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82|回复: 51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12-30 10: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31 09:10 编辑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

    汉语四声对不同的方音有不同的四声。沈约定汉语四声是以他的吴音为平上去入的。如果用北朝的语音分辨四声,则不尽相同。因此,南北朝就出现了以自己方音定四声的“韵书”蜂起的时代。到了隋代“天下一统”,陆法言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编写《切韵》时,即想到把南北朝的四声统一到一本书里。陆法言首先就要解决的,是“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这个问题。而事实上,则是不可能把不同的方音统一到同一个四声标准中去的。他只好用一字两读(或一字三读)的方法来解决。好比说“看”、“听”两字,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音里而存在四声两读音,而是在甲地读平声,乙地则读仄声。陆法言将其一字两读,就既满足了甲地方音,也满足了乙地方音。但这只是解决了韵调的问题,还得解决不同方音字的押韵或不押韵的问题。好比江东人对“元”、“魂”是同韵字,可放在同一个韵部里,而河北人的发音却是不押韵的,陆法言就将其分为两个部:“元二十二”、“魂二十三”。这样一来,事实上就造成了汉语四声的发音,在《切韵》这本韵书里,就只存在书面之音,而与各地方音则是无法一致的。
    使用《切韵》这本韵书,会发生两种情况:(一)当人们用方音的反切字切出的读音仍然是方音,(二)用切韵书面音切出来的才是切韵音。
    当一本韵书,它不能为统一的发音服务,照理,它早该消亡了。但它为什么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就要归功于律诗的功劳了。
因为江东沈约将四声用于永明体,这永明体诗深入人心,到了唐代,经过历史的风淘浪簸,精华成了五言八句的近体诗,它简直是精妙无比,各种方音都对它入了迷,长年经久而不衰。东西南北人都用自己的方音去读写律诗,又要在全国统一使之流传且皇家认可,于是诗人们就去欺骗自己的嘴巴和耳朵,用写书面平仄音和押韵字音的方法于诗了。这就是为什么李白和杜甫的口音不尽相同,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苏东坡口音并不一致,而他们的诗的平仄音和押韵字音却都是统一的这个道理。因此,隋代陆法言的书面声调,到了新中国的一千多年的岁月里,而平仄声调书面不变,而押韵字还多数人也都用平水韵为标准的理由所在。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0 1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就比较有道理了,切韵本古今方国之音,诗韵统一在一部韵书里,不论官方还是全国各地人均认同且得到了历史的认同,这是切音音系【平水韵、词林正韵】通行千年不朽的因素所在

看来王力的汉语语音史对金先生是大有帮助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0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切韵是书面语音系统是对的,陆法言自己就说得很明白,看切韵序--留意红色字体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书面语音系统,跟官话,方言均不可等同,不论官话、方言如何变,书面语音系统是可以保持的,这就是中华文化之传承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0 13: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方音有不同的四声,首先要说明的是,此四声是调类,即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全国大部分方言均存此四声,但也有个别方言只有三声,如甘肃的个别县区,其它如所谓五声六声七声八声十一声的声指的是调值,如西南官话为四声五调,客家话四声六调,闽语四声七调,粤语四声八调【今九调】,广西博白四声十一调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14: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梅花山人参与讨论。但我并未参看你和三羊图示的王力的语音这本书。我近几年一直都是这个观点。这是我这些年研究永明体与近体诗的押韵得出的这个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0 18:40: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平仄两读叫韵调不同?元,魂不同韵叫声调不同?

点评

还得解决不同方音字的押韵或不押韵的问题。 改成了这一句以使表达更准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9:12
这应该如何表达,待我想想。也请帮我想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0 2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0 2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0 18:40
看平仄两读叫韵调不同?元,魂不同韵叫声调不同?

