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51|回复: 45

网中攻击王力原因简评

[复制链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9 0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中几位攻击王力者简评
首先声明,所谓攻击,不是善意批评,而是有恶意才叫攻击。王力先生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古汉语学者。他一生著作等身,为总结和发扬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他的理论著作《汉语诗律学》,是迄今为止对古典诗词研究总结最全面的一部。这部书成书于战乱频仍的解放前,更是难能可贵。王力理论深入浅出,以事实为依据,以传统理论为主线,系统地阐明了诗词曲赋的规律,指导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学习写作之路,贡献至伟。
和任何科学一样,王力理论并没有穷尽诗词理论。在各个方面都有继续研究的课题。即使后来者发现王力理论有不足,或学术观点与王力理论有背离处,也是可能的,正常的,没什么大惊小怪。这些研究者同样会尊重王力老师。因为任何科学都是站在伟人肩上才能达到新的高度的。
  但近些年来在网络上情况并不尽然。有些比较浅薄的所谓研究者经常对王力有不敬语言。他们所以会不像个有水平的理论研究者,甚至其人品不像个文人或诗人,估计不是因为学问上的观点不同,似乎有个人利益上的冲突使然。举例如下:
1,  山东的某先生。此人混迹诗联网络多年,没有诗词联作,像个专职诗词理论工作者。但汉语水平很低。常常看不懂别人的帖子,你说上他理解下,你说向东他专向西,就像故意和你打岔。此人说不上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有也是一些很奇怪的论点。这其要者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法律”“诗词声律有三大体系”等歪理邪说。有歪理邪说也无所谓,权作笑谈也可。关键是此人一致谩骂。不仅谩骂王力和维护王力的网友,还莫名其妙地骂清代学者王渔阳、赵执信、董文焕等。其中王渔阳赵执信还是他的山东老乡,攻击尤甚,似乎要么有家族矛盾,要么有民族矛盾,因为此人常说日式汉语,说“你的不懂”“你的明白?”等日本式汉语,所以怀疑他是日裔。
2,  最近发现有一川籍人士谩骂王力也很随意。最难理解的是他竟然说王力“无知”。这在以前还是没有听见过的。以前最多是听说骂王力“以偏概全”“胡说八道”,说王力无知者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说王力无知的原因说是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他说王力关于节奏的划分“机械”,说若将“怎敌他晚来风急”按“2221”划分“岂非猫屁不通”?(这位先生不懂律句)。二是他说“拗句属于律句范畴”。三是“拗救是指用孤平句救孤仄句”(理论根据是日本《作文大体》,该人说从全唐诗中找出49句孤平句作证,见他的文章《拗救新论(一)(二)》)。
   有新论并非坏事。但何必谩骂“旧论”?该人有篇文章《律句论》,理论根据是口诀“一三五不论”。但在骂王力时却说“一三五不论是瞎说”。在《拗救新论》中也多次引用王力文章。但在别人引用时他却说王力理论是“片面的”“粗糙”“极其粗糙”,对人对己双重标准。
   先例举此二人。分析为何会有这等欺师灭祖现象?原因不外有二:
1, 素质低下。
2,  别有所图。比如王力著作影响了他们个人歪理邪说的销售市场。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许后者是根本原因所在,他们个人往往是拒不承认或羞于启齿的,所以在此代他们说明一下无妨。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7: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击王力最离谱的,还有这位老先生。先赏析奇文:
评:陈亨读:我对北大王力的认识
我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呢,王力生于1900年8月,大我27岁, 属前辈, 正因生于前, 而学于前,百年无师教,1908年废科举, 经五四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遭摒弃.城市旧学无存,我生于1928年1月,私塾启蒙,四书是读,1944年8月,日寇沦陷我地到投降的一年中,受塾师前清秀才之教,诗词自此入门升堂 .原在2004年纵观上海古籍出版社龙榆生编撰的“唐宋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王 力编的“诗词格律”都没有谈到具体的写作方法和程序及理解事宜,由此而产生我的创作。

