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4708
1万
金牌会员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2:54 当你写诗词时,需要用到乌韵、与韵相押时——你自然也就用旧韵了。还有用到入声的,但按今音读又有违格律 ...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9348
3万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2:59 五千年的选材,还没有五十年的五分一,你说谁好呢?操老韵的老头子的土诗在中国诗歌坛上连五十分之一的人 ...
植杖叟 发表于 2016-6-4 22:36 年轻人写诗,也并不是都用新韵。我认识好些六o后,初学时用新韵,随着水平的提高,纷纷改用平水韵、词林正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05 谁跟你说乌衣能相押,只有衣鱼可以相押,乌是单列,与谁混都不行。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09 话不能这么说。你写格律诗词的,也有人会说老土呢。——格律诗谁还会去看啊。而你不是在写吗。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10 不排除个别会受中华学会函头的影响,若是老韵学会不挂中华的牌子和头衔,恐怕当垃圾也没人检。呵呵!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12 我可没说乌衣相押啊。你看错了, 我是提议,将与韵单列,写新诗时,衣与可相押,写格律诗时,乌、与能相押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16 格律诗和土鳖声韵是两回事,土鳖声韵是什么,那就是只会吭!没有人的语音的。不信,你把你那土鳖韵读出来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19 不管用什么韵,首先要好诗才会有人理。不然无论用什么韵,都是空话。我写诗词,既用旧韵的,也有用今韵的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21 衣鱼可以,乌衣不可以。要么按新韵,要么单列,别无选择。不能每个人都搞自己的归并。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23 乱弹琴,现在人还按古音读,痴呆呀。可按诗韵或词韵写,不见得就要那样读。况且就按所谓古音读,也不见得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29 因为唐诗宋词等古诗词的影响大,所以人们就会去理解那时的音韵。特别是那时乌韵与(音近如呦)韵是相押的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04 我已经讲了。写自由诗用新韵方便,写格律诗用旧韵方便。现在没有人会用旧韵用自由诗的,但写格律诗的,却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29 好不好诗,还真各人看的。李白诗怎样?“蓬头散发,不主故常”。杜甫诗怎样?“哭哭啼啼,了无生气”。东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34 由于这个局限性,使得唐诗宋词等优秀作品,在今音看来,都出律了。于是人们只好用旧韵来理解了。习惯了旧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31 不那样读有平仄韵味吗?还不是乱七八糟的一篇短杂文。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36 写什么诗都必须用规范文字和规范语音。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45 诗词更多是看的,细细品味吧。就是读时感觉平仄不合,才能更让人了解古今音的变化,你只要告诉人家这字在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34 理解就不会被称做“哑诗哑韵”了,呵呵!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45 不排除个别年轻人受中华学会涵头的影响,若是老韵不挂中华的牌子和头衔,恐怕当垃圾也没人爱捡,呵呵!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4 23:56 读古诗词多的,谁都知道那时乌韵、与韵相押,但现在人会将与音读如哟吗?!显然不会,当然南方语系的方言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4 23:52 那还要平仄韵律干什么,随便那句话没平没仄。诗词是用来读念的,要不怎叫吟诵。默读也是文字的音符在人们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5 00:04 唐诗宋词按今音读,不合平仄的多了去了——但人们并不会认为不合律,为何,因为人们知道语音的变化造成的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5 00:02 这二十年来老诗韵难道就不是强迫的,还不是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舆论压力下,才装模作样地在前年推出所 ...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6-5 00:12 写格律诗词,用今韵、旧韵是人们的自由。——但可以说,写自由新诗的,没有一个人会用旧韵。为何?!格律 ...
罗烈烈 发表于 2016-6-5 00:10 不是谈现在创作吗?怎么一讲不赢就掰到唐宋诗词去呢?这恐怕是这么多年来一些老家伙的挡箭牌吧!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中坚诗友勋章
勤勉版主勋章
|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