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42|回复: 70

关于格律诗用韵的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发表于 2020-10-30 10: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3-4-2 16:57 编辑

关于格律诗用韵的几点看法
聂笑民  (网名:静水流深)

沈德潜《说诗晬语》有言:“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沈氏一语道得“韵”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之重大,为诗者不可不察。
格律诗的用韵,除大家比较熟悉的“偶句末字必须押韵(也有首句即押韵的),一般来说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等这些基本规则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和讲究。
(一)关于“撞韵、挤韵、连韵”与“凑韵、倒韵、复韵”之忌
诗体中最苛严的声韵讲究要算南朝时期沈约等提出来的“四声八病”说(即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则及诗句声韵忌讳的八种弊病)。由于其过分的注重形式表现,影响了诗的内涵的充分表达,其中部分内容已经被逐步摒弃。但由此演化出来的,后人关于格律诗声韵方面忌讳“撞、挤、连”韵的提法和讲究(具体何人何时最早提出来这种称谓似无从考究),还是被当今众诗家们认可与注重的。因为“撞、挤、连”韵这几个问题确实影响到了诗的音律变化的和谐与优美。
“撞韵”是指不用韵的那一句(亦称仄脚句)最后一个字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挤韵”是指诗句中重复的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连韵”是指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脚。清人陈匪石在其《声执》中提到:“凡词中无韵之处,忽填同韵之字,则迹近多一节拍,谓之犯韵,或曰撞韵。守律之声家悬为厉禁。”即忌讳撞挤韵之意。今人对“撞挤连韵”是以相同“韵母”(主要指韵腹韵尾)为该处“韵”的界定。对于旧韵来说,就是指相同尾音,这里的韵不等于韵部,就仄脚句撞韵而言,由于格律诗的规则,仄脚与平脚用字是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韵部的,所以这个“韵”是指尾音而言。而且虽不同韵部,但按今音“同韵母”者,比如“一东、二冬”,“十四寒、十五删”等等,虽属不同韵部,但今音属同韵母,笔者以为这类情况作者也该自行判断,该予避之。因毕竟所谓的回避“撞挤连韵”的目的都是为了读起来声韵变化的和谐与优美,当以今人读起来不感觉“撞挤连”方为妥当(因大多数汉字的中古音今人大都是读不来的)。
目前,诗界很多人以忌讳撞挤连韵“于法无据”而判定其为“妄说”,此举不当。其实所谓的撞挤韵类似于“四声八病”中的“大韵”,是在此基础上的部分摒弃和部分拓展后产生的一个新的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传承与发展并不需要对立,好的东西该揉合进来发展,不好的东西也该逐步摒弃出去。所谓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任何游戏的规则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及逐步完善的过程,如同法律法规的产生和发展一样。但忌还是不忌,不像法律法规那么具有强制性(立新必须废旧),而在于各取所愿,可以传承与发展并进。三平尾之忌最早由哪部文献提出来似乎也是无从考究,但现在却被诗界视为格律诗大忌。窃以为文学艺术的形式永远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越完越好。寛不碍严,兼容并济何尝不是“更好”呢。
至于网络上人们常举的几个古典作品存在“撞挤”韵的例证,均为个例,说不明什么问题。因“八病”说在近体诗发展初就存在不少诟病者,当时是受到很多人反对和摒弃的,并非人人领解和遵守。特别是说啥古典名家“文字驾驭能力强,化撞挤韵为无痕”之类的说辞更是强圆其说。撞就是撞了,挤就是挤了(只当时不以“撞挤”称谓,而是以“八病”之一讲究),不必因为是名家经典而为其强辩。当然有些人家本来就没有撞挤,而是今人按今音韵的误判。因今人与中古人发音相去甚远,不能拿今人发音去衡量中古人发音是否撞挤韵。也有的是不同时期不同规则下的产物,就如同拿近体规则考量古体,自是不可同比。所以说,这些都不能说明古代名家是否忌讳“撞挤连韵”这些诗病。还有的人拿词曲的用韵说事,说其中“通押、赘韵也未觉音律上的不谐”,意即撞挤连韵无妨。殊不知诗词曲的用韵规则各有不同,比如对三声通押、重韵、赘韵等,诗词曲中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任何拿今人发音考量中古人作品音韵、拿平水韵衡量依切唐广集等韵创作的唐宋诗、依词曲之用韵考量近体诗之用韵者,窃以为均属错误之举。
“凑韵”亦称“凄韵”、“挂韵脚”。清末民初刘公坡《学诗百法》云:“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就是为押韵硬凑一个韵脚字,结果韵脚字与全句意思不相符合,弄出笑话。“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使用。刘公坡云“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汉语词汇有的能颠倒,有的不能颠倒,为了押韵,把不能颠倒的词颠倒过来用就会闹笑话。“复韵”亦称“同义之韵”,指的是使用同义字做韵脚。刘公坡云:“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举一例:“凄风苦雨使人忧,心上平添无限愁。待到天晴重见日,高歌一曲庆丰收。”这里边的忧和愁就属于复韵。
(二)关于同韵部古今读音差异较大之韵
在平水韵中,同韵部里很多字的古今读音差异很大。比如十三元中:元(yuan),论(lun),根(gen),在同一韵部。十灰也有如:灰、回(hui)与来(lai)、开(kai),也是同一韵部。在古人(中古音)读起来是和谐的,而在今人读起来则因为韵母差异太大,完全失去了声韵的和谐协调与美感。比如这首小诗:“万里江波无月影,千条街巷锁阶台。同舟共济全民控,合力驰援热血催。”“台,催”同韵部押韵,但古今读音差异太大,很容易误读甚至就根本读不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读(特别是北方人),今音读出来又不押韵。这样就偏离了格律诗韵律规则讲求和谐美的本意。所以,窃以为虽然这样的字属于同一韵部,但还是尽量避开在同一首诗韵脚中使用为妥,毕竟是今人阅读。这也许正是旧韵向新韵过度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之一吧,也所谓“今诗为今人”。
