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潭州雨梦

再论折腰体与顺风调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3 09:27
要写格律诗,就不要写什么折腰体,大拗特拗,下句救拗,这些都是鬼画符的东西,蒙骗初学者的 ...

你不写就是了,干吗践踏国粹,唐大家几无不写此体哟,如王维诗入词,为阳关曲,非折腰不可。你不懂就不要大言欺人!让初学者不知正格之外,有此别体,是愚民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5: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3 06:29
今非昔比啊!
唐  王叡撰《炙毂子诗格》:
背律体

唐人以折腰为不据一格的大才,只知墨守陈规而诋毁折腰者,猥琐无才无德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4
贡献
22218
金钱
2914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4 0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7-7-14 06:31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05:38
你不写就是了,干吗践踏国粹,唐大家几无不写此体哟,如王维诗入词,为阳关曲,非折腰不可。你不懂就不要 ...

你误会啦。这不是践踏国粹,是分清正格与杂格。你们把正体与杂体混啦,误人不浅,要说践踏国粹,是你们这些人,不懂装懂,以书虫冒充知识,反过来责备正本清流者,何其好笑也

点评

文中已述明别体不影响正格。何谓正格?平仄两两相替也,凡不合两两相替和单音节平仄转换均为拗句,凡含拗句者均非正格,拗体也。然韵有别体,如入鴈,出鴈,进退,大小,辘轳均为韵之别体也。凡失对(江左体),失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07: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7-7-14 06:35: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3 09:45
此一时彼一时!
唐宋时期的格律理论,是讲四声论25俩字!

咩咩,你发什么羊癫疯?用元克克来套近体诗?

点评

唐朝的规律,不依据唐人的说法,难道依据你大眼不惭的怪论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06: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06: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眼怪 发表于 2017-7-14 06:35
咩咩,你发什么羊癫疯?用元克克来套近体诗?

唐朝的规律,不依据唐人的说法,难道依据你大眼不惭的怪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7: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7-7-14 06:24
你误会啦。这不是践踏国粹,是分清正格与杂格。你们把正体与杂体混啦,误人不浅,要说践踏国粹,是你们这 ...

文中已述明别体不影响正格。何谓正格?平仄两两相替也,凡不合两两相替和单音节平仄转换均为拗句,凡含拗句者均非正格,拗体也。然韵有别体,如入鴈,出鴈,进退,大小,辘轳均为韵之别体也。凡失对(江左体),失粘,(顺风,折腰)均非正格,别体也。谁弄不清?谁在混淆视听?折腰诗从盛唐至今,络绎不绝。今体出,永明体现多不屑一顾,然其影响有这么深远吗?格律桎人,古人稍作实破,自成别调,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至声嘶力竭吗?不是说先生,自有傻皮持此歪论。

点评

最有说服力的,唯有唐朝科举试律诗。 唐朝科举省试贴,既有折腰格律诗,也有仄韵格律诗。 首句押韵体、折腰体、仄韵体,三者都占总数的3%左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0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08: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07:51
文中已述明别体不影响正格。何谓正格?平仄两两相替也,凡不合两两相替和单音节平仄转换均为拗句,凡含拗 ...

最有说服力的,唯有唐朝科举试律诗。
唐朝科举省试贴,既有折腰格律诗,也有仄韵格律诗。
首句押韵体、折腰体、仄韵体,三者都占总数的3%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4
贡献
22218
金钱
29144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7-14 09: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07:51
文中已述明别体不影响正格。何谓正格?平仄两两相替也,凡不合两两相替和单音节平仄转换均为拗句,凡含拗 ...

自行比较吧
刚刚:
要写格律诗,就不要写什么折腰体,大拗特拗,下句救拗,这些都是鬼画符的东西,蒙骗初学者的 ...
潭版:
你不写就是了,干吗践踏国粹,唐大家几无不写此体哟,如王维诗入词,为阳关曲,非折腰不可。你不懂就不要大言欺人!让初学者不知正格之外,有此别体,是愚民也!

