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43|回复: 67

我谈中华新韵

[复制链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发表于 2017-4-8 10: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征服的平水韵帖子引起一场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现象,但这里却比任何网站都不正常,可以用“最糟糕”来做评语。我搜来两年前我发的一个帖子,来回答征服的问题。希望对我这个帖子的讨论能和风细雨的进行,不要有血腥味。

我谈中华新韵
平水韵是从南北朝一直传承下来的,根深叶茂。今天我们说的新韵源头在于五代,经契丹(辽)金,定型于元,中原音韵是其经籍。要说,平水韵才是真正的汉语,现代当代则南方方言是其正宗,汉人五次大南下,古代汉语都保存在南方。所以广东人提出要以广东话为普通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广东话也并不是真正的古汉语,中多百越杂烩,倒是客家话近之。中原音韵则多夷狄音,弄得入声都丢了。因此今天的普通话是华语而非汉语。但语言是发展的,普通话是大势所趋,中华新韵也就成为必然的。
首先,我对中华新韵持肯定态度。诗不光要可看更要能读能吟,可惜平水韵只可看不可读,用它写诗,许多诗读出来或缺韵律或韵味错。要读出来不产生矛盾,用韵时就得暗暗参照新韵,于是许多韵字不能做押韵用,再加上韵部太多,邻韵通用的矛盾,还有很多近似化石的字,这样每部能用做韵字的减少了很多。为了解决用字少的问题,明代人便在用平水韵时开始大量邻韵通用,打破了只限于孤雁出群与孤雁入群的规定,实际上已向新韵套近乎了。还有,格律诗是讲究平仄的,而我们现在读诗又只能用普通话来读,方言土语读诗显得不伦不类和滑稽,因此平水韵写的诗常出现读出来平仄不当的情况。今年是长征80周年,电视中听念“乌蒙磅礴走泥丸”,礴在入声十药或入声三觉,因此它“平平平仄仄平平”,可用普通话读,却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哪里像格律诗呀。古人近人的诗你能用时代因素来解释,今人写的你若说我用的是平水韵,那我只要说“那您用平水韵读给我听。”你非哑火不可,因为有的字你读不来,就是教音韵的老先生也未必读得来,得去翻《中华大字典》,碰到入声字,你在普通话中夾杂着念它,那你可能在扮演丑角了。所以今人写诗,写时应用今音,读时也应用今音,这是必须的,抱着平水韵写诗不放的人是老古董。那么是不是平水韵要葬到棺材里去呢?不,在研究古诗中,不能用今韵去研究古音韵,平水韵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一、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韵部划分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是韵母发音的主部,如ua中的a、ei中的e、iou中的o,称为韵腹。
韵头(介母)有i、u、ü。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i、u、ü、a、e、o。
有韵头、韵腹的,韵腹为主体,有a、e、o。
有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的,仍然韵腹为主体,有a、e、o。
同身同韵的标准是科学的,韵腹最重要,因此a、e、o三个元音是主要的元音。
二、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的具体情况
1.只有韵身的:i、u、ü、a、e、o、(-i)(零韵母)。
2.有韵头、韵腹的:ia、ua、uo、ie、üe
3.有韵腹、韵尾的:
①ai、ei、ou
②ao
③an、en、
④ang、eng、ong
⑤er
4. 有韵头、韵腹、韵尾的:
①uai、ui(uei)、iu(iou);
②iao;
③ian、uan、üan;
④in(ien)、un(uen)、ün(üen);
⑤iang、uang、ing(ieng)、iong。
三、按照同身同韵标准应划分的韵部
1、i 、(-i)(零韵母)、ü;
2、u;
3、a、ia、ua;
4、e、ie、üe、er;
5、o、uo;
6、ai、uai;
7、ei、ui(uei);
8、ou、iu(iou);
9、ao、iao;
10、an、ian、uan、üan;
11、en、in(ien)、un(uen)、ün(üen);
13、ang、iang、uang;
14、eng、ing(ieng);
15、ong、iong。
四、中华新韵的韵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八)、寒 an,ian,uan,üan
(九)、文 en,in,un,ün
(十)、唐 ang,iang,uang
(十一)、庚 eng,ing,ong,iong
(十二)、齐 i,er,ü
(十三)、支(-i)(零韵母)
(十四)、姑 u
五、与新韵比较
1、e,新韵与o、uo合并为“二波”。