其实这个问题前人也早有看出来的。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在《诗韵序》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议论:“以古韵读古诗,稍有不协,即叶而就之者,以其诗之既成,不能起古人而请易,不得不肖古人之吻以读之,非得已也。使古人至今而在,则其为声也,亦必同于今人之口。”朱光潜(当代美学家、教育家)《诗论》中也曾引用前人的这一观点:“我们现在用韵,仍假定大半部分字的发音还和一千多年前一样,稍知语音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假定是很荒谬的。许多在古代为同韵的字在现在已不同韵了。做诗者不理会这个简单的道理,仍旧盲目地(或者说聋耳地)把‘温’‘存’‘门’‘吞’诸音和‘元’‘烦’‘言’‘番’诸音押韵;‘才’‘来’‘台’‘垓’诸音和‘灰’‘魁’‘能’‘玫’诸音押韵,读起来毫不顺口,与不押韵无异。这种做法实在是失去了用韵的原意。”
(三)关于“借韵”、“邻韵”与“通韵”
“借韵”就是使用“邻韵”,古体诗常有借韵现象。近体诗也偶有借韵者,指五、七言近体诗首句的韵脚与其它韵脚不在同一韵部,而是借至尾音相近的可以通押的旁韵(即邻韵)。借韵一般指首句入韵而言,有所谓“孤雁出群”之说。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其所著《四溟诗话》中言:“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但体例中也有末句借韵者,常被谓之“孤雁入群”。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清 汪师韩(号上湖)撰《学诗纂闻》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其“出、入”之说与上述谢榛之说相悖,莫衷一是,抑或为传之讹误,后人权且“以古为尊”吧。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对“借韵”原注:“如押‘七之’韵,可借‘八微’或‘十二齐’韵是也。”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郭绍虞校释:“此当指宋时《广韵》或《集韵》韵目通用之例。”清代文史学家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借韵》曰:“五、七言近体第一句借用旁韵,谓之借韵。宋人借韵尤多。”
“邻韵”大多数人认为是指相邻韵部的韵。其实不然,所谓邻韵当是指读音比较相近的,偶尔可以互相通用的韵。如前所述,这里的“韵”在新韵来讲就是指韵母,读音相近的韵母,在旧韵而言就是指相近的尾音。王力先生在其《汉语诗律学》中把相近的韵分为八类:1东冬;2支微齐;3鱼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删先;6萧肴豪;7庚青蒸;8覃盐咸。这里每一组中,今人读起来差异太大的韵字也当回避之,像第二组的“支”与“微齐”,第“灰”与“佳”很难感觉是相近之韵,还当尽量避免使用为妥。还是那句话:当以今人读起来声韵变化的和谐与优美为准。
无论新旧韵,韵部相邻者不见得韵也相邻,韵相邻者不一定韵部也相邻,有些甚至差异很大,当然其中也有不同时期韵书韵部划分和归并的因素。如宋末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降”:集韵为四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章”:集韵为十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香”:集韵为十阳韵)
诗中首句用四江韵(平水韵三江),其余用十阳韵(平水韵七阳),属于韵部不相邻而韵相邻者。
对于近体诗借邻韵,北宋蔡居厚(字宽夫)著《蔡宽夫诗话》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侧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声,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押韵,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由于所谓借邻韵都属于格律诗正格之外的偏格,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出格之韵。又因关于“邻韵”的界定始终未见统一,借韵需要作者自身来判断所借之韵是否与原韵相邻相近,而且还要区别对待新旧韵、新旧读音。如《诗韵新编》有云:“痕[hén]、庚[gēng]二韵,历来绝大多数是泾渭分明互不相通的。但宋代名家诗词中实行通押的已有前例,今人更少拘捡,故通押与否悉由作者自便。”“邻韵”之说古今有别、界定不一,“借韵”之分歧和争议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能不借韵的还是尽量避免借韵为是。正所谓“近代名家以此为戒,此后生之胜于前贤者”。(钱大昕语)
“通韵”一词使用比较广泛,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使用场合有各自不同的涵义。一种就是指邻韵相通。如上所述,是借邻韵或近韵的字押韵,称“通韵”或“邻韵通押”,也有文献中称“同韵”。另一种是较早期用来指全篇押一个韵,不分单双句末字都押一个韵(所谓柏梁体),其诗亦称“通韵诗”。此概念也见于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部分格律诗,偶句韵脚借韵通押,人们亦有“通韵”。
(四)关于分韵与和韵
“分韵”与“和韵”的概念,较早在宋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有见,但未作详解。二者在近体诗中是较常见的两个概念。“分韵”指分韵作诗,是几个人预先商量固定一个韵字范围:一句话、一句诗或一联(也可以是一个韵部,此时就等同于依韵和诗了)。然后依次选其中的字,众人分得哪些韵字,就用哪些韵字为韵脚作诗。其它的诗体形式等可限可不限,随众人议定。“和韵”,广意的讲,步韵、次韵(韵脚韵字及使用韵字的顺序都与原玉相同),用韵(韵脚韵字与原玉相同,但使用顺序不同),依韵(韵脚与原玉同韵部,但使用的韵字不全相同)这些都属于和韵,是区别于只和诗不和韵而言的。一般来说都是广义而言,只是史上“和韵”有个狭义的说法,指只用原作韵部的韵而避开原作韵字谓之和韵(韵脚与原玉同韵部,但使用的韵字全不同)。清吴乔的《答万季埜诗问》说的很清楚:“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即和诗不和韵);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即狭义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步韵”和“次韵”诗从概念上看是一回事,在押韵上都是按照前人或前诗之韵(字、序),但前人作品题目中的称谓有时不同。“次韵”多指“再一次使用前韵”,可以命名和别人之诗,也可以和自己之诗(和自己的诗的原韵谓叠韵、再叠、三叠等)。而“步韵”多为追随别人之韵。另据相关研究显示,次韵诗主要出现在唐朝,步韵诗之称谓出现在宋代。所以是“步”还是“次”,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只是现在人们不作那么细的讲究罢了。其实对步(次)韵之法,历来颇多诟病,《答万季埜诗问》有言:“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深斥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言:“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窃深以为然。
以上为笔者管窥之见,欢迎方家们批评指正。
        