(你不写就是了,----那就是提倡折腰体,大拗特拗,下句救拗罗)
(唐大家几无不写此体哟,如王维诗入词,为阳关曲,非折腰不可。-----那就是因他们是大家,写折腰,我们也得写折腰了?难道他们的折腰体就可堂皇进入正格中?)、
(让初学者不知正格之外,有此别体,---纯属歪曲,我说不写,没说不学)
我的话针对初学者,不要为那些“大家”所骗。至于自号“大家”者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别人也管不到,只要别发号施令,搞传销就行。

点评

...顺风调 不少论者常将律诗失粘都称为折腰体,实非宜也。绝句折腰者指首尾联失粘,(又称“绝句变体”); 八句折腰者则指律诗颔颈联失粘,(又称“七言变体”)其实有些属顺风调 何谓顺风调呢?联间失粘者是也。 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0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搞传销首推是你,那些犯尽韵病佶屈聱牙的回文诗你不是大玭制贩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7-14 10:07 编辑
刚刚 发表于 2017-7-14 09:19
自行比较吧
刚刚:
要写格律诗,就不要写什么折腰体,大拗特拗,下句救拗,这些都是鬼画符的东西,蒙骗初 ...

...顺风调
不少论者常将律诗失粘都称为折腰体,实非宜也。绝句折腰者指首尾联失粘,(又称“绝句变体”);
八句折腰者则指律诗颔颈联失粘,(又称“七言变体”)其实有些属顺风调
何谓顺风调呢?联间失粘者是也。
  绝句只有首尾二联,联间失粘者称作折腰体。
  而律诗有四联,唐诗各联均有失粘现象。先引《学诗百法》:二十一 指示变体法 :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见前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各法)。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点评

..顺风调 不少论者常将律诗失粘都称为折腰体,实非宜也。绝句折腰者指首尾联失粘,(又称“绝句变体”); 八句折腰者则指律诗颔颈联失粘,(又称“七言变体”)其实有些属顺风调 何谓顺风调呢?联间失粘者是也。 绝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0:02
既是再论,必有前论。我从未视别体为正格,反倒是提醒初学者,不要见此大怪小怪,.居然一些假里手横竖不入贼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09:56
...顺风调
不少论者常将律诗失粘都称为折腰体,实非宜也。绝句折腰者指首尾联失粘,(又称“绝句变体”); ...

既是再论,必有前论。我从未视别体为正格,反倒是提醒初学者,不要见此大怪小怪,.居然一些假里手横竖不入贼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7-7-14 1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7-7-14 10:0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09:56
..顺风调
不少论者常将律诗失粘都称为折腰体,实非宜也。绝句折腰者指首尾联失粘,(又称“绝句变体”);
八句折腰者则指律诗颔颈联失粘,(又称“七言变体”)其实有些属顺风调
何谓顺风调呢?联间失粘者是也。
  绝句只有首尾二联,联间失粘者称作折腰体。
  而律诗有四联,唐诗各联均有失粘现象。先引《学诗百法》:二十一 指示变体法 :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见前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各法)。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联间失粘的参照应为,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声调相同,而是指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声调不同。

点评

失粘,入门者即知,用得着这么画蛇添足的解释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7-7-14 12:51 编辑

别体亦是国粹!不然王维之劝君更尽一杯酒,何以流传至今?!

点评

别体亦是国粹!----对呀,那就更没有谁践踏国粹。扣帽子无人戴,也是一笑事  发表于 2017-7-14 10:58
哦,不知三羊没有读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0:16
没有流传下来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党于今提倡学习国粹,践踏国粹者,反党异已分子!

点评

这种遗风不学为好,惹众怒,何苦呢  发表于 2017-7-14 10: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主题

6431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521
贡献
6693
金钱
7456
发表于 2017-7-14 1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0:02
别体亦是国粹!不然王维之劝君共尽一杯酒,何以流传至今?!

没有流传下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7-7-14 10:02
联间失粘的参照应为,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声调相同,而是指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声调不同。 ...

失粘,入门者即知,用得着这么画蛇添足的解释吗?

点评

这决然不是【画蛇添足】的解释,而是【正本清源】的纠错! 相【】替、相【对】,都是声调的不同,为何【相粘】就成了声调的不同呢?这显然是今人,错误的理解宋人【失粘】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1:09
我的跟帖掉了一个【不】字! 联间失粘的参照应为,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声调相同,而不是指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声调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1: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0:02
别体亦是国粹!不然王维之劝君共尽一杯酒,何以流传至今?!

哦,不知三羊没有读过。

点评

三羊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三羊未读:劝君共尽一杯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0:15
失粘,入门者即知,用得着这么画蛇添足的解释吗?

