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6|回复: 66

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原则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6-11-3 18: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1-3 18:45 编辑

前面讲了发明火车的例子,一开始火车是在马路上跑的,并且没有马车跑得快。一件新产品的从创立到成熟,必须要经过后人不断的努力去完善。

在唐代“发明”了律诗之后,宋人看到唐人的平韵尾太单调,句子及字数太整齐划一,于是发展了律诗的一种“实用新型”的“新产品”-----宋词,并且给他作了外观设计-----“平水韵”及词韵。

后人继续总结了律诗,创立了“拗体理论”、“孤平理论”等。我们后人创立的这些“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一些理论都必须要遵守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

我们订立律诗的三要素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判断是非标准的。我们创作的律诗,只要是违背了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条,他就不再属于律诗,这个诗体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三要素,就可以衡量一切诗体究竟属不属于律诗,一切的诗词理论是否违背了律诗的基本原则。

这三要素的选择很重要,必须要宽严适中、概括得体,必须要有助于律诗的发展。按照这个原则,宋词应算作是律诗,拗体诗也应算作是律诗。但是孤平不能算作是律诗,孤平之后诗的整体音律就会被破坏,就不属于“平仄变换有序”了。

象“撞韵”、“挤韵”这类诗也应当算作是律诗,只不过他是属于不完美的律诗。

所以,我们要理解《平水韵》创立者的良苦用心。他何尝不想编撰一部象今韵那样韵部分配合理的韵律表呢?对于任何一位音律学家而言,如不考虑到任何传承问题,编一个那样的表并非是多难的事。但是他要考虑到承上(秉承唐韵遗风),与启下(明确规范用韵,传承于后人)等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周礼》的精神,誓死护卫传承、护卫社稷。

宋人完全有条件和有能力去编一部近于完美的韵律表而为什么没有去编?如观的意思是在说,宋人如要把唐诗弃之不顾,去创立一种完美的新韵早就去创立了,何必要等到现在呢?

这个问题是给了今人一个启示,既然了解到了古人的良苦用心,我们今人应当反思,我们有些人的行为究竟是在维护律诗的三要素,还是在去破坏它。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6-11-3 19:0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宋人作词用当时韵(即词林正韵),写近体诗都依唐朝韵编的《平水韵》。五四先生一直回避这个问题。

点评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发表于 2016-11-4 08:29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19: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总结的“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中所指的“律诗”,也许只针对那种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的吧?
因为若成为“要素”,就必须要全备,缺一不可;可是,在许多绝句和许多宋词中是没有“对仗”的,当然,“工整”也就无从谈起了。

点评

格律体,又分为有韵和无韵两种。 有韵格律体,其格律是三要素,即:节律、声律、韵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无韵格律体,其格律诗两要素,即:节律、声律。例如:四六声律骈等。 对仗,不属于格律范畴。王力主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07
十六字令·秋 词 胜利 秋。硕果飘香五谷收。枫如火,吸引客回眸。 秋。宿雨潇潇下不休。西风紧,落叶自漂流。 秋。萧瑟西风心上忧。征鸿去,一步一回头。 七令•秋吟 (词林正韵) 文*山长水远 秋! 露密,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1:24
“形散而神不散”,宋词是律诗的一种变体,所以他肯定具备律诗的要素。宋词有对仗,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绝大部分词牌都有对仗句,只不过他的表现形式很繁多,有递进式对仗、层进式对仗、上下阕对仗等。这样分析下来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0:42
提“律诗三要素”是合适的,一般论及几要素时,律诗不和词合在一起论的,绝句一般也除外。因为绝句意指“截句”,截取律诗的四句,而律诗的首联和尾联是不要求对仗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3 20: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19:17
如观总结的“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中所指的“律诗”,也许只针对那种唐朝后期 ...

提“律诗三要素”是合适的,一般论及几要素时,律诗不和词合在一起论的,绝句一般也除外。因为绝句意指“截句”,截取律诗的四句,而律诗的首联和尾联是不要求对仗的。

点评

我并没有说“律诗的三要素”的说法不对,而是说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1-3 20:43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19:17
如观总结的“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中所指的“律诗”,也许只针对那种唐朝后期 ...


“形散而神不散”,宋词是律诗的一种变体,所以他肯定具备律诗的要素。宋词有对仗,我们仔细观察,它的绝大部分词牌都有对仗句,只不过他的表现形式很繁多,有递进式对仗、层进式对仗、上下阕对仗等。这样分析下来其实没有几个词牌是真正不对仗的。如有时间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词牌去具体分析。

唐诗好比是楷书、行书,宋词好比是行草、狂草。但是这种行草和狂草也不是完全随意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绝句确实是一个特例,但是原则上也应该要求是对仗。比如《登鹳雀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3 20:00
提“律诗三要素”是合适的,一般论及几要素时,律诗不和词合在一起论的,绝句一般也除外。因为绝句意指“ ...

