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诗梦首席版主
精华808
注册时间2020-4-9
威望6506
金钱45764
贡献35499
首席版主
一壶诗梦首席版主
- 威望
- 6506 点
- 贡献
- 35499 次
- 金钱
- 45764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4-3-8 14: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律诗折腰体?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折腰体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
绝句只有四句,所谓“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同理,八句的律诗,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处理。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折腰体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折腰体作为诗体名称,最早出现在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中。该书选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题明“折腰体”。诗如下:“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何谓折腰体,唐人没有解释,也许有过解释,可惜失传了,宋人的解释很简单。惠洪《天厨禁脔 》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前诗韦应物作,虽中失粘而意不断也。”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所谓“中失粘”者,指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断”者,则指两句之间紧密,意脉不断。
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