“e与o在汉语拼音中发音的区别,是依赖于声母的,当其与b、p、m、f相拚时,发o音,与其它声母相拚时,发e音。它两个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拚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平水韵》同归五歌,《十三辙》同入ʻ梭波ʼ,说明古时差别更小。《注音字母》中用ㄛ、ㄜ表示,采用两个形近的字母,正是反映了读音的实际情况。因此,把e、o归入同一韵部,是在实际发音上是不违反ʻ同身同韵ʼ的标准的。”这个说法近似谬论。如果e与b、p、m、f相拚时,发o音,与其它声母相拚时,发e音。那么字典里能找到的me=mo、lo=le、yo=ye。那这种字典还有什么用?我们承认,声母与韵母并不是随意组合的,有的无法拼,有的会发生一些变化,有的与别的韵母相近而难分,但不能因此否认e、o作为元音的存在,若音一样,何必写出两个字母?何况字典中m、l、y可分别与它们拼,方言中能拼用的声母就更多了。其实e、o的区别很大,o的口型是圆的,你用圆形口型发发e看,行么?我以为aeo作为主要元音是有道理的,那就是口型的张合很不一样。如果把e、o当一回事,那么主要元音就只是a、o了,那为什么eng、ong又另外列出来呢?所以e不应该与o混在一起。
2、ong(ueng)iong,(üeng)与eng,ing(ieng)合并为“十一庚”。
“韵母ong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o,而是e,即应为ueng、ǖeng,其韵身都是eng。《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ueng,与ong同音,可见ong与ueng是等效的。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eng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既然应为ueng、ǖeng,何必增加ong呢?ong、iong字数众多,不是你一句“理应”就能解决得了的,何况从实际读音来看,dong-deng、gong-geng、hong-heng、kong-keng、long-leng、nong-neng、song-seng、tong-teng、yong-ying、zhong-zheng、zong-zeng;jiong-jing、qiong-qing、xiong-xing,它们会“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么?由于把e、o混为一谈,所以中华新韵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假如端正了这点,那么《平水韵》一东二冬与八庚不通韵倒是正确的,它们倒是遵循了“同身同韵”的原则,e与o不同身,所以它们不能通韵。因此ong、eng还是分为两个韵部为好。
3、三皆:ie,üe
“我们所说的ʻ同身同韵ʼ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对个别字母的使用做了调整。比如,ie、ue中的e实际应是ê,即《注音字母》中的ㄝ,为了简便,以e代之。注音时是简便了,划韵时却增加了一层假面具。必须抛开假面具,按照其实际读音划韵。因此ie、ue不应与e同韵,而应自成一韵。《平水韵》中,此二韵杂于九佳六麻,《十三辙》始辟ʻ乜斜ʼ,反映出读音的发展分化状况。”既然“ie、ue中的e实际应是ê,”何必“以e代之”,“增加了一层假面具”,结果写是一回事,拼是另一回事,倒是与英语攀亲了。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从发音来看,由于受介母i和u的口型挤压的影响,e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变化并不大,仍可看做ie、ue、e“同身同韵”,所以他们三个一家亲,不必鸠占鹊巢,惹是生非。
4、er与i,ü合并为“十二齐”。同样根据“同身同韵”,e无论如何也不会与i,ü“同身”,而且读音也太远了,强扭的瓜不长瓜呀。若论“同身同韵”,er与e才是兄弟,读音相近,只是舌尖位置不同而音有些变化。
5、(-i)(零韵母)另列为“十三支”。虽说零韵母,但毕竟有音,其音与i相近,我们这些凡人是区分不出(-i)与i有多大区别,不能因为声母要求的舌尖位置而否认i音的存在,因此i、(-i)是一个韵部,而且事实上大家在诗作中二者是不分家的。
6、ian,üan。如果按“我们所说的ʻ同身同韵ʼ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那么这两个家伙真应该另作一个韵部,它们读出的音与an差别也太大了,读出来都不似押韵。
7、上声与去声。平水韵上声去声入声是分家的,词中有的仄声可通用,那也得根据词牌,并非一律如此,诗中赋中还有平仄混押的呢。作为格律诗的押韵,上声与去声相差太远,读出的音长度很不一样,当做押韵读时有混押的感觉,因此还是分开为好。阴平阳平虽然声调也不同,但起码读音的长度是一样的。
8、不因字数而合并。er如果按韵腹韵尾来分,则不能与e、ie、üe在一起,因为这三个没有韵尾。er应单独为一个韵部。有人说er部字太少,查《新华词典》er部平声字只三个,上声字七个,去声字二个,难成一部。古代有险韵一说,指的就是字很少的韵部。韵是根据音的实际存在,而不是依据字数的多少。因此设韵部不要去考虑字数关系。
个人看法,供大家讨论。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8 1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什么《中华新韵》的那帮家伙都是吃饱撑的!
俺觉得《诗韵新编》最好不过了,有人攻击其“缺点是保留了入声”,俺倒觉得这正是它的音韵“改革恰到好处”。