在读罢徐晉如对王力的评语:術業有專攻,王力先生的學問主要是在語言學,至於詩學,王公全無會心。王公作詩,無一首可誦。王公的《詩詞格律》一著,發行一百五十多萬册,今日老幹體詩風的形成,王公的這部科學化著作難辭其咎。

此评语可谓公正,我在2007年著《传统诗词写作法》一书初稿时,2004年4月11日去北京专访中华书局编审顾青先生,并呈上我的《传统诗词写作法》书稿,编审顾青先生以我的文字太短少,非长著十万字而拒之。并留下我的文字以作拜读云云。

嗣后我书续订,网上王力有名。始知出生求学年代,人的知识,是从求学得来,改革开放后,文化大复兴, 诗有扭救,诗分四联,这是王力先生有以创造发明误导的结果。王力无师教,从求学就缺失诗词教育,年代也是糟糕的,新旧文化交替,旧学无闻,几十年没有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开放后,其格律书不知何来,可能不知其详,只知平仄是字的两声,无知四声音律,故以律诗为四联而行于世.在当时无有出其右者,因为百年无师教而有其著述。北大声誉极高。诗为音律文学,以起题承章感慨结论,为诗的操作过程。为一整篇作文,对联只分平仄,无对象之为,海阔天空皆可对,两行成对立。诗对是两个不同文体。因此, 王力出书在前, 对社会影响力是很大的. 亨读受塾师前清秀才之教, 是以提出纠误纠偏问题. 但目今全国对于诗学,都以王力四联为观念. 我读“登黄鹤楼_360百科 的赏析”,宋林逋“山园小诗”360百科赏析,都有误导之嫌,有感必纠错。

登黄鹤楼,360百科的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陈亨读感言:有关诗词教育与赏析
我对360百科,诗句之不知,何有崔浩慕名前来之议;何有知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律诗的写作规程,正如企业内的操作规程,工程操作失误,必将酿成事故,诗词写作,不按规程,必将词语失范,360百科,对崔浩诗,毫无知晓理解,律诗的写作与作文,同一规范,这是首先必须知晓解决的,尤如一篇作文,开头如何写,写什么,思绪要界定.律诗的第一句起题,第二句承章,什么叫起题,就是对题说话,在每个人对题的认识,各有认识不同,因而起题各有各的话语权.第二句承章,承是接替之义,承接第一句而来,我们日常说话,也是要有次序的,不能东说说,西说说,杂乱无章,教别人摸不到头脑,律诗的写作过程,也是要有次序的,律诗的第二句承接第一句的语意,继续发挥思想意境.这里有个思路用韵问题,以作诗词音律声调,全诗应在此音律声调,思路基础上用韵,在韵书里查找相关思路走向的韵字,(记住,韵书不可少,在旧社会里,我用过《诗韵集成》《诗韵含英》今有《诗韵合璧》《新韵诗韵新编》),写诗词必须要有韵书,书店有卖,随时代语言的进步变化,《新韵诗韵新编》是最好的.

律诗的第一联三四句为起承而铺叙,补足起承之义,以毛泽东长征诗为例:大家都知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薄走泥丸.丸是韵字,不怕远征难,闲,是补足万水千山只等闲之义.第二联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是韵字,又是转合生义,即对起承的感慨.此诗题长征,是随作者各人身世意志之有关,转合是各人意志问题.随诗的写作意境,所以毛诗有伟人气慨.如作者另为其他人,则不敢越其身世,必平淡而作,不可能有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此诗第二联是对第一联意境的加深,五岭如细浪,乌蒙走泥丸,这种胸怀壮阔境地,无畏金沙水急,大渡桥横,以无畏精神夺隘,感慨是寒心的,动魄的,是当胜利之后,第七句前进方向明朗,第八句为全诗中心思想意境所在.我们读懂了这一点,说明全诗清楚.反之,读者是一笔糊涂账,不知写作规程.用韵也是体现作者思维思路的走向,不怕难,只等闲,走泥丸,铁索寒,只是一路一警险,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长征诗毛泽东的写法.如另人则另一般.所以赏析有界限.在写作操作过程,就有不同语言.就有不同思想观念反映。人有几等,思路观点不一。身世是决定条件。文字考察也由此进行。

注意:塾师教导:赏析诗词,必以作者身世为前提,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客观规律.写作必有思想反映,不然是空洞作文,是废纸.记住,凡律诗的最后一句第八句是全诗的中心思想所在.也就是起承转合的总结论.