2020.3.9晚(本人原创)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10-30 20:4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十分深入,聂先生是专门研究诗词理论还是业余爱好?

点评

谢谢先生关注,业余爱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1 2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92
贡献
13506
金钱
1600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0-30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李秀成:举杯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这都连韵了,音韵不谐耶?

点评

见仁见智,并不否认古典诗句中的这种现象,就像三平尾一样。但窃以为读起来确实感觉少了变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1 2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0-30 2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10-30 21:25 编辑

关于“撞、挤、连”韵
-----沈约四声八病或者空海“文镜秘府论”的二十八种病,只有对“挤韵”有明确说法(大韵),其余撞韵和连韵似乎都是后人的推论。现在看来,避“挤韵”有一定的意义,避撞韵和连韵没有必要。特别是撞韵,许多好诗甚至有意撞韵,音调并不难听。

点评

完善完美的表达应当是对情感而言。诗是以一维的语言传递四维的信息,缘于且服务于情志。  发表于 2020-11-1 02:14
见仁见智吧,关于四声八病有些被现在的格律规则所涵盖,有些被后来的诗家们摒弃。窃以为无论声韵还是表达,还是越完善完美越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0-31 2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10-30 20:40
研究十分深入,聂先生是专门研究诗词理论还是业余爱好?

谢谢先生关注,业余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0: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20-10-30 21:11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李秀成:举杯对客且挥毫,逐鹿中原亦自豪。
这都 ...

见仁见智,并不否认古典诗句中的这种现象,就像三平尾一样。但窃以为读起来确实感觉少了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0: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0-30 21:24
关于“撞、挤、连”韵
-----沈约四声八病或者空海“文镜秘府论”的二十八种病,只有对“挤韵”有明确说法( ...

见仁见智吧,关于四声八病有些被现在的格律规则所涵盖,有些被后来的诗家们摒弃。窃以为无论声韵还是表达,还是越完善完美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93
贡献
3159
金钱
6227
发表于 2020-11-1 02: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侃石 于 2020-11-1 02:25 编辑

完善完美的表达应当是对情感而言。诗是以一维的语言传递四维的信息,缘于且服务于情志。

点评

好的作品不只是内涵的完美,当求内涵与形式的双重完美!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09:38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侃石 发表于 2020-11-1 02:24
完善完美的表达应当是对情感而言。诗是以一维的语言传递四维的信息,缘于且服务于情志。 ...

好的作品不只是内涵的完美,当求内涵与形式的双重完美!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93
贡献
3159
金钱
6227
发表于 2020-11-1 1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完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双重”。离开内容谈形式,这形式是第二性。

点评

所谓形式完美是指合格合律,从格律诗的形式上看包括细节的忌讳处理都很完美。但其寓意表达上不一定完美,也许语句不通,也许词不达意,或漫无主题等。所谓寓意完美是指作品构思合理表达流畅,但就是不合格率,也就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 14:18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4: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侃石 发表于 2020-11-1 13:08
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形式是有内容的形式。完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双重”。离开内容谈形式,这形式 ...

所谓形式完美是指合格合律,从格律诗的形式上看包括细节的忌讳处理都很完美。但其寓意表达上不一定完美,也许语句不通,也许词不达意,或漫无主题等。所谓寓意完美是指作品构思合理表达流畅,但就是不合格率,也就是不合格律诗的形式。这样两种的作品都不能算完美的作品,所以说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双重完美的提法没错!谢谢关注哦

点评

既然提到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请问:朱先生的观点你同意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02: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0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挤韵撞韵,八病之大韵也。诗犯挤韵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避无道理。若用新韵,将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沈约诗都作法自斃,当时人及后人多不理事他

点评

这些问题对诵读的声韵美感还是确实有影响的,当今诗界成熟的好的作品还是会注意避免这些细节问题的。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08: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08: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韵病属修辞范畴,与格律并无关系。

点评

与韵有关即涉及格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0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11-3 08:47
挤韵撞韵,八病之大韵也。诗犯挤韵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避无道理。若用新韵,将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沈约诗 ...

