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精华14
注册时间2021-3-6
威望6255
金钱115772
贡献102533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威望- 6255 点
贡献- 102533 次
金钱- 115772 枚
 
|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11-19 12:10 点击:590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要想成为明白人,心无理论怎成真。要谙曲直先谙道,告别糊涂不犯神。
写诗的原理
二百十一、怎样从理论和生活体会修养
这个题目不是什么人都以为然,恐怕认为理论和生活没有关系,甚至认为与工作都没有太大关系,才是通常的看法,唯觉得为了考试,上学时不得不接触一下理论,而且很反感,这才是真实的认识。
人的生活总不能没有观念,这是无法否认的,不然价值观从何而来?没有价值观,又怎么做出选择,怎么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敢做?如果什么都稀里糊涂,除了人的外形,还是人否?
实际是,人的观念如果仅仅来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日常喜好,或来自一般的环境熏染,是极其可悲的,因为很容易堕入“人形动物”之流,而且还无从自拔,要知道这在当今是不缺证明的。
若把人性理解成与涵养有关,就不难明白,人的观念必须来自于有一定规范、规划、目的,有准确倾向和选择的培养和养成,这时离了一定系统的道理和理论,不仅观念是随意而不可靠的,要想形成稳定健康的价值观也是无从谈起的。
正是这样,生活必须有理论指导,必须用理论明白什么是生活,必须从理论上弄懂一个人该怎么生活、怎么面对生活,又为了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而努力。
生活永远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最客观的需要,且是绝对需要,所以也是最现实的需要。生活涵盖了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就代表了与人有关的一切现实,正是这样,也让任何客观现实无不与人有着密切联系。
“现实”有两层意思,一种指市侩,即把什么都当做绝对需要,是自私自利的,一种是辩证看待现实,懂得与人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是符合人性规律的,什么样的关系是不符合人性规律的,分得清绝对需要和相对需要。
绝对需要,是基本生存生活离不了的最客观、最基础的需要,是常言“当仁不让”的需要,受人格尊严保护,当然,这是指在劳动基础上的人格保护,不指千方百计躲避劳动所要谋取的所谓“绝对需要”和“人格尊严”。
绝对需要一旦被偷换了概念,因为基于的是主观标准而没有客观标准,这种需要就成了总摆脱不了无底洞似的无休止需要,相反真正的绝对需要,是建立在有一定唯物主义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既不可能有无底洞似的念想,也不会有主观主义认识问题常常带有的孤立静止割裂的极端主义意识。
合理的认识总要首先考虑,是不是符合唯物观。不能否认,在绝对需要方面很难用感性和理性来分,因为绝对需要不论从感性考虑,还是从理性考虑,都是以“当仁不让”为合理,哪怕对此仍有妥协之说,却是另一回事,而且一定含有对某种人性缺陷的忍让和迁就。
相对需要,是从广泛客观来考虑的,已经超过了绝对需要范围,属于理性定夺问题。凡理性定夺问题,都与战胜自我有关,是理性战胜感性的结果,这之中就把自私自利和无私奉献明显的分开了。
前面的话题,总的是以人善观来看人性的,换个角度看,人性未尝不是恶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是指无善无恶,“性相近,习相远”,才是真理。
由于人受生存生活这个绝对客观需要所牵扯,为此自私自利算不上真的自私自利,乃不得已而为之,对这方面的利益就应该本着总是当仁不让才合理,而且谁误解了如此之当仁不让,反而是虚伪的,暗藏心路的,相反超过了这个限度,则是不能往这个限度里硬拉的,都要另当别论。
从人类发展至今的情形看,就中国讲,除了自有中国革命以来,尤其在曾经的革命队伍里和毛泽东时代,此外前后还没有哪个时期有大规模,乃至全社会普遍的无私奉献情况,这就决定了人总是“性相近,习相远”的,就一定以超过绝对需要的情形为人性普遍客观存在。
这就是人性恶的事实基础,也是理论基础,哪怕在少数人的蛊惑和推动下,人性恶反而一变相就戴上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桂冠”。
用唯物的观点看,不管少数人怎样虚饰,也无论怎样把社会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引,在普遍人性恶里,只有极少的人能超脱出来,宁以“君子不食嗟来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人格尊严,大多数人还做不到这种人格表现,这是不容否认的。