此诗登黄鹤楼的操作过程,起句以登临而感赋,前人已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承句是人去楼存,崔浩诗的两联,第一联三四句补足起承之义,黄鹤一去,所剩白云,留下后人登楼无限感慨.第二联五六句,登楼所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自然界景物,天地间如此,家乡也如此,人生一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今天晚上将何以息止呢,必然流落异乡,日暮乡关何处是,这思乡之句.夜晚将何以安宿呢?第八句点出自身身世,飘泊登临,怎不心生伤感愁苦.烟波江上是飘泊身世的流露,读者能无知欤?这是律诗的操作必然结果,即中心思想所在.一篇作文,呈文也好,到最后还不提出主导思想观念,将失去全篇意义.诗词情理一样.诗词作用,言简意赅,转合即将结束全诗意境,第八句显露中心主导思想理念.

360百科,对登黄鹤楼的赏析,应该是权威的正确,然而赏析诗词,何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谓.这是王力先生的论据.王力生于1900年8月,受教于1908年废科举,经五四,外势强盛,传统文化遭摒弃,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全国大兴办学校,清末师夷以治夷,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城市旧学无存.陈亨读生于1928年1月, 受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私塾启蒙,四书是读,改革开放后,二十世纪末,王力以北大教授出书,中华书局发行,影响不言而喻,王力对于诗学,有徐晉如的评语,我对王力的认识,早在2004年4月11日专访中华书局编审顾青先生,王力的《诗词格律》4月再版在即,我对其二观点,加以说明。诗的起承转合程序,绝句的解释,诗入乐,这是学诗者所必知,王力有缺。

关于崔浩登黄鹤楼诗的赏析,我不赞同网上360百科的赏析,网上360百科,以吊古怀乡为感情,以四联为主导,这种有违格律诗的
写作,怎么能对世众交待?吊古何在?怀乡何在?感情何来?这是360百科的臆造,毫无说服力.律诗的起承转合为一整篇作文,而变成无主导思想,四联并列,起题承章不连贯,感慨结论,烟波江上指什么,首联对立为文,诗人满怀憧憬,这是茫然设义.胡扯以炫世.对后代及世人,是有影响的.

崔浩中过进士,当过县令,以工薪族,飘流四海为家,所谓烟波江上,烟波即炊烟飘荡迷惘之义,在外糊口之义,江上泛指江河,也称江湖,四海江河之义,即奔走无定.身在异乡为异客,每见景物而思乡.日暮乡关何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暮归家何处,作者飘流在外,由是见景生情.起以登临而感赋,今晚将何以安宿?诗人何有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之意,诗人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之情顿生.游子无依,所以李白有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浩题诗在上头,已为我们写照,不说唐时,就是我们现在,在外谋生,做生易也好,工薪族也好,长年不归家,见景而不想家吗?崔浩已为游子作诗,是故李白无言.同为游子之情,李白是知趣的.没有凑热闹的必要.此诗的着眼点,是日暮乡关,归宿的事,可是360百科,毫无理会,以绝唱而赞许,是没有理会作者和李白的心意,实有不该.我以律诗的操作规程而赏析,网上360百科,以吊古怀乡,以四联为主导,这是有误的.是特在此提出.我有责任对传统诗词纠偏,以利后世,对后代大有好处.