这些问题对诵读的声韵美感还是确实有影响的,当今诗界成熟的好的作品还是会注意避免这些细节问题的。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08: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11-3 09:00 编辑

第五,大韵。(或名触绝病。)

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诗曰:“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思君一叹息,啼泪应言垂。”又曰:“游鱼牵细藻,鸣禽瞬好音,谁知迟暮节,悲吟伤寸心。”
八病是沦永明体,二十八病则是引来论近体,上九字中,必有仄声,则第五字必仄,若与韵同韵不同声,即撞韵也。宜避但不为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08: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11-3 08:49
大韵病属修辞范畴,与格律并无关系。

与韵有关即涉及格律

点评

格侓, 1.平仄,不合正格之平仄谓之出律,包括,失对(平头),失粘,上尾(变体除外) 2.韵,正格为一韵到底,不押或通押谓之落韵(格诗除外) 3.其它如对仗有无及变化,峰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皆修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1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11: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3 08:57
与韵有关即涉及格律

格侓,
1.平仄,不合正格之平仄谓之出律,包括,失对(平头),失粘,上尾(变体除外)
2.韵,正格为一韵到底,不押或通押谓之落韵(格诗除外)
3.其它如对仗有无及变化,峰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正纽皆修辞,与格律无关

点评

广义的格律就是指诗词所依照的格式规则,是涵盖音律平仄押韵对仗等相关因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11: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1: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聂笑民 于 2020-11-3 12:02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11-3 11:31
格侓,
1.平仄,不合正格之平仄谓之出律,包括,失对(平头),失粘,上尾(变体除外)
2.韵,正格为一韵 ...