点评

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的奋斗,都是吃饱撑的?  发表于 2017-4-8 1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91
贡献
13505
金钱
1600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1: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云山人 发表于 2017-4-8 11:30
中华新韵并没有保留入声啊!它只是注明某些字在旧声中属入声。
我是用旧韵的,但确实碰到多次尴尬事,明 ...

行者说的是《诗韵新编》,写的明明白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轮值首版

青青子衿诗苑沈阳诗苑执行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91
贡献
13505
金钱
1600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专家学者加上官员,已经在研究编制新韵典了,等着吧,估计不会很快。

点评

难  发表于 2017-4-9 13: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8 12: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人写诗都得用韵,诗韵的确读性又关乎格律诗的音乐美和交流范围与效果,因此诗韵问题是诗词界无法回避的,无论怎么绕都绕不过去。很高兴一些朋友已形成一定的免疫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4-8 12:5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不要求按平水韵,既然你摆脱不了格律的束缚,那就连格律诗的韵也一齐接受吧,没有格律与韵的包装,现代人写的诗怎么好意思也标七律?自创一个新体不行吗?

点评

这点我不同意,用新韵也能符合格律要求的  发表于 2017-4-9 13: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8 13: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4-8 13:16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4-8 12:56
古诗不要求按平水韵,既然你摆脱不了格律的束缚,那就连格律诗的韵也一齐接受吧,没有格律与韵的包装,现代 ...

刚在本版贴了一帖“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00征服7 分钟前

可惜不知何故被谁给删掉了,这帖似可回答你的问题:
侃诗
众生原本赤条条,莫以衣冠试比高。
纵裹千层平仄布,也应无计掩皮毛。

点评

既如此,何苦要寻死觅活的逼人用新韵?别人穿旗袍也是美,你穿连衣裙也是美,各取所好就行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4-8 13:2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8 13:15
刚在本版贴了一帖“”
可惜不知何故被谁给删掉了,这帖似可回答你的问题:
侃诗众生原本赤条条,莫以衣冠 ...

既如此,何苦要寻死觅活的逼人用新韵?别人穿旗袍也是美,你穿连衣裙也是美,各取所好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3: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7-4-8 15:17 编辑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1:01
搞什么《中华新韵》的那帮家伙都是吃饱撑的!
俺觉得《诗韵新编》最好不过了,有人攻击其“缺点是保留了入 ...

老兄好。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看过,就是这个十八韵的,好好的已有现成的新韵了,怎么又冒出个十四韵的来?呵呵。一班不干正事的家伙搞了个次品,却还要强加于人,真是无言了。遥握。

点评

建国后,推广了普通话,65年改革出《诗韵新编》,才用了几年啊,又有人赶潮流,要改革了。 难道这几十年间的语音变化,比历史上几百年间的语音变化还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5: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4-8 14: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里却比任何网站都不正常,可以用“最糟糕”来做评语。

不知道先生觉得什么样的是正常。禁止讨论此类问题好不好。

点评

我觉得最正常就是离开这个版。其他我去的版块不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1:05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8 15: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8 13:45
老兄好。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看过,就是这个十八韵的,好好的已有现成的新韵了,怎么又冒出个十四韵的来? ...

