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来少A 于 2025-8-24 15:21 编辑
【转引者按】此乃四年前他坛一桩公案,原作者为刨根问底先生,曾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日前注意到,一哂先生点评某诗友作品时险酿激烈冲突,故转来此处,仅供真爱诗者参考。
笔者一向主张:屏间点评既要“由衷褒扬”,更要“善意指拙”,批评才能使人进步不是?
比“文从字顺”要求更高的“不隔” 或谓:“不说一般诗友的作品,就是版块的首版、版主,能做到“文从字顺”的占比不及三之一”。按着这个套路,不说一般首版、版主的作品,单说当今高手、准高手,能做到“不隔”者,占比又有几何,能否占到三十分之一呢?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诗词境界而言提出的基本概念,其相关原文如下: 四十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四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四二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位,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昨日相继被删7帖(各自独立者3帖),心境不佳,乃到各版闲逛散心,忽在绝句专栏看到多位诗友跟风竞题驴磨图。其中一首堪称佼佼者,句曰: 题驴磨图 蒙眼长行路不迷,甘将岁月碾成泥。 都云天性生来犟,肯到黔山奋一蹄。 客观地说,这首确实相对不错,也确实得到了几乎清一色的赞誉,精华区不及这首者多矣。不过,在笔者看来,众位诗友的跟评显然有些过誉了。笔者当时猜测,料想这位吟长八成是有些随手了,加之作者乃是身处当今诗界第一梯队的某位吟长,便未点破,而是入乡随俗,跟了这样几句: “好咏!赞个!图呢? 凑个热闹助个兴哈: 学题驴磨图有寄 入行原为奔东西,争奈绕行空奋蹄。 半晌未挪三丈远,圈中何事竞称奇。” 拙作原拟题为“无题”,鉴于刚被删过7帖,踌躇再三,才十分不情愿地权作“学题驴磨图有寄”,好在有个“有寄”字样,聊可表明并非简单的题图。 今日午时又去旁观,发现一鹗飞先生在原主帖下跟了这样一帖: “好是好,窃以为尚有三点不足: (1)描述不准,没有写出驴转圈, (2)第二句甘字不确,驴蒙眼是因为不蒙它不肯走,即使蒙着眼,也是走走停停,须得吆喝着赶着才肯走。 (3)最后一句显得笔力不加,“肯到黔山奋一蹄“ 的肯 字 未能呼应好 犟字,正面写,换个更有劲的字,比如直,拼等字或许更好些。但若要第三四句的意思通顺,肯字换未字甚妥。” 既然有人点破了,而且不失中肯,那就在此多说几句吧。 首先,题驴磨图最大的败笔乃是有隔。不独肯字与犟字之隔,更在犟字与甘字之隔,尤在甘字与实际不符。如此一隔,通篇气脉也便失畅了,此当引为为诗之大忌。 其次,题图诗未能切图。题图诗理当附图,原作未附,但也不难想象原图是怎样一种情形。而驴拉磨最大的特点便是原地绕圈,一鹗飞先生的意见无疑是中肯的。 第三,甘字确实欠稳。不独与犟字有隔,更与拉磨驴之实际不符,此处有失,则通篇也便难于立起了。山水乐先生的点评或可作为注脚:“都是被强迫,身不由己”。窃以为,作为题图绝句,前两句似应尽量切图、切实际,若欲生发,留待转结可也。 关于甘字之不稳,缺乏相关生活经验的朋友是很难体会的。事实上,对于犟驴,不单要蒙住眼睛,鞭棍伺候,往往尚须套上笼头才行,否则难免偷嘴。 耐人寻味的是,一鹗飞先生跟评之后,后边又有三帖一面倒式的力挺,实在让人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有诗友竟在其它相关帖下摘出尾句,陷入了当今诗界几乎人人不能自拔的怪圈——赏句。 其实,围绕这首在下猜测的随手之作,值得研讨的话题还有不少。时间关系,就此打住。 仓促成文,未必恰切。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诚请列位方家批评指导,不吝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