广义的格律就是指诗词所依照的格式规则,是涵盖音律平仄押韵对仗等相关因素的。是否把某些内容当做规则或硬性要求那是随诗词历史发展有所变化的,是另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12: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挤韵撞韵该忌吗--唐七律含犹字尤韵诗析2019.08.16
雨梦不支持挤韵撞韵说,何哉?自古有大韵之病,前人全不在意。特选唐人七律中含犹字尤韵诗,(摘自搜韵)共计39首,有一首犹字入韵未犯病外,其它犹均非韵脚,故38首诗全挤韵也,其中3首还兼犯撞韵病。数量达97.4%。故挤韵撞韵说可以休矣。
犹字挤韵标作【犹】
仄声字撞韵,挤韵在字后加0以示
平声字挤韵间作标识。
。。。。。。。
未犯撞韵兼挤韵诗例一首
无题(唐·李商隐)     
万里风波一叶舟,忆归初罢更夷犹。
碧江地没元相引,黄鹤沙边亦少留。
益德冤魂终报主,阿童高义镇横秋。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
撞韵兼挤韵诗例三首:
1
认春戏呈冯少尹李郎中陈主簿(唐·白居易)
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面水东头。
柳0初变后0条【犹】重,花未开时枝已稠。
闇助醉欢寻绿酒0,潜添睡兴著红楼。
知君未别阳和意,直待春深始拟游。
2
荅东阳于令寒碧图诗(唐·刘禹锡)
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谭洞疑仙境,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0,【犹】能三伏凛生秋。
3
即日(唐·李商隐)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
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
山色正来衔小苑,春阴只欲傍高楼。
金鞍忽散银壶漏0,更醉谁家白玉钩。
。。。
挤韵诗例三十六首:
1
晚秋 其一(唐·佚名)
戎庭缧绁向穷秋,寒暑更迁岁欲周。
斑斑泪下皆成血,片片云来尽带愁。
朝朝心逐东溪水,夜夜魂随西月流。
数度恓惶【犹】未了,一生荣乐可能休。
2
负吟二首其一(唐·白居易)
眼下有0衣兼有0食,心中无喜亦无忧。
正如身后0有0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
静念道经深闭目,闲迎禅客小低头。
【犹】残少许云泉兴,一岁龙门数度游。
3
思往喜今(唐·白居易)
忆除司马向江州,及此凡经十五秋。
虽在簪裾从俗累,半寻山水是闲游。
谪居终带乡关思,领郡【犹】分邦国忧。
争似如今作宾客,都无一念到心头。
4
病眼花(唐·白居易)
头风目眩乘衰老,祗有0增加岂有0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0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5
赠晦叔忆梦得(唐·白居易)
自别崔公四五秋,因何临老转风流。
归来不说秦中事,歇定唯谋洛下游。
酒0面浮花应是喜,歌眉敛黛不关愁。
得君更有0无厌意,【犹】恨尊前欠老刘。
6
同诸客题于家公主旧宅(唐·白居易)     
平阳旧0宅少人游,应是游人到即愁。
布谷鸟啼桃李院,络丝虫怨凤皇楼。
台倾滑石【犹】残砌,帘断珍珠不满钩。
闻道至今萧史在,髭须雪白向明州。
7
同梦得和思黯见赠来诗中先叙三人同宴之欢次有叹鬓发渐衰嫌孙子催老之意因酬妍唱兼吟鄙怀(唐·白居易)     
醉伴腾腾白与刘,何朝何夕不同游。
【留】连灯下明【犹】饮,断送尊前倒即休。
催老莫嫌孙稚长,加年须喜鬓毛秋。
教他伯道争存活,无子无孙亦白头。
8
汉阳献李相公(唐·刘长卿)
退身高卧楚城幽,独掩闲门汉水头。
春草雨中行径没,暮山江上捲帘愁。
几人【犹】忆孙弘阁,百口0同乘范蠡舟。
早晚却还丞相印,十年空被白云留。
9
酬乐天见寄(唐·刘禹锡)     
元君后0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
华屋坐来能几日,夜台归去便千秋。
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
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箫鼓入松楸。
10
咏僧道二门论难(唐·刘隐辞)     
为僧为道两悠悠,若个能分圣主忧。
各斗0轮蹄朝紫殿,竞称卿监满皇州。
相嘲相咏何时了,争利争名早晚休。
閒想边庭荷戈将,功成【犹】自不封侯。
11
途中见杏花(唐·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0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2
关西驿亭即事(唐·吴融)
晚霞零落雨初收,关上危阑独怅留。
千里好春聊极目,五陵无事莫回头。
山【犹】带雪霏霏恨,柳0未禁寒冉冉愁。
直是无情也肠断,鸟归帆没水空流。
13
仲秋夜郡内西亭对月(唐·张登)
天高月满影悠悠,一夜炎荒并觉秋。
气与露清凝众草,色如霜白怯轻裘。
高临华宇还知隙,静映长江不共流。
