋吕静仿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则韵分为五,始于吕静,非自沈约始也。约《答陆厥》曰:“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沈存中云:“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

除此之外,宫商角徵羽为对应《切韵》五卷的上平、下平、上、去、入的其它信息几无可考,这里的宫商也无关阴、阳,王力、万献初等音韵学者均认为这是只借古乐五音之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1 1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36字母,《广韵》和《集韵》是未注明的,但同时代稍后的《类篇》是有注明的,这36字母在宋人的笔记杂录中也是有所言及的,如沈括的《梦溪笔谈》。。。

要明中古36字母的具体发音则就应向呉语学习了,当今之呉语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36字母的发音--百度‘呉语’即可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0: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2 10: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12 10:39
反切,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的问题春秋时被注意到了。所以两个“伐”字,
一个长言读,一个短言( ...

你所说的长言、短言是比六朝更早的反切,而我所说的反切,上字取其音,下字取其韵和调是中古韵书的反切;长言、短言也是调,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伐》:“长言,若今读平声;短言,若今读入声。”

四声兴起之后,还言长言、短言?

点评

不,长言、短言是解决“调”的问题,不是反切问题。如你所引钱大昕的一段话 正好说明了长言、短言就是为了解决调的问题。四声后,谁还用什么长言、短言 的方法呀,我的回帖中也并没有这个意思嘛。 林金健兄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1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1: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2 11: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12 10:39
反切,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的问题春秋时被注意到了。所以两个“伐”字,
一个长言读,一个短言( ...

另一个问题是你在‘’一个长言读,一个短言(常言)读。‘’的短言中特意注明(常言)不知何意?常言与文言对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2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12 11:21
不,长言、短言是解决“调”的问题,不是反切问题。如你所引钱大昕的一段话
正好说明了长言、短言就是为 ...

反切初见于汉末应是可以肯定的,但汉魏之音有无四声和有四声之争,这四声也跟六朝的四声不是一个概念,常用长言短言表述,如入声用长入、短入表述,这仍是声调上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讨论并无确论的汉魏之音显得有点远了,问好

点评

说反切初见于汉代能够证实吗?我不能证实,同样不能证伪。 对古籍中的某些说法,一般的态度是:证实的采用;既不能证实的亦不能证伪 的,存疑,可用可不用,非要用,则加以说明;已经证伪的,不用。 汉魏时的汉语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12 1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1: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493

帖子

20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0
贡献
555
金钱
70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13: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647

帖子

24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5
贡献
708
金钱
837
发表于 2020-10-12 16: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亢龙有悔 发表于 2020-10-12 13:49
说反切初见于汉代能够证实吗?我不能证实,同样不能证伪。
对古籍中的某些说法,一般的态度是:证实的采 ...

反切最早在汉朝称为反语。反切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并非魏晋时期受到外来佛教影响,梵语只是字母并无反切之功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以上文章明确表示了反切是汉朝时期产生的。---------百度上的这段已经可以说明反切的起源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10: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