我并没有说“律诗的三要素”的说法不对,而是说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19:17
如观总结的“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中所指的“律诗”,也许只针对那种唐朝后期 ...

十六字令·秋
词  胜利

秋。硕果飘香五谷收。枫如火,吸引客回眸。
秋。宿雨潇潇下不休。西风紧,落叶自漂流。
秋。萧瑟西风心上忧。征鸿去,一步一回头。


七令•秋吟
(词林正韵)
文*山长水远

秋!
露密,霜稠。
凉雨散,冷风收。
开菊巷里,闹鹊梢头。
漫山红叶酷,遍地稻香留。
硕果满园共喜 旺财盈户齐讴。
欣观美景怡情悦,乐看丰年夙愿酬。

减字木兰花·秋怀
文/猫咪

一池彩墨,早把山川披锦色。
摆案轻书,半简秋思赋草庐。
晚风儿弱,独倚轩窗听叶落。
月影幽怀,悄唤吴刚捧酒来。

卜算子莲
作者:希望飞扬
出水立横塘,倩影亭亭瘦。尖角凌波独自开,邀月黄昏后.
翠扇送清香,睨视轻佻柳。但愿居官若白莲,大节无污垢.

我们先列举几首宋词,看看有没有对仗?既然列举了三要素,肯定要适合所有律诗,包括律诗的变体:宋词。

绝句是特例,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一半。古人写绝句的含义是什么?绝字何解?就是登峰造极之意。古人去写绝句的潜台词就是:我写的诗是奇句,将会登峰造极。只需写四句就足够了,无需再去写后面四句。如果再去写就画蛇添足了,会产生败笔。

不象我们今人随便写上四句只要合了格律就叫绝句,古人是不好意思那样随意写的,注重炼字,所以唐诗的质量普遍都高,这也是原因之一。



点评

纥那曲: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 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这个有对仗的要素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1: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1:24
十六字令·秋
词  胜利

纥那曲:单调二十字,四句三平韵。
刘禹锡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这个有对仗的要素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新月:单调二十字,四句两仄韵。
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这个有对仗的要素吗?

点评

这种四句是绝句或是古风的变体,绝句我解释过了,本是律诗的一半,另外四句本应该写而没有写出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宣和:单调二十二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张可久
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


——这个有对仗的要素吗?

点评

这种上下句相对呀,可视为是一种宽对。 听雨,听雨。把句子断开是一种变形,用重词来加重语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歌子: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毛熙震
惹恨还添恨,牵肠即断肠。凝情不语一枝芳。独映画帘闲立、绣衣香。

暗想为云女,应怜傅粉郎。晚来轻步出闺房。髻慢钗横无力、纵猖狂。


——这个有对仗的要素吗?

点评

这个上下阕相对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1: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中有的有对仗,有的没有对仗。个人认为:将对仗说成是词的要素之一是不合适的。

点评

词是无对仗的硬性规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6-11-3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19:17
如观总结的“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中所指的“律诗”,也许只针对那种唐朝后期 ...

格律体,又分为有韵和无韵两种。

有韵格律体,其格律是三要素,即:节律、声律、韵律。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无韵格律体,其格律诗两要素,即:节律、声律。例如:四六声律骈等。

对仗,不属于格律范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最为精当:
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於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的。

点评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律诗与古风的重要因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3 22: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1:57
词中有的有对仗,有的没有对仗。个人认为:将对仗说成是词的要素之一是不合适的。 ...

词是无对仗的硬性规定。

点评

同感! 我想,既然无对仗的规定,就不是要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1:47
拜新月:单调二十字,四句两仄韵。
李端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这种四句是绝句或是古风的变体,绝句我解释过了,本是律诗的一半,另外四句本应该写而没有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是特例,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一半。古人写绝句的含义是什么?绝字何解?就是登峰造极之意。古人去写绝句的潜台词就是:我写的诗是奇句,将会登峰造极。只需写四句就足够了,无需再去写后面四句。如果再去写就画蛇添足了,会产生败笔。
**************************************************

我不知道先有律诗后有绝句,还是先有绝句后有律诗。

点评

绝句为截句,绝妙的谬句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1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1:48
庆宣和:单调二十二字,五句三平韵、两叶韵。
张可久
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 ...

这种上下句相对呀,可视为是一种宽对。

听雨,听雨。把句子断开是一种变形,用重词来加重语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2: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3 22:12
词是无对仗的硬性规定。

同感!

我想,既然无对仗的规定,就不是要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1:51
南歌子: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毛熙震

这个上下阕相对呀。

点评

但也不是对仗。 还有许多上下阕字数不一样的词。 若称为要素,应该是除极少数的特例外,其它的都应该有。——个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2:35
这个上下阕相对呀。

但也不是对仗。
还有许多上下阕字数不一样的词。

若称为要素,应该是除极少数的特例外,其它的都应该有。——个见。

点评

这个问题我们有兴趣还可以慢慢研讨,有的词牌是属于“隐性对仗”,要除去那些加重句势的导引字,你发现他还是用的对仗手法。 宋词肯定是依托于律诗产生的,你去看看宋词的演变过程就会知道这一点,他尽管千姿百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1-3 22:07
格律体,又分为有韵和无韵两种。

有韵格律体,其格律是三要素,即:节律、声律、韵律。如;唐诗宋词元曲 ...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律诗与古风的重要因素。

点评

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03
同意。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律诗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仗是律诗的要素之一。王力判断律诗的三要素是:字数,声律,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11-3 23: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2:40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 ...