囗直西倾河汉曙,遗风【犹】想武昌楼。
14
寒食内宴二首 其一(唐·张籍)     
朝光瑞气满宫楼,綵纛鱼龙四面稠。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毬。
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行由。
15
海城秋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唐·李中)     
槐柳0蝉声起渡头,海城孤客思悠悠。
青云展志知何日,皓月牵吟又入秋。
鉴里渐生潘岳鬓,风前【犹】著卜商裘。
鸣琴良宰挥毫士,应笑蹉跎身未酬。
16
海城秋夕寄怀舍弟(唐·李中)     
鸟栖庭树夜悠悠,枕上谁知泪暗流。
千里梦魂迷旧0业,一城砧杵捣残秋。
窗闲寂寂灯【犹】在,帘外萧萧雨未休。
早晚莱衣同著去,免悲流落在边州。
17
听王氏话归州昭君庙(唐·李远)     
献之闲坐说归州,曾到昭君庙里游。
自古行人多怨恨,至今乡土尽风流。
泉如珠泪侵阶滴,花似红妆满岸愁。
河畔【犹】残翠眉样,有0时新月傍帘钩。
18
却到浙西(唐·李绅)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19
晚泊松江驿(唐·李郢)     
片帆孤客晚夷【犹】,红蓼花前水驿秋。
岁月方惊离别尽,烟波仍驻古今愁。
云阴故国山川暮,潮落空江网罟收。
还有0吴娃旧0歌曲,棹声遥散采菱舟。
20
退宫妓(唐末宋初·廖融)
神仙风格本难俦,曾从前皇翠辇游。
红踯躅繁金殿暖,碧芙蓉笑水宫秋。
宝筝钿剥阴尘覆,锦帐香消画烛幽。
一旦色衰归故里,月明【犹】梦按梁州。
21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唐·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0诗轻万户侯。
22
献钱塘县罗著作判官(唐·杜荀鹤)
还乡夫子遇贤侯,抚字情知不自由。
莫把一名专懊恼,放教双眼绝冤雠。
猩袍懒著辞公宴,鹤氅闲披访道流。
【犹】有0九0华知己在,羡君高卧早回头。
23
上江州陈员外(唐·罗隐)
寒江九0派转城楼,东下钟陵第一州。
人自中台方贵盛,地从西晋即风流。
旧0班久0望鹓晴翥,馀力【犹】闻虎夜浮。应恨属官无健令,异时佳节阻闲游。
24
筹笔驿(唐·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25
渭阳楼闲望(唐·郑谷)
千重二华见皇州,望尽凝岚即此楼。
细雨不藏秦树色,夕阳空照渭河流。
后0车宁见前车覆,今日难忘昨日忧。
扰扰尘中【犹】未已,可能疏傅独能休。
26
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 其一(唐·鱼玄机)     
仙籍人间不久0【留】,片时已过十经秋。
鸳鸯帐下香【犹】暖,鹦鹉笼中语未休。
朝露缀花如脸恨,晚风敧柳0似眉愁。
彩云一去无消息,潘岳多情欲白头。
27
惜别(唐·姚合)     
酒0阑歌罢更迟留,携手0思量凭翠楼。
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光阴不觉朝昏过,岐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28
题田将军宅(唐·姚合)     
焚香书院最风流,莎草缘墙绿藓秋。
近砌别穿浇药井,临街新起看山楼。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好是暗移城里宅,清凉浑得似江头。
29
送崔使君赴寿州(唐·皇甫冉)
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兵位已酬。
草色青青宜建隼,蝉声处处杂鸣驺。
千里相思如可见,淮南木落早惊秋。
30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31
游江南水陆院(唐·韩偓)
早于喧杂是深雠,【犹】恐行藏坠俗流。
高寺懒为携酒0去,名山长恨送人游。
关河见月空垂泪,风雨看花欲白头。
除却祖师心法外,浮生何处不堪愁。
32
闺情(唐·韩偓)
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0【犹】酣懒卸头。
但觉夜深花有0露,不知人静月当楼。
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0香焦亦任偷。
敲折玉钗歌转咽,一声声作两眉愁。
33
题韦筹博士草堂(唐·薛逢)
玄晏先生已白头,不随鹓鹭狎群鸥。
元卿谢免开三径,平仲朝归卧一裘。
醉后0独知殷甲子,病来【犹】作晋春秋。
沧浪未濯尘缨在,野水无情处处流。
34
侍郎见贻佳什愈见高怀因次来章辄歌盛美
其二(唐末宋初·李昉)
一簇林亭景象幽,葛巾芒屦恣优游。
未饶荣启歌三乐,不学张衡咏四愁。
二品位高【犹】是忝,九0天恩重若为酬。
儒生所得谁如我,岂复咨嗟雪满头。
35
贬官泰州出城作(唐末宋初·徐铉)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
惟有0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