我的跟帖掉了一个【不】字!
联间失粘的参照应为,第一句与第三句的声调相同,而不是指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声调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1: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0:15
失粘,入门者即知,用得着这么画蛇添足的解释吗?

这决然不是【画蛇添足】的解释,而是【正本清源】的纠错!
相【】替、相【对】,都是声调的不同,为何【相粘】就成了声调的不同呢?这显然是今人,错误的理解宋人【失粘】的理论。

点评

谁说相粘是声调的不同呢?相粘指上联的韵句与下联的出句偶数位相同,失粘则指不同。你脑子一时转不过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1: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0:16
哦,不知三羊没有读过。

三羊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三羊未读:劝君尽一杯酒

点评

h哦写错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2: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4 11:11
三羊读过:劝君更尽一杯酒三羊未读:劝君共尽一杯酒

h哦写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2: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4 11:09
这决然不是【画蛇添足】的解释,而是【正本清源】的纠错!
相【】替、相【对】,都是声调的不同,为何【 ...

谁说相粘是声调的不同呢?相粘指上联的韵句与下联的出句偶数位平仄相同,失粘则指不同。你脑子一时转不过来?

点评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3:04
真是糊涂了! 传统【相粘】的说法,应该是【第三句与第二句】声调的相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2: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7-14 12:46
原来你这是鸟论呀!

鸟你先人!

点评

刚刚点评:是你先骂人,所以这次不怪针板了。  发表于 2017-7-14 2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2: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2:47
谁说相粘是声调的不同呢?相粘指上联的韵句与下联的出句偶数位平仄相同,失粘则指不同。你脑子一时转不过 ...

真是糊涂了!

传统【相粘】的说法,应该是【第三句与第二句】声调的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2:47
谁说相粘是声调的不同呢?相粘指上联的韵句与下联的出句偶数位平仄相同,失粘则指不同。你脑子一时转不过 ...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 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 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 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摘自王力的《诗词格律》

所谓【平粘平,仄粘仄】,实际就是【声调的雷同】!将【粘】改为【声调的雷同】,王力的原话:
蓝色部分,说理清楚,语句通顺;红字部分,则是说理不清,好似绕口令一样的别扭!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雷同",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点评

你这种解释离题了。诗的构成,其中一条要素,即对与粘,王力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说法忽视了不讲究粘造成的结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6: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7-7-14 13:04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 ...

你这种解释离题了。诗的构成,其中一条要素,即对与粘,王力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说法忽视了不讲究粘造成的结果。

点评

难道不讲【顿间交替】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7: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入门知识,实无咬文嚼字必要。

点评

阳关体已是词,其平仄都固定死了,不能与折腰体混为一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8:07
传统俗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原话应为:前不着村,后不着甸。 由【甸】变【店】,是将错就错的以讹传讹。 现在真正写成【甸】,反倒成了错别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7:53
这不是一个【咬文嚼字】的问题,唐宋人的【折腰、阳关、背律、失粘】等,所指的都是不换【联头】的意思! 依据依据没有声律对应关系的【第三句与第二句】来论证,实属不懂声律的对应关系! 第三句的声律关系,来源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7: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7: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6:58
你这种解释离题了。诗的构成,其中一条要素,即对与粘,王力的说法是正确的。你的说法忽视了不讲究粘造成 ...

难道不讲【顿间交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7: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7-14 17:34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7:02
这种入门知识,实无咬文嚼字必要。

这不是一个【咬文嚼字】的问题,唐宋人的【折腰、阳关、背律、失粘】等,所指的都是不换【联头】的意思!而后人判定【失粘】,依据的是【第三句与第二句】,岂不是【歪理邪说乱章法】?!
依据依据没有声律对应关系的【第三句与第二句】来论证,实属不懂声律的对应关系!
第三句的【对应】声律关系,来源于第一句。第一句句头为平(仄),第三句的句头则为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7-7-14 17: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7-7-14 18:22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7-7-14 17:02
这种入门知识,实无咬文嚼字必要。

传统俗语:前不着村,后不着
原话应为:前不着村,后不着

由【甸】变【店】,是将错就错的以讹传讹。
现在真正写成【甸】,反倒成了错别字!

假的,成了真的;真的,成了假的!

点评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是出自明朝施耐庵《水浒全传》,意思是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14 1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23: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