又如福建张农联,对百诗百联获奖的点评,也是以四联而出现,并以”合掌”而论诗联,这是无知诗的写作,诗有起题承章感慨结论,律诗何有四联之谓,”四联””合掌”扭救”这都是王 力误导之为,国学无此说,诗的论述,律诗一二句为起承,三四句为起承而铺叙,五六句为转合造意,即感慨心境,七八句全诗意境终结,我们循矩而为,王力的诗论无据.但在改革开放的当时,无有出其右者,北大,中华书局声誉极高,是以王公的《詩詞格律》一著,发行一百五十多萬册,可见其影响之力,今之全国诗学界同仁们,认清诗学的流传,正本清源,不是个人名誉问题,而是流传观念,诗词在我们手中传递,意义重大,误导是千古传统文化罪人.特别举办大型诗词活动,有误评审是最大的罪过,认清正确理解王陈学术上的分岐,纠偏是有益于后世,对后代大有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7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9 0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动不动就诬别人反王力,这回他把反改为攻击,认为反是观点不同,攻击是恶意,指名也缩小了范围,金筑子不在其中了。
三羊说:搞理论的没有不读王力的。王力是大家、前辈,我是尊敬的。我只是不同意他的下句第三字平是万能拗救字,可救上句任何一个拗字。其实这个论点也不是王力的,是清人的。启功也反对的:左手残了再把右手弄残,这不是救残,而是增残。在这问题上不应该是反王力,而是反清人,自己有不同观点。王力诗作很少,桂林有一副长联,单边有六个排比句组不成自对,十年前我同学堂窝人有过争论,那时针叶林就说我反王力!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十年过去了,针叶林还在这个问题上打转,就如他十年如一日不忘大雾诗一样,真可谓是誓把铁棒磨成针!

点评

王力书初出,诘难人不少,王力说他说的全是古人的,而现在凡不同意古人某些论点的,针某都说是攻击王力,何其可笑也。一三五…是王力所创吗?文镜秘府认为双换头好,即认为一字不论不是韵律的最高境界,一三五…只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8:09: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誓把铁棒魔成针,金筑子誓把今古混到底。一一水火不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6-9-19 08:5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学者对王力诗词格律的评论:

关于律诗的声律,王力在一九六0年代曾做出一些成果,他将律诗的
  对、黏法则、律句的格式、每个音节的变化、其间的正例与变例、以及不合律时
  採用的「拗救」都提出說明,建构出一套相当複杂的体系1。其中「拗救」的部
  分建构得尤其细緻,除分甲、乙、丙三种「拗」外,甲种拗还细分「本句自救」、
  「对句相救」「本句自救而对句又相救」三類,、「对句相救」更细分为子類(顶
  节上字相救)、丑類(头节上字相救),此外还有其他特殊形式的「拗」与「救」
  2
  。这样的系统似乎很完整,但过度演绎的结果却往往令人感到过于繁複而难以
  驾驭。这套声律体系后來招致了一些质疑,认为这样的系统太过複杂,也未必是
  唐时的实况3。
  如果从比较务实的层面來思考,王力建构的声律系统的确有进一步考虑的空
  间。如果唐人写作律诗没有一套更有效率的法则,我们很难想像在缺乏完整、系
  统化論述的唐代,诗人能够如此轻易驾驭这些声律技巧,而且还创造出如此大量
  又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律诗。此外,过于複杂、严密的系统所带來的约束与不便,
  相信也绝不是诗人在创作时樂于遭遇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唐代的诗人有更
  靈活的一套驾驭格律的方法。
  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
  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
  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
  时至今日,律诗的声律仍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问题。

点评

台湾学者杨文惠【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的说法。究其缘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0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09: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9 08:55
台湾学者对王力诗词格律的评论:

关于律诗的声律,王力在一九六0年代曾做出一些成果,他将律诗的

台湾学者杨文惠【另一方面來說,习惯上被沿用的声律口诀「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不足以說明这套调声法则,因为它过于简单,无法反应声律的全貌,像是聯间成黏的关係就无法透过这样方式說明】的说法。究其缘由,根子不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理论本身,而在于杨文惠不会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9:4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没有发现谁的理论能取代王力。有谁发现可推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09:5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提出元競二五法,可惜南辕北辙,完全不贴题。

点评

何为【完全不贴题】? 叶公好龙,【龙】在元兢《诗髓脑》,我们无权为何歧视【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09: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由此而产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

点评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35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由此而产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17
这是谁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0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了避孤平和避三平尾

点评

【避孤平和避三平尾】,这是清人不是唐人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03: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少拗救。否则无法使用准律句。

点评

拗救谬论,是清人所为。拗救鼻祖是秋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11
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即是避三平尾。 拗救不在此轮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09:51
三羊提出元競二五法,可惜南辕北辙,完全不贴题。

何为【完全不贴题】?

