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55
金钱115772
贡献10253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55 点
贡献- 102533 次
金钱- 115772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1-11 09:02 点击:518 评论:3
七绝 以诗代序
刻苦钻研无久亏,一时痛快九分悲。寸光鼠目难成事,远瞩高瞻有大为。
写诗的原理
二百〇四、怎样从理论学习体会修养
要说的理论学习,不是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指唯物主义理论学习,尤其是对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导实践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乎怎么唯物的理论学习。就从社会主义制度说起。
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社会主义性质存在而存在的对社会主义性质的保证和保障,不过是一套政治制度和这样的工具而已,比如,政权、政府、法律,以及各种可供运作运转的国家机器和上层建筑。
但是,制度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或者说,制度的真正实质是什么?答:绝不是自身。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不能割裂于赖以存在的存在之外。
制度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也就注定有其与之浑然一体的所在,岂能割裂整体而单说制度?制度就像个框架,必然因为有这样的作用才这么称之,如没有了可称之的价值,称“框架”还有何意义?
又比如,说:“这是我的衣服”,是因为这件衣服与“我”有浑然一体的联系,终究是因为随时可以穿在“我”的身上,才是“我的衣服”。如果把这件衣服送人了,还是名副其实“我的衣服”否?
若还要强词夺理,也只能实事求是说:“曾经是我的衣服”,绝不可再说:“就是我的衣服”,否则是不是满大街人家穿的,满商店摆的,随便一件衣服都可说成“就是我的衣服”?
岂有这么荒唐之理?这说明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的,绝不可割裂于所赖以存在的整体,也不可静止的以为客观存在不会变化,或把怎么变化就当做视而不见。
正是这个道理,不管把制度从定义看成“保证和保障”,还是从本质看成“工具”,如果抛开应有的赖以存在之存在的实质,就成了抽象的概念,仿佛怎么解释都有理由,所以要透过这些现象,剥开来看具体的实质,才能真正看到真正的本质。
制度的实质永远是其赖以存在的真实性质,是真实性质决定了是什么就是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就是其永远不可脱离的社会主义性质。有这个性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没了这个性质,便是概念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谓“名存实亡”,或“美其名曰”。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就是其生产关系。在其生产关系中,对社会主义性质最根本的体现,是人的地位和分 配 方式,而所有制形式仅仅作为性质的一部分,是对具体生产关系中人的地位和分配 方式的有机联系、基础保证和存在环境,正是因为这,才由此需要建立相应制度,并遵循社会主义性质应有的样子,对人的地位和分 配 方式加以保证和保障。
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常联系。不过,任何正常的联系都不会毫无意义地抽象存在于理论中,都要经得起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比如,事实中出现了结构矛盾怎么办?
结构矛盾是同一个有机体内不和谐矛盾。比如,当人的地位不能反映人民当家做主,干部广泛脱离群众,官场商场钱权交易,暗箱操作,贪污腐败盛行,分配 方式也充满了投机侥幸,不劳而获,少劳多得,坐吃机遇,造成暴富与劳动像对立一样形成了完全扭曲的联系,这种情形还能代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否?又该怎么看此时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的地位和分配 方式,是最关乎人的积极性的地方,既是缔造和发展生产力的直接力量,也是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根本精神动力,更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制度优越性的唯一基础。
其中,分配 方式既是人的地位得以体现出来的物质基础,也是体现人的地位的精神实质。社会没有分配 方式是不可能的,分配合理不合理就反映着人的地位的全貌。人的地位代表了人的价值和生存生活的全部意义,是尊严和人格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知,什么是制度优越性?实际是在人的地位得以保证以后,因人的积极性存在而存在,因有优越于其它制度下人的积极性,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社会性质,是普遍社会积极性和国家积极性的代名词,于是才能体现于这种制度下的社会优势。
不要以为制度会自动生成优势,这是孤立静止割裂的眼光。制度通过保障社会,让社会人群普遍以个人积极性,共同表现出了对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推动力,是这才看出了这种制度的保障优势,没有实际保障,哪来优势可言?
这是从概念上说,在事实上这样的保障和保障下的人的积极性,同样不能抽象于制度理论,不能以毫无意义的制度概念存在,必须接受真实客观的现实检验。
那么,客观是怎么检验的呢?普遍信仰迷失,精神堕落。灵魂空虚,道德滑坡,以金钱为寄托,各种思潮泛滥,处处可见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享乐主义,市侩媚俗的实用主义,人与人间互不信任如一盘散沙,等等,这些说明了什么?
还是应该讲,正是少数人利用他们那套把主观主义、小聪明和别有用心当唯物主义的理论、理论思维和所谓“智慧”,故意抛开社会主义性质,通过扭曲、蛊惑、裹挟、幻想等主观意识来解释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无异于掏空了社会主义性质,才让社会主义制度下出现了不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各种结构矛盾。
又如,有些人竟把中美之间的摩擦说成“结构矛盾”,该怎么看?还不是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因为对制度胡乱解释,最终模糊了制度性质,即社会性质,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无法调和的制度矛盾,生生变成了他们幼稚以为的“地球村”基础上,或主观结构出来的经济框架内的一家中的矛盾?
其结果,把客观上本不是一个有机体的东西,变成了主观上可怎么说,就怎么是的所谓“有机体”,于是这种论调就自然而然催生了一股,对外表现出急切的迎合、妥协、忍让,绥靖,幻想等,为谋求更大急功近利发展而“充大头”的思潮,反而把国内反对者称为民族主义,直至损失的还是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尊严。
试问,这种结果在国内对谁有利?不要说这对老百姓致富有利,恐怕还没有这么直接,中间注定隔着一层八竿子厚的剥削,没有这层剥削能否来到人民群众手里?那么对谁直接有利呢?是少数人的各个利益集团。
这就清楚了,不管面对什么情况,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搞成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作用的东西,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性质永远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也绝不允许掏空的内涵。
这是因为,纵然制度作为保障可以当成摆设,如同把偶像的衣服挂起来瞻仰一样,尚可看似脱离性质也能象征因什么性质而存在,但原来象征下面固有性质是最客观的东西,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哪怕被直接掏空,或被一个现象掩盖另一个现象来偷换概念,原来是什么依然是什么,现在变成了什么就是现在的什么。
换言之,曾经、现在、将来,哪怕衣服和号码不变,只要某时某刻属于了哪个运动员,某时某刻就代表哪个运动员,哪怕衣服和号码再具有抽象内涵,也要剥开假象,看象征掩盖下的真正实质。
象征与实质一致,象征就是合理的,不一致,要么是象征被扭曲,要么是实质被偷换,要么是不再具有象征意义,要么是冒用象征意义而掏空了实质,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所告诉人们的最起码智慧,来不得用主观怎么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