建国后,推广了普通话,65年改革出《诗韵新编》,才用了几年啊,又有人赶潮流,要改革了。
难道这几十年间的语音变化,比历史上几百年间的语音变化还大?

点评

新韵版本层出不穷,几次这样一搞,谁敢用新韵呢。最后只有对自己作品不重视的人才敢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5: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4-8 15: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5:08
建国后,推广了普通话,65年改革出《诗韵新编》,才用了几年啊,又有人赶潮流,要改革了。
难道这几十年 ...

新韵版本层出不穷,几次这样一搞,谁敢用新韵呢。最后只有对自己作品不重视的人才敢了。

点评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有信心,新韵一定会成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1:09
学堂先生也提到这点,新韵没有权威的韵书,所以难以与平水韵抗衡。平水韵制定原则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并没说按读书音制定,平水韵又有历史传统,早已在诗人中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新韵没有的优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5:19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4-8 15:19: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4-8 15:11
新韵版本层出不穷,几次这样一搞,谁敢用新韵呢。最后只有对自己作品不重视的人才敢了。 ...


学堂先生也提到这点,新韵没有权威的韵书,所以难以与平水韵抗衡。平水韵制定原则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并没说按读书音制定,平水韵又经科考推行,有历史传统,早已在诗人中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新韵没有的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8 15: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5:08
建国后,推广了普通话,65年改革出《诗韵新编》,才用了几年啊,又有人赶潮流,要改革了。
难道这几十年 ...

这班人不是赶什么潮流,而是为了折腾格律诗词。特别是将ong和eng韵归并在一起,说明他们是连最基本音韵知识都没有的。他们不知ong韵是如何拼出来的,却胡乱解释为是u与eng拼出来的,其实ong韵是u与ng相拼得出的。哎,反正是越是无知的人,胆子也就越是大的吧。遥握。

点评

当今普通话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本身是一种有重大缺限的注音方案(好像有部分学者向人大提议取缔了。有些痴人说梦了。用了这么久,那有那么容易说改就改的,嘿嘿!) 所谓中华新韵,基本上是建立在这种有重大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8 18: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8 18: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7-4-8 15:30
这班人不是赶什么潮流,而是为了折腾格律诗词。特别是将ong和eng韵归并在一起,说明他们是连最基本音韵知 ...

当今普通话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本身是一种有重大缺限的注音方案(好像有部分学者向人大提议取缔了。有些痴人说梦了。用了这么久,那有那么容易说改就改的,嘿嘿!)
所谓中华新韵,基本上是建立在这种有重大缺限汉语拼音基础上的,与实际发音并不相符,很多情况下读来并不相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4-8 18:15
当今普通话使用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本身是一种有重大缺限的注音方案(好像有部分学者向人大提议取缔了。 ...

是的。这是只用25个英文字母进行注音造成的——知道语音传承关系的还能知道这些,然当今就是那些教孩子们拼音的老师,又有几个知道?问题多着呢,衣i与安an拼,能读出焉ian音来吗?!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1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4-8 14:05
但这里却比任何网站都不正常,可以用“最糟糕”来做评语。

不知道先生觉得什么样的是正常。禁止讨论此类问 ...

我觉得最正常就是离开这个版。其他我去的版块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11: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17-4-8 15:11
新韵版本层出不穷,几次这样一搞,谁敢用新韵呢。最后只有对自己作品不重视的人才敢了。 ...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有信心,新韵一定会成功

点评

新韵书要想成功,就不能用持南方方言的作编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2: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1
贡献
4474
金钱
8136
发表于 2017-4-9 12: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毕竟是民国时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们所编的,一是符合国语即普通话语音实际,二是保留了入声,不与古人脱节。格律诗词是古声韵的产物,不愿意继承其声韵,大可不写或者不称之为格律诗词,就像元代文人,写格律诗词就遵循古声韵,不按古声韵就来个“元曲”,不像当代的250,雀占鸠巢还要冒充正统自称合法!