这应该如何表达,待我想想。也请帮我想想。

点评

措辞不妥,可以修正,观点对不对,也很可疑,转一下针先生观点,和我疑问相同: 好比说“看”、“听”两字,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音里而存在四声两读音,而是在甲地读平声,乙地则读仄声。(金筑子) ------ 看:看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1 08:2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0 21:31
这应该如何表达,待我想想。也请帮我想想。

措辞不妥,可以修正,观点对不对,也很可疑,转一下针先生观点,和我疑问相同:

好比说“看”、“听”两字,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音里而存在四声两读音,而是在甲地读平声,乙地则读仄声。(金筑子)
------
看:看守:kān shǒu,看戏:kàn xì-----怎么不可以在同一个方言里出现?
听:聽字省文。(聽)他定切。聆也。靜也。待也。受也。從也。斷也。任也。又他丁切。聆也,聽受也。----可见不同音义也有所不同。怎么不可以在同一方言中出现?

点评

观点也无甚不妥,关于切韵为什么会哪么多韵,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便有举例说明,大意是比如北方人灰咍不分,但南方是分的,所以便把它分作了两韵,元魂痕也是这个现象。。。 关于古今,江阳,南北朝是不分的,江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9:58
今音即北音,才没有同义两读字。而切韵则有同义两读字。我的表达不妥的地方是韵调也是声调,有同韵母的声调,有不同韵母的声调,我的表达含混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1 08:22
措辞不妥,可以修正,观点对不对,也很可疑,转一下针先生观点,和我疑问相同:

好比说“看”、“听”两 ...

今音即北音,才没有同义两读字。而切韵则有同义两读字。我的表达不妥的地方是韵调也是声调,有同韵母的声调,有不同韵母的声调,我的表达含混了。

点评

表达上是一回事,理解上是另一回事,用韵调无甚不妥,可以理解为韵与调,所举例也算可以,何况前面还加了个比如 看,我们这就只读去声,韵也不是an的a而是半圆口音的on,平仄两读有些是方言因素,有些是古今因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9: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9: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56
主题       
376
帖子       
877
积分
百家论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0 金钱491 贡献0
发消息       
9#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7-12-31 07:43 编辑


好比说“看”、“听”两字,不可能在同一个方音里而存在四声两读音,而是在甲地读平声,乙地则读仄声。(金筑子)
------
看:看守:kān shǒu,看戏:kàn xì-----怎么不可以在同一个方言里出现?
听:聽字省文。(聽)他定切。聆也。靜也。待也。受也。從也。斷也。任也。又他丁切。聆也,聽受也。----可见不同音义也有所不同。怎么不可以在同一方言中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0 18:40
看平仄两读叫韵调不同?元,魂不同韵叫声调不同?

还得解决不同方音字的押韵或不押韵的问题。
改成了这一句以使表达更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0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1 08:49
今音即北音,才没有同义两读字。而切韵则有同义两读字。我的表达不妥的地方是韵调也是声调,有同韵母的声 ...

表达上是一回事,理解上是另一回事,用韵调无甚不妥,可以理解为韵与调,所举例也算可以,何况前面还加了个比如

看,我们这就只读去声,韵也不是an的a而是半圆口音的on,平仄两读有些是方言因素,有些是古今因素,如令、跳,今音一概读仄,但古有平声读,元、魂的举例更恰切,颜氏家训集注上便有这个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09: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在知味堡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一个常识性问题:是同义两读字还是不同义两读字。只有同义字两读才叫平仄两读(或四声两读),不同义两读叫同型两个字,同型两个字是不能于诗句中作同义用的。

点评

针叶林为反对而反对,他不挑金筑子的刺不攻讦金筑子便闲得发慌,可以不理会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0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09: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1 09:25
针叶林在知味堡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一个常识性问题:是同义两读字还是不同义两读字。只有同义字两读才叫平 ...

针叶林为反对而反对,他不挑金筑子的刺不攻讦金筑子便闲得发慌,可以不理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1 09:46: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按金先生的意思,由于方音不同,切韵中同一义的字有两个声调,金先生能否举出几例?

点评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10: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09: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1 08:22
措辞不妥,可以修正,观点对不对,也很可疑,转一下针先生观点,和我疑问相同:

好比说“看”、“听”两 ...