点评

孤平三平尾之类该忌吗?古典作品中一样有很多,宽不限严,再说名家名篇并非都是近体诗,很多是古体及近体成熟前的作品。窃以为无论哪种诗体哪种规则,作为文学作品当追求尽量完美为是!见仁见智吧!谢谢老师关注交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1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12:5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11-3 12:07
挤韵撞韵该忌吗--唐七律含犹字尤韵诗析2019.08.16
雨梦不支持挤韵撞韵说,何哉?自古有大韵之病,前人全不 ...

孤平三平尾之类该忌吗?古典作品中一样有很多,宽不限严,再说名家名篇并非都是近体诗,很多是古体及近体成熟前的作品。窃以为无论哪种诗体哪种规则,作为文学作品当追求尽量完美为是!见仁见智吧!谢谢老师关注交流

点评

唐人不忌,三大忌是王力说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3 13: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3 13: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3 12:51
孤平三平尾之类该忌吗?古典作品中一样有很多,宽不限严,再说名家名篇并非都是近体诗,很多是古体及近体 ...

唐人不忌,三大忌是王力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793
贡献
3159
金钱
6227
发表于 2020-11-4 0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1 14:18
所谓形式完美是指合格合律,从格律诗的形式上看包括细节的忌讳处理都很完美。但其寓意表达上不一定完美, ...

既然提到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请问:朱先生的观点你同意吗?

点评

引用他的观点是作为正面论据,自然是同意的了。谢谢老师关注拙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07:41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0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侃石 发表于 2020-11-4 02:04
既然提到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请问:朱先生的观点你同意吗?