叶公好龙,【龙】在元兢《诗髓脑》,我们无权为何歧视【龙】!

点评

“完全不贴题”是“荒谬”的客气说法。 谁也没有否定元兢,而是否定你三羊狗带嚼子胡勒~ 元兢只是对八病做了自己的解释,根本不是近体的声律,只有你将其对八病之一的蜂腰的解释选定为“大唐律”,殊为可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09:56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

这是谁的理论?

点评

可以说是 我的看法,或曰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10:01
少了避孤平和避三平尾

【避孤平和避三平尾】,这是清人不是唐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1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9-19 11:4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10:03
还少拗救。否则无法使用准律句。

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即是避三平尾。 拗救孤平不在此论中。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可包容准律句。

点评

你有挖掘新谬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10:03
还少拗救。否则无法使用准律句。

拗救谬论,是清人所为。拗救鼻祖是秋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10:08
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即是避三平尾。
拗救不在此轮中。

你又挖掘新谬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1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是 我的看法,或曰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15: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9-19 16:32 编辑

拗救谬论,是清人所为。拗救鼻祖是秋谷!(三羊)

------------不能搞时间岐视。你比清代还晚,为什么还提新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9 10:19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09:56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由此而产生「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特质。

苏兄,你这是断章取义无理取闹慌不择路饥不择食拉帮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1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你提出具体反驳。

点评

【上二下三】,是什么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10:24
希望你提出具体反驳。

【上二下三】,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09:56
这是最完整的声律口诀:对句相对,联句相粘。二四相杀。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对句押韵,首句例外 ...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

点评

又在乱说!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怎么没有分界线?如此简单,针断竟然诊断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10:35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
...

又在乱说!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没有排除三平尾和三仄尾,因“前”“后”并无分界线】,怎么没有分界线?如此简单,针断竟然诊断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10: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声律的基本是从五言句开始建立的。故引用了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
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要杀。’  即其义也。  中的“上二下三”。来说明要避“三平尾。”

点评

“上二下三”。来说明要避“三平尾。” -----这句无据。 据文镜秘府论所记载: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52
这是你的臆断。文镜秘府论有明确的记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9 10:06
何为【完全不贴题】?

叶公好龙,【龙】在元兢《诗髓脑》,我们无权为何歧视【龙】! ...

“完全不贴题”是“荒谬”的客气说法。
谁也没有否定元兢,而是否定你三羊狗带嚼子胡勒~
元兢只是对八病做了自己的解释,根本不是近体的声律,只有你将其对八病之一的蜂腰的解释选定为“大唐律”,殊为可笑~

点评

换头,不是元兢理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10:38
因为声律的基本是从五言句开始建立的。故引用了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
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 ...

这是你的臆断。文镜秘府论有明确的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47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46
贡献
3597
金钱
5024
发表于 2016-9-19 1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9-19 10:47 编辑

“上二下三,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是我借用了前人的用句,是为了有个依据,沈约 也许没有分界线,但这是我说的,“分上二下三”。
这是要说明要避三平尾的理由。  以上是以五言句为前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9-19 10: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9 10:41
“完全不贴题”是“荒谬”的客气说法。
谁也没有否定元兢,而是否定你三羊狗带嚼子胡勒~
元兢只是对八 ...

换头,不是元兢理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9-19 10: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9-19 10:38
因为声律的基本是从五言句开始建立的。故引用了沈氏云;‘五言之中,分为两句,
上二下三。凡至句末,并须 ...

“上二下三”。来说明要避“三平尾。”
-----这句无据。
据文镜秘府论所记载: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注:【王利器《文镜秘府论校注》说:“上去入”三字《眼心抄》作一侧字,下并同。】);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可见其时讲究了句中平仄变换,但不忌三平尾,三仄尾。

点评

针叶林 先生说:“-------可见其时讲究了句中平仄变换,但不忌三平尾,三仄尾。” 回:“不忌三平尾,三仄尾。”这个是没有错。 但在严格是意味上的律诗 平仄句式,并不包含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式,这更是一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1:11
三平尾,不但不是【疾病】,而且还是【妙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9 10: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