观点也无甚不妥,关于切韵为什么会哪么多韵,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便有举例说明,大意是比如北方人灰咍不分,但南方是分的,所以便把它分作了两韵,元魂痕也是这个现象。。。

关于古今,江阳,南北朝是不分的,江东,上古是通韵的,但陆法言依古今通塞及论南北是非便把它们分开了

对于方音,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是很普遍的现象,没啥可奇怪的

点评

方音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陆法言都把他们象筐子一样收罗到切韵里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0: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31 10:1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1 09:46
“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按金先生的意思,由于方音不同,切韵中同一义的字有两个声调,金先 ...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朱熹(宋)
•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王彦泓(明)
春风鬓影弹琴看,夜月歌声隔巷怜。
今日掩门梅雪下,药炉声沸卧床前。
------------
看见的看,在诗句里根据平仄的需要可读平读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1 10: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31 09:58
观点也无甚不妥,关于切韵为什么会哪么多韵,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便有举例说明,大意是比如北方人灰咍不分 ...

方音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陆法言都把他们象筐子一样收罗到切韵里了吗?

点评

大体如此,问题是你用了都字就存在岐议了,谁又能弄清础陆法言会不会遗漏了点啥呢 切韵193韵,广韵206韵,可见有所遗漏也不奇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1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2-31 10:53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1 10:16
方音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陆法言都把他们象筐子一样收罗到切韵里了吗? ...

大体如此,问题是你用了都字就存在岐议了,谁又能弄清础陆法言会不会遗漏了点啥呢

切韵193韵,广韵206韵,可见有所遗漏也不奇怪
切韵的韵,理论上差不多是400韵,但有的有音无字,而有的则无实际音,如阻音,有成阻有持阻无除阻,如b/f/h这样的韵尾,理论上应该有的,但无实际语音和无相对应的文字可资收罗

点评

遗漏可以理解,但《切韵》肯定不是筐子一样见什么装什么的《韵汇》,否则序言中所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怎么理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10: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7-12-31 10:51: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山人 发表于 2017-12-31 10:40
大体如此,问题是你用了都字就存在岐议了,谁又能弄清础陆法言会不会遗漏了点啥呢

切韵193韵,广韵206韵 ...

遗漏可以理解,但《切韵》肯定不是筐子一样见什么装什么的《韵汇》,否则序言中所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怎么理解?

点评

南北是非主要指的是南北语音之差异,大致来说,沈约、阳休之等人的韵音多取吴音,但那个时代,颜萧等人认为北方的语音更为雅正而吴语鄙俗,颜萧等因不满沈、阳的音取吴语而聚在一起讨论音韵问体,故才有后来陆法言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31 11: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11: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7-12-31 11:22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7-12-31 10:51
遗漏可以理解,但《切韵》肯定不是筐子一样见什么装什么的《韵汇》,否则序言中所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 ...

南北是非主要指的是南北语音之差异,大致来说,沈约、阳休之等人的韵音多取吴音,但那个时代,颜萧等人认为北方的语音更为雅正而吴语鄙俗,颜萧等因不满沈、阳的音取吴语而聚在一起讨论音韵问题,故才有后来陆法言之切韵出,陆法言即凭颜萧等8人所论加以整理出切韵。

古今通塞,上古之音、两汉之音、魏晋之音、南北朝音各自不同,有的相通或相同,而有的已经流变,时人不读,故塞,大致来说,上古音为中原雅音,两汉时因印度的佛教传入,梵音杂入了汉雅音,故有较大的流变,流变的另两个重要因素是秦末之乱,一是乐经遗失,雅音不继,二是避秦乱和五胡乱华,中原士族南迁而杂入南音,余可参阅汉语语音史或汉语史稿

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这个不难理解吧?从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7-12-31 13: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

还是稍解一下吧,捃,收拾,选,选取,精切,精当贴切,除消,或除削,指的是除去、删削,疏缓,懒散迟钝的,意或谓之休眠了的无甚意义的,可见这两句指的是取舍,取舍多数遵萧颜两人的学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29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5: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12-31 15:29 编辑

针叶林收了108个不同义两读字。而这些却是同型不同义的两个字,与同义平仄两读字不是一回事。用于旧体诗中的同义平仄两读字常用的是这8个:
看、听、叹、过、望、忘、醒、漫。还有同义上去两读字,不举。这是旧诗的基本知识,足见针叶林的无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1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1 12:15 编辑