引用他的观点是作为正面论据,自然是同意的了。谢谢老师关注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4 10: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仄尾约占该句式的12%
三平尾约占该句式的0.5%
孤平句约占该句式的0.2%

而挤韵占律诗的90%左右

两者有可比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4 10: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闺情(唐·韩偓)
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0【犹】酣懒卸头。
但觉夜深花有0露,不知人静月当楼。
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0香焦亦任偷。
敲折玉钗歌转咽,一声声作两眉愁。

挤韵一首诗多达四处,而唐人孤平句是15人一辈子才写一句.
从唐至今,诗人均不把挤韵当回事.几达无诗不挤,无人诗不挤了.

点评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古人作品也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期间规则和讲究也是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和变化的。“......其中部分内容已经被逐步摒弃。但与之相关的后人关于格律诗声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2: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2: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11-4 10:12
闺情(唐·韩偓)
轻风滴砾动帘钩,宿酒0【犹】酣懒卸头。
但觉夜深花有0露,不知人静月当楼。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古人作品也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期间规则和讲究也是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和变化的。“......其中部分内容已经被逐步摒弃。但与之相关的后人关于格律诗声韵方面的“撞、挤、连”韵之提法(具体何人何时提出来无从考究)和讲究还是被当今众诗家们认可、注重并延用的。因为“撞、挤、连”韵这几个问题确实影响到了诗的声韵的和谐与美感。”这个是我文中观点。再请注意是“被当今众诗家们认可、注重并延用的”,是说当今不是说古人,是说众多不是说所有和全部的。谢谢老师关注

点评

说当今,那新韵诗要避难度就更大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5:53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说未免无端。正本清源,就是要恢复本来面目,而不是被人们层层加码的繁琐哲学。近体诗的本来面目就是唐诗。所以,唐诗是最典型的例子。王力的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3: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4 13: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4 12:50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古人作品也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期间规则 ...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说未免武断。正本清源,就是要恢复本来面目,而不是被人们层层加码的繁琐哲学。近体诗的本来面目就是唐诗。所以,唐诗是最典型的例子。王力的诗词格律也是在总结唐诗特别是唐代名家的诗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规律。前面说了,关于韵,无论是沈约的八病,还是后人推论的撞韵挤韵连韵,皆“知之可也,不须为忌”。

点评

支持针先生所论。  发表于 2020-11-4 16:11
那你的理沦建立在空中楼阁了。你可以要求自已的诗作如此,而作为推广则寸步难行。不然请以大作100七律示例,看多少不挤不撞。 雨梦为诗,自认甚严。如七律有拗必救,{包括一三五处},避四平头,避摞眼,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6:08
见仁见智,文中说了只是“提法”和“讲究“,不是规则和原则,愿意讲究和避讳的讲究避讳,不愿意的可以不论。个人观点是无论任何作品包括细节上都是越完美完善越好。谢谢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3: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10

帖子

83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0
贡献
187
金钱
3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1-4 13:25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说未免武断。正本清源,就是要恢复 ...

见仁见智,文中说了只是“提法”和“讲究“,不是规则和原则,愿意讲究和避讳的讲究避讳,不愿意的可以不论。个人观点是无论任何作品包括细节上都是越完美完善越好。谢谢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4 15: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聂笑民 发表于 2020-11-4 12:50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古人作品也是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的,期间规则 ...

说当今,那新韵诗要避难度就更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4 16: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11-4 13:25
反复列举和讨论古人作品似乎说不明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样说未免武断。正本清源,就是要恢复 ...

那你的理沦建立在空中楼阁了。你可以要求自已的诗作如此,而作为推广则寸步难行。不然请以大作100首七律示例,看多少不挤不撞。
雨梦为诗,自认甚严。如七律有拗必救,{包括一三五处},避四平头,避摞眼,避鹤膝(力避相邻单句脚同声,力求四声俱递},避非修辞性重字,韵避连韵,提倡格诗,变体。不支持大韵,小韵,傍纽,正纽。

点评

谢谢老师的关注,行文只表达一种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见仁见智,作为细节问题窃以为处理的越完美越好,并非规则非遵守不可,姜太公钓鱼吧。另外完美只是一个追求目标,不是说文作者自己就能做到十分和完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16: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