点评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认同!左右兼顾,改革适中,个人也认为这是最适合的现今使用的。)毕竟是民国时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们所编的(没听说啊,这是哪来的资料?只知道65年初版,后来经过数次修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4:09
格律诗词是古声韵的产物,不愿意继承其声韵,大可不写或者不称之为格律诗词,就像元代文人,写格律诗词就遵循古声韵,不按古声韵就来个“元曲”,不像当代的250,雀占鸠巢还要冒充正统自称合法! …… 赞同这个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7-4-9 12:21: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2:09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毕竟是民国时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们所编的,一是符合国语即普通话语音实际,二是 ...

格律诗词是古声韵的产物,不愿意继承其声韵,大可不写或者不称之为格律诗词,就像元代文人,写格律诗词就遵循古声韵,不按古声韵就来个“元曲”,不像当代的250,雀占鸠巢还要冒充正统自称合法!

……
赞同这个观点,律诗是法律之诗,唐代科举确立的法,并行诸考试,继承律诗也须继承其韵,所以清代试律诗不仅依唐律,也依唐韵,并不是因仇视汉族而废洪武韵不用。
       有志创新,不仅应倡导新韵,还应倡导不依律诗平仄束缚,这才是有出息的表现,如同宋词,元曲。现在人挤到律诗这个传统框架里,又要搞改革,还是因拿不出宋词元曲这样的内容来,借律诗这付行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1

主题

9348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00
贡献
10187
金钱
11640

中坚诗友勋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2: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讲吴语方言,自然对用旧韵有更多的理解。同时对用新韵写的并不反对,我自己就有新韵写的。但对十四韵确实反感,将ong、ing两韵通押,写得人难道就不能读读看,能押吗?!作为诗词爱好者,会讲普通话本就不是难事,但对旧韵多了解一些,也能加深对古典诗词格律的理解。不然,我们如何理解那些古典诗词名作的格律。总之多学点诗韵、词韵、曲韵并没有什么坏处。你自己想用什么韵就怎么写吧。但参加比赛活动类的诗词,也总得接受他的用韵规定。喜欢用新韵写诗的,大可自己也搞个这样活动,规定只能用新韵。再有一个,不要妄想什么全国人民都是诗词爱好者!爱好诗词的本就是绝少一部分人而已。诗词是文学的艺术,能有此高雅情怀的人少着呢!遥握。

点评

同感。要么按旧韵,要么纯粹一点,按拼音韵。一和稀泥,两头都不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14:29
我一辈子是攻古代汉语的,但不反对新韵,问题是如何使新韵用起来方便,大家都能 接受  发表于 2017-4-9 13: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2: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4、er与i,ü合并为“十二齐”。
5、(-i)(零韵母)另列为“十三支”。虽说零韵母,但毕竟有音,其音与i相近,我们这些凡人是区分不出(-i)与i有多大区别,不能因为声母要求的舌尖位置而否认i音的存在,因此i、(-i)是一个韵部,而且事实上大家在诗作中二者是不分家的。
-----这是新十四韵失败的两条原因。

点评

谢谢你赞同  发表于 2017-4-9 13: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9 1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4-9 13:00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9 11:09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我们有信心,新韵一定会成功


新韵书要想成功,就不能用持南方方言的作编委。历史的教训不可忘记。

点评

对  发表于 2017-4-9 13: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9 14: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2:09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毕竟是民国时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们所编的,一是符合国语即普通话语音实际,二是 ...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认同!左右兼顾,改革适中,个人也认为这是最适的现今使用的。)毕竟是民国时期有真才实学的专家们所编的(没听说啊,这是哪来的资料?只知道65年初版,后来经过数次修订。

点评

民国已经定型,解放后只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改名再版: 民国后不久,在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责成尽快制定统一的“国音”标准,据黎锦熙先生的回忆文章,原计划先由各省调查方音后再制定,五四前夜的白话文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439