同意。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律诗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仗是律诗的要素之一。王力判断律诗的三要素是:字数,声律,对仗。

点评

对,我是专门强调了一下用韵规范,用韵也是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2:39
但也不是对仗。
还有许多上下阕字数不一样的词。

这个问题我们有兴趣还可以慢慢研讨,有的词牌是属于“隐性对仗”,要除去那些加重句势的导引字,你发现他还是用的对仗手法。

宋词肯定是依托于律诗产生的,你去看看宋词的演变过程就会知道这一点,他尽管千姿百态,但是始终没有逾越律诗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宋词的绝妙之处。

宋词这就好比是练完了楷书、行书,有了基础才去写狂草,那样才有神韵。而现代自由体诗就好比是从来没有练过楷书和行书的人就直接去写所谓的“狂草”,那就不是狂草了,就不是在写字了,那是在画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3: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2:40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 ...

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3 23:01
同意。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律诗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仗是律诗的要素之一。王力判断律诗的三要素是: ...

对,我是专门强调了一下用韵规范,用韵也是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的。

点评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人喜欢写,也应该可以的。——个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3 23: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3:18
对,我是专门强调了一下用韵规范,用韵也是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的。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人喜欢写,也应该可以的。——个见。

点评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一个完美的新韵。并不是宋人不懂韵律,胡乱把一些韵部一合并就凑成的平水韵。 所以说要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0: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1-4 00:33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3:34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 ...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一个完美的新韵。并不是宋人不懂韵律,胡乱把一些韵部一合并就凑成的平水韵。

所以说要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古人有很强烈的“礼制”的概念,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想把古人创立的诗体与诗韵能够完美地一代一代地传递给后人。

新韵的创立并没有解决音声平仄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这一难题。我们以为我们今人有了广播电视,就可以使发音逐渐标准化,但那是一厢情愿的。比如“汶川”的“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读平声,不喜欢去读绕口的去声。就是既便知道读平声是错的,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去读平声。

所以说新韵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不能算是“发明”,要是如此就可以叫作“发明”。宋元明清早就去做了,还用等到现在?明朝“发明”了《洪武正韵》,最后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们何必要去重蹈覆辙呢?


点评

“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赞同先生的这个看法! 历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学史也一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至于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就要看各个朝代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166

帖子

40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4
贡献
1213
金钱
1402
发表于 2016-11-4 0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11-4 08:48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11-3 19:07
是的,宋人作词用当时韵(即词林正韵),写近体诗都依唐朝韵编的《平水韵》。五四先生一直回避这个问题。 ...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田塍莫笑细於椽,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
下山入屋上山鉏,图得生涯总近居。桑眼未开先著椹,麦胎才茁便生须。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溪面秪销横一视,水从空里过如飞。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住山何敢望他僧,只是游山也不曾。可惜一条杉桧路,都将湿丁不教行。
三峰小石一方池,下有机泉仰面飞。坐看跳珠复抛玉,忽然一喷与檐齐。
城里哦诗枉断髭,山中物物是诗题。欲将数句了天竺,天竺前头更有诗。
忽见金丝嫋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93

帖子

11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9
贡献
342
金钱
408
发表于 2016-11-4 09: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4 00:25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 ...

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赞同先生的这个看法!

    历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学史也一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至于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就要看各个朝代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各取所需了。所以,唐朝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平水韵”和“近体诗”(即现在许多人所说的狭义“律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宋朝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词韵”和
“词”(即现在许多人所说“长短句”)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元朝将前人的用韵放得更宽,并发展出“曲”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清朝除诗词理论创作比较活跃外,在诗词创作这块领地里基本上处于继承的情况下,但在文学这块大的领地里,也在前人“传记”的基础上,发展出“小说”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清朝后的民国,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诗韵新编”,并尝试着用“诗韵新编”创作新诗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尝试着发展“中华韵”,并尝试着用“中华新韵”创作新格律体的诗词……
    可见,继承和发展是相互相成的。没有了
继承单一的发展就是割断了历史,犹如无源之水,终究会干涸的;没有了发展,单一的继承就是停滞了历史,犹如一潭死水,终究也会干涸的。继承和发展谁也离不开谁!——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16-11-4 13: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2:31
绝句是特例,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一半。古人写绝句的含义是什么?绝字何解?就是登峰造极之意。古人去写绝句 ...

绝句为截句,绝妙的谬句也

点评

说对了。绝句没有对仗,肯定不是律诗的一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