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敌特邀顾问
精华10
注册时间2014-7-4
威望254
金钱2344
贡献1371
栏目顾问
诗无敌特邀顾问
 
威望- 254 点
贡献- 1371 次
金钱- 2344 枚
|
发表于 2015-4-26 11: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格那丁 于 2015-4-26 11:53 编辑
提有树亦无树,明镜是台也非台。
勤拂终至无一物,身处尘埃无尘埃。
这是老庄的境界,还不到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还在“有无、是非”中打转转,而到达禅境后是不能有这些概念的(分别心)。前次说10指含香也有这个问题,就是纠缠概念,老是肯定-否定、否定-肯定,自以为很超脱,其实是迷误。
现在来看看我们是怎么认识一个事物的。佛教有“离四句”之说: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据说这四句包含了宇宙万有,若能离四句,这一念心就能湛然寂静,一尘不染,契入涅盘寂灭的法乐。
“这是什么?”师父举起念珠问。“念珠,”徒弟答道。徒弟当头挨了一棒。回去想想,这个回答肯定错了,要不怎么会挨打呢?第二次还是问“这是什么”,徒弟答道:“不是念珠。”再挨一棒。回去想想,说是念珠错了,说不是念珠也错了,那么——第三次说“既是念珠又不是念珠”吧。当然,又挨了一棒。第四次倒过来,说“既不是念珠又是念珠”,照样挨了一棒。那么应该怎么回答呢?徒弟冥思苦想,百思不解:四次都答错了,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有正确答案吗?)
第一次回答“念珠”之所以错,是因为这是常见,大家都知道,都这么说。“念珠”是人们对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串珠的称谓,这种认识属于最低层次认识,是从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无须参悟也知道。第二次回答“不是念珠”叫断见,故意反过来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在普通人身上最容易看到,别人说某个东西好,我就说它不好,别人说某个东西黑,我就说它白,似乎这一来就显得我比他高明了。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好也罢不好也罢,黑也罢白也罢,都处于同一个层次,是没有超越的表现——而超越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么简单的,要是这么简单,学习成长就太容易了,什么事我们都对着干,不就显得比别人高明了吗?这显然很荒唐。第三次回答要好一些,“既是念珠又不是念珠”,已经超越了二值逻辑进入到多值逻辑。第四次回答可以并入第三次回答,是对第三次回答的一种穷尽,属于同一个层次,无须单独列出来。
世界上的事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非是非此即彼、不黑即白的,而在彼此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黑白之间就有红橙黄绿等颜色。线性是一种特例,非线性才是常规,这是一种认识境界,也是一种思维模式。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部《老子》其实就在教育我们如何建立这种相生相待的思维模式:一种非线性的认识论。不过,由于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关于它的数学模型,要理解它有些困难,很多人便以为这是故弄玄虚。可别小看这个问题,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很高的悟性。不信试试,如果你一边读我这篇文章一边在心里反对,这说明你的境界就没到,你还在最低层次上“对着干”呢。人天生有一种简化的倾向,什么都想简化为二值:彼此、是非、黑白、好坏、善恶、美丑、高下、内外等等,这有一种节省能量、简化信息处理的机制存在。事实上,对于师父的那个提问,正确的做法是不回答,抢过他手中的棒子敲打他一下,然后扭头就走。师父为什么应该挨打呢?因为他也错了,他本不该问也不能问的,一问就错。禅宗公案多有这个特点,答非所问或表现怪异,实在是因为这个问题既不能问也不能答。禅是超语言的和超思辨的,连悟也不行,一悟就不是禅。
——格那丁《识境三相:三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