大多数人能做到什么呢?只能在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各种范围的群体磨合中,寻找自以为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并以此来论是非曲直,像家庭观念一定大于社会观念,社会观念又往往一定大于超越国界的观念,就是这样。
即使在家庭观念中,父母对儿女的观念也一定大于儿女对父母的观念。这也解释了中国文化里之所以普遍有“往下活”的习惯,且根深蒂固。
从好的方面说,这也铸就了千秋万代观,但这样讲,缺了联系社会便是非唯物主义,毕竟千秋万代观紧密联系着无私奉献,而从家庭来看,这其实是说不通的,恰恰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私自利,常常妨碍着社会总体千秋万代观,更与无私奉献相悖。
单单考察一个个家庭,也会发现,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把自己排在了第一位,这在当今一般容不得否认。
比如,总是自己想到了什么后,才能想到别人,自己先有需要,才能想到别人有需要,而且这就是通常的做人标准,故反过来,自己不需要也看不到别人需要,甚至否认或否定别人需要。
乃至,还有太多的人把这当做浪漫来看,大有一股潮流,似乎不把快乐建立在难为他人上就不叫浪漫。比如,好的东西总是自己先尝头口,难的事总是让别人先做做看。
作为人,之所以不能善解人意,严格说,不仅仅是能不能换位思考问题,还是要想想与人性恶有没有关系。在人性恶的情况下,即使懂得换位思考,也是坚持不住的,推而广之,什么好的方面都坚持不住。
这种情况,不仅让夫妻间靠妥协谦让才能维持下去,也让儿女对父母有很强的复制性,如性格、心态、习惯、修养等,这一方面反映出了“守啥人学啥人”极其随意的就好就坏性,一方面反映出了相互间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以个人固有意识为基础的。
这解释了,过去为什么会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常常遭到反对,不过是人们出于好的愿望,意在用相对唯物论和一些好的坏的例子来反驳,包括从受教育程度来解释,其实从广泛的唯物观来看,“龙生龙,凤生凤”有着很深的人性原因,即使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也要先唯物才能找到症结。
应该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是人性恶大环境下的必然,这种情形既是一般生存生活意识使然,也是总的环境影响使然,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有这样的客观存在,“龙生龙,凤生凤”就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换言之,不管什么事,都没有迁就主观而单纯改变客观的道理,要改变客观就必须先改变主观。实际是,要想扳倒“龙生龙 凤生凤”的说法,先得让自己成龙成风,然后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然,简单凭愿望做事,再有乌鸦变凤凰的可能,也有一定侥幸因素,不在规律上。如果以不在规律上的心,把寄托放在侥幸上,想一想,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恐怕这样的后果,不管是先天营养不良,还是后天营养过剩,当今一再给出的证明是最有说服力的。
再比如,不仅夫妻间少有共同进步的情形,有几个父母是以一以贯之,超过儿女的读书精神,把儿女供养出来的?除了同供自己吃喝一样地供儿女吃喝,有多少人是借助比儿女更懂事的优势,重新来一回与儿女一起共同成长进步的?
这解释了,“有啥不如有钱”,“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现象,到底反映的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同时也解释了在这种情况下,人除了一点分享意识便只能处于绝对自私自利的状态。
从对人的准确唯物上讲,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能仅仅停留于只关心自己和自己所在狭隘圈子里饥饱温寒的自然属性,要超越一点,或同时重视精神修养,让人高尚些,或也能博爱,让人有广泛社会意识,或都兼而有之,如此才能让人与普遍人类联系起来,才意味有了人的根本属性。
概括而言,人性善恶不能凭一时一地下定论,一时一地仅有参考价值,要看惯常表现,特别是无意识状态下自然而然的表现,是这样才能看出真的人性所在。这样说,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提供给人们怎样思考、面对和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方法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