-----金筑子拍脑袋想象的一派胡言!陆法言的四声是为了“满足了甲地方音,也满足了乙地方音”吗?当然不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隋代陆法言等编写韵书《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所谓标准语,是以当时国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某一方言为基础加以改造而成的一种通用的语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金筑子不懂语言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主观武断,思维逻辑混乱,才这样胡说。

---------针叶林有什么证据证明《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

针叶林如不能证明《切韵》实际是编的国家当时的标准语。‘金筑子不懂语言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主观武断,思维逻辑混乱,才这样胡说。’这话金筑子三个字改为针叶林送回给他最合适,针叶林不懂韵书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主观武断,思维逻辑混乱,才这样胡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 13: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7-12-31 09:25
针叶林在知味堡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谈一个常识性问题:是同义两读字还是不同义两读字。只有同义字两读才叫平 ...

只有同义字两读才叫平仄两读(或四声两读),不同义两读叫同型两个字,---------只有同义字两读才叫平仄两读,不同义两读叫多音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6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76
贡献
22227
金钱
291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 14: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义平仄两读本是不同方言区的事,由于切韵都收,以及语言的流通,产生同化作用。到后来就分不清哪个音是哪个地方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16: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 01:28 编辑

《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针叶林
   语言文字统一是国家统一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中国早就有民族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孔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孔夫子教书就用“雅言”。《论语》记载,孔夫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就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以后历朝历代,也都有各自通用的“普通话”,只是称呼不同,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是跟民间口语相对应的官方语系,为办公读书之用。
至于雅言更古老的来源,郑张尚芳称,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自然成为全国的标准音。殷商都城也在洛阳周边,语音上承夏言;周朝又是向殷商学习的文字。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在洛阳一带,教育、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这从上古、中古一直沿袭至近代官话,历时4000多年。
    在这期间标准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唐、宋、明等朝代,都城都不是洛阳,其都城的语音对标准音会有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本是一个,那就是古代洛阳音。而这历代“普通话”标准音的基础,始终是在中原洛阳一带。郑张尚芳还说,通过对上古音研究,他已经重新构拟出了雅言的音,现在已经能够把《诗经》、《论语》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读。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当时中国北方地区在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汉族习俗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心想恢复汉族礼乐的隋文帝做了很多恢复汉族文化的举措,其中包括命陆法言等编著《切韵》,审定比较经典、纯正的汉语。《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读书音就是古代阅读文言文时用的一种语音,和平常百姓说话用的“白话”不同。在古代,官方口头用语是有专门的正音标准的,这就是读书音。例如,在宋朝的时候,官方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头语言是以《广韵》这本书为参考。读书音往往是当时的普通话。虽然历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普通话”有所变化,但其标准音始终以洛阳一带的读书音为基础。
   唐代的《唐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广韵》是目前四大读书音中最完备、拥有最详细记录的读书音,也是中国古代汉语读书音研究的重点。
     明代《洪武正韵》的制定:元代将近百年的统治使得传统的汉人的礼乐风俗、语言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明太祖即位第二年(1369),以唐宋制度作为模范,恢复了科举制度,并立了儒学。明代以后,由于语音演变的原因中国北方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元代所编的《蒙古字韵》仅存十五韵,失去了传统汉语的特点;但是当时的语音距离唐宋的二百零六音韵体系甚远,明太祖误以为宋代的《广韵》是出于江浙一带。于是即位第八年,朱元璋命乐韶凤、宋濂参考典籍中的中原音韵和当时的南京话,编著《洪武正韵》作为官方韵书。《明史•乐韶凤传》记载:“八年,帝以旧韵出江左,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因此,南京话也是官话的代表之一。可惜的是,《洪武正韵》并未推广开来。
  《佩文韵府》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诗韵集成》诗韵汇编。清余照亭编。六卷。据清初官修韵书《佩文诗韵》所用“平水韵”系统,按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部排列编次韵字。《诗韵合璧》是清代来极为流行的韵书,系作者采择以前各韵书之长编辑而成。收词极丰富,排列甚精当。书中还辑入《诗腋》、《词林典腋》二书,收大量诗词典和旧诗常用语词。
以上可以看出:凡是官方所编篡的韵书,皆是为了统一国家语言文字之用,皆无例外。
切韵系韵书是我国中古时期为诗文创作调平仄、定押韵而作的,对当时的文学语言起着实际的语音规范作用。影响所及,对汉语语音的逐渐统一和后世的语音规范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民族统一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语言文字走向统一的必由之路。言语不通、文字异形影响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历代王朝为了加强自身统治,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
   秦统一以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制定书同文政策,以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文字规范。但字形统一,虽然对字音统一有促进作用,但是,汉字毕竟不是表音文字,只要字同形,即使语不同音也可以进行书面交流;人们认识汉语语音非常困难, 语音是语言文字的要素之一,语音统一具有与文字统一同等(甚至更大)的重要性。汉字科学注音方法相对晚出,这些情况都延缓了汉语/语同音0规范的形成和实施。汉语在反切、韵书产生以前不可能有统一的语音规范标准。在切韵出现以前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国土辽阔,语言分歧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 汉语语音存留在人们的口耳之间,各地语音千差万别,没有客观统一的标准。 就书面语来说,由于汉字不能直接表音,人们用直音、读若、譬况、声训以及分析声符等办法揭示和记录汉字读音。这样揭示和记录的读音很不准确,也不一致,读音流传则主要通过师徒授受,不同方言和师承造成读音不一,这样流传的读音自然也分歧百出,一字往往数读。上述种种情况,造成汉语读音极端复杂,没有统一的语音规范。
    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接触到印度语音学。受此启发,中国学者也开始用音节内部分声(辅音)、韵(元音及韵尾,包括声调)的办法分析汉字字音,创造了反切注音、记音的办法,使汉字字音的分析和记录走上了比较科学的道路。
    反切出现以后,人们可以比较精细地分析每个汉字的字音,为专记字音的韵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切韵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各有乖互,,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欲更捃选精切,除削舒缓。反映出当时语音和各家韵书的概貌。切韵吸取了前代韵书的经验教训,对前代韵书增益取舍,兼包南北古今之音,是集大成的韵书著作。
(参阅陈会兵 (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试论切韵系韵书的语音规范作用》2006年第1期(总第180期)学术论坛 )