帖子

5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26
贡献
1306
金钱
1862
发表于 2017-4-9 15: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援引先生原话】
“征服的平水韵帖子引起一场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现象,但这里却比任何网站都不正常,可以用“最糟糕”来做评语。我搜来两年前我发的一个帖子,来回答征服的问题。希望对我这个帖子的讨论能和风细雨的进行,不要有血腥味。”


唉,见怪不怪吧。先生不妨参阅一下这个: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诗词理论82665寸草晨露2017-3-28 22:36

点评

你这里谈到的格那丁,今天早晨,我正好在吾爱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一首诗的解析》,水平好像挺不错的。他对这里你提到的某些人似乎都不屑一顾呢。你去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9 1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9

主题

4784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271
贡献
4474
金钱
8136
发表于 2017-4-9 18: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 发表于 2017-4-9 14:09
新韵,《诗韵新编》比较好(认同!左右兼顾,改革适中,个人也认为这是最适合的现今使用的。)毕竟是民国 ...

民国已经定型,解放后只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改名再版:
       民国后不久,在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责成尽快制定统一的“国音”标准,据黎锦熙先生的回忆文章,原计划先由各省调查方音后再制定,五四前夜的白话文运动加快了进程(白话文取得正统地位后,就不用考虑给文言文注音后,读不懂的问题了),民国教育部于1918年公布由读音统一会制定的注音字母,并同时出版《国音字典》,称“老国音”,特点是:1、注音符号用传统民族形式,用古篆字改造而成;2、比北京音多三个声母;3、保留入声,分尖团字。所以“老国音”是北方为主的各地合编,没有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和老国音是一致的,这是其最大的缺陷了。到1931年纯以北京音制定“新国音”,仍沿用注音字母,声母21个,韵母16个,这是汉语统一读音的定型,和现在的汉语拼音读音是一致的,不久黎锦熙等人以此为标准公布出版了第一部新韵书《佩文新韵》,不久改名《中华新韵》,共十八韵,1952年增字、加注后重新出版。

点评

谢谢窝人兄!这就是说《诗韵新编》的底稿版本,是《佩文新韵》对吧? 民国的《中华新韵》与今天说的《中华新韵》不是同一部韵书吧? 能否说一下,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有何异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1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3966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49
贡献
4059
金钱
48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9 1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征服 发表于 2017-4-9 15:55
【援引先生原话】
“征服的平水韵帖子引起一场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现象,但这里却比任何网站都不正常,可 ...

你这里谈到的格那丁,今天早晨,我正好在吾爱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一首诗的解析》,水平好像挺不错的。他对这里你提到的某些人似乎都不屑一顾呢。你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4-9 20: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4-9 20:12 编辑

十八韵韵部完全可以合并为十三韵:
一,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有别于五支)。
二,      二波罗歌,韵母 o、uo。   
            三歌,    e。
三,      四皆,韵母 ie、ue。         
            九开,   韵母 ai、uai。
四,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五,      一麻蛙鸦, a、ua、ia
六,     八微,韵母 ei、ui。
七,    十二侯,韵母 ou、iu。
八,    十三豪,韵母 ao。
九,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一,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二,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三,十八东,韵母 ong、iong。

点评

是不是以前的十三辙?  发表于 2017-4-9 20: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779

帖子

7761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537
贡献
2124
金钱
2729
发表于 2017-4-10 12: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7-4-9 18:12
民国已经定型,解放后只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改名再版:
       民国后不久,在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责成 ...

谢谢窝人兄!这就是说《诗韵新编》的底稿版本,是《佩文新韵》对吧?
民国的《中华新韵》与今天说的《中华新韵》不是同一部韵书吧?
能否说一下,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有何异同?

点评

《佩文新韵》《诗韵新编》都保留入声,分18韵部。 民国的《中华新韵》与今天说的《中华新韵》不是同一部韵书。民国的《中华新韵》即《佩文新韵》《诗韵新编》一脉相承,今天的《中华新韵》与之没有联系,属既不是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13: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1: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