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龙家小院

转载老师《谈写诗的感受五(文化)》

[复制链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天文训》延续了《道德经》的观点,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露。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 则凝而为霜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彖传上·泰》也论道:“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古老的辩证思想及其实践,古人早已有了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这种观念不断影响着人的审美意识,从而造就了以虚实相生为主要特征的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诗自然也在其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刘白二人唱和之作。白诗从现实的角度,表示了对对方怀才不遇的同情。首联据实写来,交待写诗的原委;次联转写对方命运,暗示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才有幸同饮,亦实事求是;颈联又换写朝政现状,与次联手法相同,通过现实对比表达对对方境遇的惋惜;尾联收束,道出人生坎坷的原因,并以感叹作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大师,诗重写实,但依然可以看出其中不乏虚实相生的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次联“命压人头”,就是以虚来形象地概括刘禹锡的遭遇,颈联“举眼风光长寂寞”则全属虚写,以“举眼”表达态度,以“风光”代替现状,以“寂寞”概括无用武之地,尾联更把出句做实写的“折”,直接拿来用于对句以虚代实,指出对方的坎坷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刘诗。上阕句句写个人现实经历,实写中又兼虚写,其中“闻笛赋”与“烂柯人”都是典故,后者指经历沧桑的人,前者则借相似情形而自喻襟胸,典故出自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向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5: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向秀经过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司马昭杀害的嵇康、吕安旧居,遇“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向自注),于是作《思旧赋》。刘诗恐出于对仗考虑,借此转为《闻笛赋》。其实从同是典故专语角度看,用“思旧赋”对“烂柯人”本无不可,对仗过于求严有时反不易理解,今见大量典故越来越远,这种翻转还是谨慎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5: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各自都是虚实相生的写法,其中“怀旧”是实写,“空吟闻笛赋”则是虚写,“到乡翻似”是实写,“烂柯人”是虚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5: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则是一改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全部转为虚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6: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相生表现在诗的创作上,就是虚实写法,或说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6: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它既是一种创作技艺,也是一种创作的审美态度,更是古代诗词作品中无处不见的创作习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是虚实写法的最根本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6: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例如,白居易把刘禹锡的“怀才不遇”说成“寂寞”,“国手徒为”联 系成“命压人头”,将“坎坷”喻作“折”,都是不直说,把本来的“是”说成了“不是”,而“不是”又那么极其“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也绝对不是典故中那个看仙人下棋而烂了斧柄的人,酒宴上也未必吟了思旧赋,他也成不了“舟”和“树”,而这一切都被他拿来自喻,把本来的“不是”说成了“是”,却又使这“以虚作实”显得实上加实,更有表现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6: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传统诗的虚实写法并不是“飞来之技”,它在古人写诗的习惯中具有丰富的创作表现力,那么这种表现力是怎么来的呢?是移情作用使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7: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在本体与客体间相互迁移的一种主观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7: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它以本体的主观态度为核心,以对客体的感知、感受等主观体验为支点,来实现本体与客体的互动,这是它的基本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7: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怀着国破的悲愤,其心情可想而知,于是他的情感迁移到了“花”和“鸟”的身上,这些事物也和他一样悲伤,令他“溅泪”和“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禹锡《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春本来是美好的,但与贺知章《咏柳》不同,作者看到的却是“野草”、“荒祠”、“古墓”、“荆榛”,可知作者此时的心情,因而这些事物也就和他的态度一样来感受春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应是多么美好的事物,那东来的春风呢?可是感受的是“东风恶,欢情薄”,“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这样的移情又是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流水清浊自在,本无是非,却被作者赋予有意识有情感的形象,用来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词也是写春天的。上片作者看到的景象,有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然而联想到的却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充满哲理。下片紧接以“佳人”扣上片“芳草”,也许是面“残红”感伤离去,也许嫌“燕子”来得太晚,反正是“笑渐不闻声渐悄”了,作者用佳人的“多情”比衬事物的“无情”,道出一句“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叹,又饱含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有所存疑。认为这里以“多情”指作者,“无情”指“笑渐不闻声渐悄”的“佳人”,尚可商榷。尽管作者在《念奴娇》中有“多情应笑我”这一说法,至少从此词意境中看,“无情”还不至于指所言“佳人”,且“墙外行人”非“墙外来人”,应为作者有意识置境,下扣“闻”字,况“恼”字情绪意义很强,用来指作者尚欠铺垫。另外,词中明显是以情寓理,而非直白说理,还是应从上下片情境联 系上来做客观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从这几首诗或词可以看出,事物本无喜怒悲欢,到了诗里便都有了与人一样的七情六欲,这显然是与“见景生情,以物托言”的创作需要分不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可知,移情作为写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定离不开情意理这三条线,借客体寓情、寓意、寓理是诗的显著特征,这与借题发挥,甚至与“疑邻盗斧”之主观意识,所引发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反应毫无二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俗讲,移情就是托情,就是借助客观事物寄托情意理三个方面,以达到诗情诗意的痛快表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78

主题

9万

帖子

3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评点写论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904
贡献
95229
金钱
10769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苏轼这首《蝶恋花·春景》下片就可发现,“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几句,一直在直抒胸臆地实写,而到了最后一句,似乎无法再用恰当的语言描状,便改为用“多情”和“无情”这样高度概括的方式来虚写,这又意味着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0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