-----以上为针叶林原文,针叶林又跟吟者一个样,雅言雅音不分

切韵音系的性质,目前存在主要两种观点,1单一论,单一论者认为切韵音系的基础音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所言唯金陵洛下耳之语,故基础取音为帝都读书音,2综合论者以陆法言自己的切韵序为据,切韵音为古今方国之音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此段论及了古今声调之别和诸家取舍不同,同时指出了方言之差异。

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这段文字指出了诸家韵书各取方音之累,故各有乖互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这段文字指出了陆法言自己的取舍态度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这段文字指明了陆法言的音韵材料的来源

剖析毫厘,分别黍累。------这段文字是陆法言的音韵学观,进行细致的分析,按一定的规则分门别类排列

大多数人均不取单一论,含章太炎、王力、郑张尚芳、潘悟云等,王力说得很清楚《切韵》不代表一时一地之音,哪来的《切韵》是隋朝当时国家的普通话





2345截图20180101165706.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16: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2 02:18 编辑

“雅言”是春秋时期的普通话吗/毕罗

       自五四白话文运动泛滥以来,尤其是经历近半个多世纪文化极端主义为患,汉语文的传统出现了明显的断裂。造成的後果之一,是当今学界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文言的阅读能力大大下降。“雅言”一词的误解即为一个例子。

       今天有不少人用当代之事理解古人之文。把雅言说成是春秋时代的民族共同语,就像今天的普通话。

       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如何证明的呢?全凭想当然。他们说,《论语》上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周游列国,学生众多,如果没有一种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势必语言不通。可是文献上孔子没有使用翻译的记载,因此孔子说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汉语“普通话”。由此“考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实现了“语同音”。

      有点常识和生活经验的话,不难知道这都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的教育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春秋时代的教育普及程度远低于现代。现代中国,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前,“国语”、“普通话”的推广尚且收效甚微,何况两千多年前诸侯林立的中国了。

      上世纪已经有记录声音的技术发明应用。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留下了相当多的语音录音。例如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人都各用各的乡音,他们活动范围内交际的人,各地都有,可他们并没有用翻译,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呢?比如共产党内吧,毛泽东、刘少奇是湖南人,说湘语,朱德是四川客家人,说四川官话,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说客家话,陈伯达是福建人,说闽语,张闻天是无锡人,说吴语,周恩来是淮安人,说江淮官话,……等等,没听说谁说国语说普通话的,那他们交谈、开会时,难道都带翻译?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师,能操普通话的还少之又少。大部分老师都用各自的方音教学。

      著名画家、散文家、教育家丰子恺《教师日记》中记载,抗战初他逃难到广西,在乡下一所中学任教,教国文和美术。丰先生是浙江嘉兴人,说一口吴语,当地学生也不会说“国语”。丰先生在第一堂国文课上对学生说:本来应该是老师学你们的语言,可是老师年岁大了,学语音比较困难了,所以请你们来适应老师的语音。于是,丰子恺拿出课本,用吴语语音朗读课文。就这样,学生熟悉了老师的发音,彼此交流无碍。

      既然当代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从前不同方音的人用汉语交流,并不存在多大的隔阂,那么,以孔门弟子乡音不同断言孔子必说一种普通话,当然只是毫无根据的臆想。

      为什么不同乡音的人可以自由地交流而无需借助翻译人员呢?道理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统一的词汇系统,也就是书面词汇。方言之难懂,主要的不在语音,而在词汇。语言系统中,词汇繁多,而音素数量极为有限。方言的语音系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大家使用相同的词汇,互相熟悉一段时间,便不难晓知各自的意思。所以孙文与蒋中正尽管语音殊异,可以亲密交谈。广东人叶剑英在常委会中自然也不需专配译员。而湖南人毛泽东在大会上做报告,也无需说什么“国语”。

      事实上,《论语》本身也否定了“雅言是普通话”的臆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明明是说孔子的雅言,只用于讲解“诗”、“书”(後代儒家称为诗经、书经)这些典籍和举行礼节仪式时的用语,至于日常生活与人交谈,当然仍是“俗言”。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语言学的宝贵资料。扬雄记录的“方言”,是与“通语”相对的。值得注意的是,《方言》一书从始到终只谈词汇,毫不涉及语音。例如:

      “娥、泽,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泽,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曰妦。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好”是通语,“娥”、“泽”、“媌”、“姣”、“姝”、“妦”是不同方言区独特的方言词。这此方言词相当于不同方言的一组同义词,都含有“好”的意思,用通语说,则都用“好”。这里的通语、是不同方言区共同通用的词。

      这就好比你提一个建议:“明天我们去西山看红叶好不好?”说河南话的可能说:“中”,说广东话的也许说“得”。这“中”、“得”就是河南、广东的方言词,而“好”则是通语词。

      那么,“雅言”究竟是什么呢?孔颖达疏:“雅言,正言也。”即典雅正式的语言,李泽厚译为“文言”,这是最准确的译文。李泽厚说:“中国一大特色是言(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的殊途同归。……中国书面语言对口头语言有支配、统率、范导功能,是文字(汉字)而不是语言(口头语言)成为组合社会和统一群体的重要工具,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样理解,才能使[size=15.1999998092651px]读者豁然开朗。
[size=15.1999998092651px]

[size=15.1999998092651px]

[size=15.1999998092651px]这个毕罗就比郑张厘得清楚,雅言对应于俗言即文言,俗言即白话,雅音对应于俗音即文读音,俗音即白读音,至今大部分方言区仍文白异读,如闽语、粤语、客家话等,今天的官话原则上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语音【虽基础音是北京音】而是国音统一会的那帮老家伙人为构拟出来的语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17: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花山人 于 2018-1-1 17:08 编辑

隋至中唐的语音有多少个韵部呢,五十个,哪么,切韵韵书是多少韵部呢,拜托针叶林自己去查和去比较了
2345截图20180101170103.png
2345截图20180101170056.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主题

479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44
贡献
5681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1 18: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批吟者批了N年,2018年元旦自己却回到了吟者的套路中,读书音是官话,官话是读书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0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